张锡钦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做得如何,新发展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既是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
基于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长期关注和理论思考,笔者以此为主题,按照研究计划对广州大学城的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9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3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学生党员48人,入党的积极分子235人,团员93人,其他6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数的比例为12.6%、61.5%、24.3%、1.6%。
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确实存在着以下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1.少数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如19.8%的学生入党单纯是为了好就业,12.7%的学生入党是为了追求名誉。主要原因是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入,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1]
2.少数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不到位
如24.5%学生认为党支部在思想教育内容缺乏新颖性,方式相对单调(18.8%),脱离学生实际工作(19.8%)。主要原因一是教育培养没有很好结合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寓教于乐;二是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繁琐的工作制约了他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2]
3.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标准把握不够全面
少数党支部要么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要么过分注重学生工作经历。15.5%学生认为党支部存在重学生干部轻普通学生、重学习成绩轻政治素质(12.5%)、重数量轻质量(6.89%)等现象。同时,学生还认为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学生民主测评(40.8%),团组织推优(20.2%),其次是学习成绩(17.5%)和量化打分(12.5%)。主要原因一是对党员的标准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党的先进性认识不足,二是说明学生更看重民主程序。[3]
4.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
少数党支部存在“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监督”现象,20.9%学生认为党支部对预备党员继续考察监督教育较松散。有些学生党员入党后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入党后反而思想放松,学习滑坡,工作积极性下降,[4]调查认为11.6%的预备党员表现一般,4.74%的党员比入党前表现差。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党支部的正式党员数量较少,党支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了发展党员上,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有心而无力;二是部分党员党的意识弱,理想信念不够,不能自觉地用党的先进性约束自己。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总体欠佳是高校党建工作主要问题。而要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要努力结合学生党员的成才、学习和思想实际,丰富和创新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探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和新途径。
1.实施“三苗计划”,丰富和创新党员发展工作的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党员发展工作的核心部分,没有丰富性和创新性兼备的内容,党员发展工作就会失去灵魂。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结合学生党员的成才实际,实施“三苗计划”,丰富和创新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培养内容。而实施“三苗计划”,是根据大学学制特点和学生成才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分别实施党员发展工作的“青苗计划”、“育苗计划”和“成苗计划”。具体而言:
(1)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党员实施“青苗计划”。主要是对于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党员,除了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外,通过开展党团课讲座、讨论交流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加强对新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教育。
(2)对于二、三年级学生党员实施“育苗计划”。通过主题实践、老党员指导新党员、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党员等形式,加强对党的重要理论政策、个人素质提升和人格素养等教育,引导二、三年级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的先进性所在。
(3)对于高年级学生党员实施“成苗计划”。通过时事政治学习交流、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成功案例和党员风采展示等活动,进一步加深高年级学生党员对党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才奉献等教育,使高年级学生党员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过实施“三苗计划”,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就可以结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党员的实际,将党的教育培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使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全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培养制度。
2.建设实践性锻炼平台,完善党员发展工作的教育模式
(1)增设学生工作助理岗位,在学生工作中教育考察。为了达到锻炼发展对象,提高他们工作能力的目的,党支部通过选拔发展对象到院系学生办担任学生工作助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考察时间为一年,每学期都由学生办老师和其他学生干部对其进行行考核,重点考察其负责具体工作上的表现,例如院系奖助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及活动开展的情况。通过增设发展对象担任学生工作助理这种培养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发展对象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能配合辅导员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举办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发展对象创新创业能力。针对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又对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感兴趣的发展对象,党支部充分利用许多高校已有的学生创业中心这个实践平台以及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党员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业意识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考察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是否能体现先进性,是否可以发挥先进文化的代表作用。比如,将入党积极分子介绍给某课题组的某个教师党员,由教师党员指导他们做实验或创业,考察其学习与工作的态度,是否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党员和所在的科研团队提供发展对象的实践性考察意见。
(3)举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培养发展对象的奉献精神。一般情况下,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普遍存在个别学习成绩差、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集体活动后进生,这些学生共同特点是自暴自弃、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做事的热情。无论老师和家长怎样对其引导教育,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偶尔有改进但好景不长,很快又回到到原来自暴自弃的状态,最终导致要么留级要么退学,给国家、高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通过安排发展对象与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利用他们具有相同身份相似年龄和经历,容易沟通的先天优势条件,向他们传递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学习经验,以唤起共鸣,促进教育内化的效果,这样可以增强发展对象的工作能力,体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奉献精神,同时又能激发这些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继续求学的热情。
(4)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发展对象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通过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三下乡”服务实践团为载体,引导发展对象积极参与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现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发展对象参加社区或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使他们在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把理论知识运用实践中来,同时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发展综合素质,将人文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5]
3.建立答辩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工作的考察考核关
通过培养教育结束后,党支部对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下简称答辩人)在考察阶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举行答辩会议。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入党介绍人、所在班级的同学代表、实践部门的代表、党员教师代表、班主任、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答辩测评小组,在听取答辩人的述职报告之后,测评小组就答辩人在考察期内履职情况、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计划对其进行提问,答辩人一一如实回答,答辩人的回答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讨论,形成综合性意见和建议,作为能否将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加强预备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管理监督重要手段。
答辩会的四个环节如下:
(1)汇报。答辩人直接向党支部脱稿汇报自己在负责学生工作、科技创新、结对帮扶以及实践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以及政治思想、学习、工作情况,整改计划。
(2)答辩。答辩小组根据答辩人平时的表现和现场的汇报情况,结合预先设计的答辩题库,向其本人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请答辩人做出明确的回答。
(3)测评。答辩小组根据答辩人的表现,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评价。这是对答辩人答辩结果的反馈,同时也是对答辩人的一种激励和推动。
(4)票决。答辩人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考核,根据广泛征集的群众意见,由具有投票资格的党支部正式党员对答辩人进行不记名投票表决,表决结果作为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转正的重要依据之一。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由于过度重理论考察轻实践性考察,造成部分党员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纯、工作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考察,通过实施“三苗计划”,增设学生工作助理岗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举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吸收预备党和转正党员答辩制,对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进行综合考察,树立学生党员良好形象,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1] 包丽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100-102.
[2] 孙小弟,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践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2010,30(3):119-121.
[3] 孙国会.大学生党员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6-108.
[4] 戴津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101-102.
[5] 覃伟林.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23(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