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铮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马克思认为所以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出生、成长、成熟离不开社会都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个体的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所生活的环境,包括吃穿住行包括所处的阶级思考问题的角度,关注事物的方面,因为受教育而发展的思维意识的深度。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一个独特的秉性,思考方式,即思维方式。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气候状态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与这些条件相适应。伴随这些外部条件,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些生活方式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在文化之上,由这个民族的哲学家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以及现状的回顾,反思,升华,纯粹。得到关于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概念,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关于这个民族的在他们那样的存在方式中产生的思维方式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概念,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概念来理解这样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人处于社会中,长期的以知觉的形式在人脑中形成的概念,以及用这些概念推理的的特有方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由这个民族之中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思维方式组成。
雅斯贝尔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为在公元前800年到200年之间形成了一个人类精神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伟大先哲们所创造出的思想贯穿于全部他们所开创的后世文明之中,成为全部后世文明的“轴心”。伟大先哲们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则深深刻在他们所开创的全部文明史之中。当中西方文明开始形成之初,中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的差异就已经形成了。
纵观整个西方文明史,古代希腊文明是整个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从古希腊之后的两千多年一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思想体系的基础都是在古希腊时代奠定了的,古希腊民族的卓越思想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几乎提供了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就像一粒种子,饱含了一棵树成长所需要的全部DNA。然后使整个西方文明不断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我们从古代希腊民族的思维方式说起。
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要了解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们文明的起源、发展从而把握这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
古代希腊人生活在海边,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的海洋文明。这里的土地相对贫瘠,土地也并不平坦,非常不适宜耕种。然而犬牙交错的绵长海岸线造就了大量的良港。因此海洋捕捞和贸易成为希腊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面对浩瀚无常的海洋,需要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危险的勇敢拼搏精神,对自然的探求渴望精神,对自由的热爱精神。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古代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且复归于水[1]。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到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可以用数表示事物之间的量度,比例关系,而这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原子论者则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性质完全相同,具有体积,并且在物理上是不可再分的极其微小的物质,世界万物都有其构成。这些都是古代希腊先哲对外部世界本源的探索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的条件首先来自于惊异,也就是要有来自于精神上的对于未知的知识的渴望。科学是建立在古代希腊人对知识的渴望之上的。贯穿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下,纯粹,理想,自由,演绎成为西方科技文明思维方式的核心。
古代中国文明发源于亚洲东部,这块土地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西面是阿尔泰山,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东面和南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古代中国文明不善玄想思辨,以农业为基石,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劳作,务实耕种,又在这样一个相当封闭的环境中独自发展,造就了古代中国民族,勤劳,务实的民族精神。勤劳务实的思维方式同时深深刻在古代中国文明中。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周易》,它是西周时期算命的书。在它产生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一直被尊为“六经”或“十三经”之首。《周易》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象传开篇: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极具“务实”代表性。两句话表达了对人的深切关怀,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生存。从这两句话来看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对人的极大关注,可见一斑。
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然而他们各具鲜明的特色。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多偏向技术,贯穿着古代中国人“实用”的思维方式,几乎所有的科技成就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在数学上《九章算术》解决的多是与分田、种植有关的实际应用,割圆术、杨辉三角解决的是生产中继续解决的数学问题。经过几千年的耕种经验积累,农业成就有《氾胜农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医学上晋代王叔和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具有里程碑意义。陶瓷技术(北方的白瓷,南方的青瓷,宋代的“青花”瓷)、丝绸技术(纺织,染色,印花)、建筑技术,宋代李诫编成的《营造法式》是对传统土木建筑技术的总结。[2]48
古代希腊科技成就多偏向科学,其特点对于知识的渴望,注重数学的学习,尤其演绎方法的建立;纯粹,理想,自由,演绎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数学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把卓越的学术水平和广泛的普及性完美结合,不但将其汇集成一个完美的体系,还给出了简单的证明;刁番都《数论》用公理化的方法定义公理、概念,辅以逻辑演绎。物理方面阿基米德的《恒河沙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以盖伦解剖学为大成的医学体系。[2]127
欧洲近代科学思想的产生以及科学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纯粹,理想,自由,演绎的思维方式之上,重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非常便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当这种分析的总结的知识,积累到知识的普遍联系性时,科学技术开始大范围大规模融合,知识的发展就会爆发。说到底,知识是前人对于后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意义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是承载文明的基础,也是文明发展的发动机。正是从这一点,使得西方文明近代文明实现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超越。
在经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当时闭关锁国政治现状的瓦解,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到后来的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等等上层建筑。它的本质是不断地深入学习西方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代表着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些思想之中渗透着深刻的思维方式,这是西方文明的“根”所在。从这点来看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已经开始逐渐在古代中国文明中不断地渗透交融。
这种交融的过程,大体上讲是一个西方文明取代古代中国文明的过程。虽然古代中国同样创造了辉煌和灿烂文明,但是古代中国文明却因为鸦片战争,而逐渐退出历史主流。因为古代中国文明并不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先人创造和发现的科学技术无法清晰并且有效率地传递给后人。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逐渐冲破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近代物理学的最先突破,迅速地使整个欧洲的科技体系发生巨大变革,近代物理学所带来的全新的研究方法,即实证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运用,带来新的世界图景。在哲学层面上新的世界观建立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更迭。西方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哲学和科技相互作用中前进发展,然而贯穿他们始终的这种对知识的纯粹,理想,自由,演绎思维方式却从未改变。
十七八世纪,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近代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文明的思维方式在同一时期内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体系。这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一种缺失,西方文明的我们所谓的近代科学,现代科学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延续,是一种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必然。这种文明延续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直到现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互联网络,太空探索达到了新的高度。古代中国文明经历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入中国,并使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开始在中国人心中扎根。到解放战争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了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文明的延续,是西方科技文明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思想,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了西方科技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他也同样具有西方科技文明的思维方式。至此,这种科技文明的思维方式开始在中国深入人心。这之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汉字简化的扬弃,尤其是解放前的新文化运动和解放后的马克思主义确立,汉字简化成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终结。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一种逻辑结构,全部古代中国文明的思维方式都是由这种古汉语承载的,当古汉语终结时,这种思维方式也随之消融于科技文明的思维方式之中,在无法隔断的历史中还能看见的也只是淡淡的痕迹。
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我们作以上的论述时,我们自己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也是科技文明的的思维方式,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分析古代中国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科技文明产物的一种,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可与不可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同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历史的车轮已经证明科技文明走向更高的层次,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而且也只能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
[1] 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
[2]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