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彬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恣情成长的烦恼
——评何世华的长篇小说《沈小品的幸福憧憬》
汪志彬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243041)
何世华的长篇小说《沈小品的幸福憧憬》对沈小品等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等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写出了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亲情缺失下成长的痛苦,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何世华;留守儿童;教育;烦恼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了城市,在农村的广大土地上,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是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面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监护人养育的儿童。[1]近年来,这个群体数量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多数集中在中西部人口大省。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行为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因此这个群体便显现出很多问题。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他们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着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隐忧。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自然也进入了作家们的视野,很多作家用他们的笔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描写,对他们的成长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何世华的长篇小说《沈小品的幸福憧憬》(载《小说月报》(原创版)2010年第5期),就是通过对留守儿童沈小品等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描写,表现了作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本文就从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和成长的烦恼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进而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期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心。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及教育就会缺失,这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小说中男孩沈小品的父亲沈和平,虽然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但他在没离家打工时,也很关心沈小品的学习,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沈小品,生怕他受到江波涛等其他坏孩子的影响,杜绝他和他们接触。但是在他被妻子汪满月赶走打工之后,沈小品就完全失控了,他整天和江波涛这一群坏孩子混在一起,欺软怕硬、恃强凌弱,并经常在游戏机房鬼混,甚至夜不归宿,性格上慢慢变得暴戾。其他如江波涛、温文雅等一群整天在外游荡、逃课厌学的孩子们,也都是父母在城里打工,他们失去了管束,到处惹事生非,后来居然发展到偷看黄色碟片、扒同班女生衣服的地步。班长沈海棠原本是个懂事的小姑娘,就是因为失去父母的教育,整天和一帮没有约束管教的留守儿童混在一起,偷看黄色碟片,后来发展到和一个老头子鬼混,以致最后怀孕退学的地步。
为什么这些原本淳朴的农村孩子会发展到这一步?究其根源,是他们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致使他们缺失了父母的教育和关心。父母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像野草一样恣情生长,缺乏关心和监督,从而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荒废了学业,有的误入歧途。
中国农村学校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依然是师资紧缺、教师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
我国的中西部,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前往工作,甚至许多从当地走出来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工作,这样导致了我国中西部人才严重紧缺,中西部的很多小学,甚至中学师资力量都严重不足,老师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都有很多欠缺。如小说中沈小品的班主任洪海滨老师,“他的数学水平只能教小学,他不能教初中数学……于是,他向校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洪老师的说法,我不能教数学,我可以教副课呀。于是,洪老师由一个沈村小学的数学老师,变成了沈村初中一年级二班的政治课老师”。[2]126在这里,老师是个万金油,可以教一切课程,这样的老师,哪还有专业性?怎么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其次,他们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小说中几次写到洪老师简单处理班级事务的案例,如江波涛同学利用午休时间用红笔给午休的同学脸上化妆,洪老师在调查不出结果的情况下,就采取让被化妆后脸上有印记的同学对没被化妆的同学脸上打一巴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是体罚学生,而且对孩子的心灵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这种方式只能使孩子们认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再比如江波涛把上学途中捉住的八哥带到教室,被洪老师发现了,他并没有调查,而是采取简单的方式威胁沈小品,让他说出原委,并再次对沈小品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一连打了沈小品无数个嘴巴,甚至把黑板擦当做武器击打沈小品,直至他脸部被打出血才罢手。这种教育方式令人触目惊心!
小说中的沈老师是农村中小学部分老师的代表,他们处事简单粗暴,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将来也会信奉用暴力手段解决一切,小说中江波涛多次用暴力手段欺负班级同学,勒索钱财,扒同学衣服;沈小品在获得“地位”之后,也学会了打池鸿儒的嘴巴,甚至抢池鸿儒的钱。在爷爷去世、母亲受到伤害时,他首先想到的办法即是用刀砍人。如此的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成长极为不利。他们只会以简单的方式,想当然地处理事情,甚至认同以暴制暴的理念。后来沈海棠被引诱怀孕时,江波涛就是用暴力手段重伤了那个引诱沈海棠的“穿黄军大衣的老头”,而不知道用法律的手段去惩罚恶人,最后自己反而因为伤人被拘留,导致失学。
性,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
江波涛等一群男女小学生偷偷聚在一起看黄碟,这是性的萌动。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们竟然让沈海棠骗同班另一女同学徐源源来一起看,并想扒下徐源源的衣服看看女性的身体结构,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对这些青春期孩子们的性教育缺失到什么程度。他们有对异性的好奇和渴盼,但他们既没有父母的引导,又缺乏老师的教育。当班级同学齐喊“沈小品”和“徐源源”名字时,班主任洪老师对这种情况不是进行了解、引导,而是草率处理,最后使得徐源源被迫辍学打工去了。这种草率的处理方式,结果只能使孩子们对性避之不及,甚至产生恐惧,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极为不利。
小说中的沈海棠,原本是班级的班长,是个懂事的、品学兼优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仔细地检查班级的门窗,这原本是一个细心、上进的好学生,但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她和江波涛等不好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并为虎作伥,欺负更弱小的女同学,引诱女同学看黄色电影,甚至帮助江波涛等坏孩子扒女同学衣服。后来,又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性教育引导,再加上受到外界因素的诱导,竟然发展到和一个穿黄色军大衣的老头混在一起,并多次发生性关系,最后导致怀孕而被迫退学,在这里,性教育的缺失是多么的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一个前程似锦的小学生,就是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失足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这不能不引起世人警醒。孩子出事了,父亲才从他打工的地方赶回来教育,为时已晚,留下的只是悔恨。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是子女对父母的依恋,这是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不能替代的。它是个体所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的存在与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父母离开,他们依然对父母存有情感需求”。[2]“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强,但是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仍然会以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方式依恋他们的家庭,于是与父母在各个方面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仍旧是儿童获得忠告和情感支撑的重要来源”。[3]留守儿童缺少的正是这种无法替代的亲情关系,所以在很多留守儿童身上都存在着孤僻、内向等心理。
这种亲情的缺失会使留守儿童陷于极大的内心孤独之中,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又不得不以幼小的心灵去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长此以往,在他们身上就会表现出情感冷漠等现象。作品中的沈小品,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常年在沈村的小集镇上卖鸡蛋、卖气球,母子之间缺乏交流,导致他的性格变得孤独、暴戾,他在和母亲汪满月说话时总是很直接,毫无商量的余地,就是父亲沈和平在外打工一年回来时,他回家看见沈和平坐在堂间里喝茶,“他想喊沈和平爸爸,但沈小品只是张了张嘴巴,他没有将那两个字喊出来。他觉得这两个字对他来讲已经很陌生了”。[2]114在这里,沈小品对自己父母亲的感情已经是生疏而且陌生了。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缺乏滋润,孩子身上的孤独感、冷漠感日益增加。
在城乡文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儿童多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他人监护或自我监护等,而他们此时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变化关键期,由于无法与父母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很多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等方面有问题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同伴以及成人关系大多不融洽,交流沟通不够,甚至产生矛盾。[5]作品中的沈小品,一方面表现为亲情上的孤独与无助,另一方面还必须得面对周围肮脏的人事污染。他的父亲外出打工以后,他也想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但是以江波涛为首的留守儿童们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而是用暴力欺压他,甚至用“坐水牢”的方式侮辱他。在这一群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们的身上,根本看不到童年时代的纯洁、友爱,而是情感冷漠、互相欺压。沈小品在听说了母亲汪满月和镇上卖碟片的沙万春有不正当关系时,在他幼小而懵懂的内心里产生了急于了解真相的渴望,于是偷跑到集镇上监视母亲的行动,被同样来监视的胖女人“大油桃”发现后,她居然逼迫沈小品给自己的父亲打电话,要沈小品把母亲的丑事告诉父亲,在这里,人性的恶暴露无遗,对沈小品幼小的心灵是极端无情的摧残。
同样,沈小品在学校受到江波涛等人的欺侮时,班主任洪老师不是据实调查,不是对弱小者加以关爱和帮助,而是凭个人感觉粗暴处理,随意冤枉孩子,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严重摧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在小说中,沈小品感受不到应属于自己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和天真烂漫,留给他的只是极端苦涩的童年记忆,这一切可能会给孩子的将来留下巨大的阴影。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为文学场域提供了新的素材、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心灵图景。从何世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这些孤独地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少有依靠、缺少监管,他们和外界一些不良影响之间缺少一道保护的屏障,这使得他们过早地面对成人世界的色情和暴力,有些孩子染上了网瘾、打架等不良嗜好,甚至他们自身安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他们的父母,为了养家糊口而到城里打工,他们在物质上或许会有所改观,但是,如果物质上的积累是以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的荒漠化为代价,换句话说,物质上的富足是以孩子精神上的贫困换来的,那么,这个代价是否得不偿失?亲情和教育的双重缺失给这些幼小心灵带来的损害以及其连带性破坏因素,可能给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隐患,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会慢慢显示出来。[5]
文学虽不能直接去解决社会问题,但文学具有干预现实的功能。无论是从道义、良知的层面,还是从扩展文学自身的领域来说,农村留守儿童都不应该成为被文学遗忘的角落。何世华这一部对留守儿童进行描写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但更多的可能是希望引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关爱。
作家在小说的结尾,用了一种温情的笔调,写到沈小品最后考上了沈城一中,他和妈妈终于来到了沈城——这个爸爸打工的城市,全家终于能团圆在一起,这是留守儿童沈小品最大的幸福,也是作家的美好愿望——希望留守儿童们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是现今的农村有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他们的命运会怎样呢?他们的明天又会怎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1] 吴霓等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2] 何世华.沈小品的幸福憧憬[J].小说月报(原创版),2010(5):126.
[3] 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 李东华.谁来做2000万留守儿童的文学代言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8-02-26(002).
I207.4
A
200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马鞍山师专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项目序号:50)
汪志彬(197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及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