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泉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2012-08-15 00:44张贤良
地下水 2012年6期
关键词:水源地水文地质岩溶

张贤良

(河南省第一地质勘察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凉泉供水水源地位于内乡县城西侧湍东镇凉泉村,离县城约4 km,主要抽取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呈 NWW向延伸条带状。由于地层岩溶、裂隙及断裂的存在,使其富水性较强,泉流量大,它是该水源地的主要岩位。

1.1 岩溶发育形态特征

碳酸盐岩类的岩溶发育程度和裂隙岩溶水的富水性与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不同的组合类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岩溶有着各异形态。

该区段碳酸盐岩类主要由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Z2dn)组成,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硅质白云岩,呈条带状展布。此含水岩组呈棕红色、灰白色,碳酸盐岩裸露较纯,岩溶发育较强,以溶隙、溶孔、溶沟为主,形状不规则。溶隙、溶沟一般沿节理和裂隙发育,局部密集成带,裂隙宽10~30 cm,这样极度利于地下水的赋存。

1.2 裂隙岩溶水的富集规律

工作区裂隙岩溶水的富集同样是以岩性为基础,地质构造起主导因素,而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则是裂隙岩溶水形成的重要自然条件。

1.2.1 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富水性

含水岩层为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主要岩性为糖粒状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岩,位于荆关 -师岗复向斜的北翼呈条带状展布,所以区段内含水层中的裂隙、层面、断裂构造,均为岩溶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区域性岩溶地下水赋存岩位之一。泉流量0.039~110 L/s,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 0.5 g/L。

1.2.2 相对隔水层的接触带上裂隙岩溶水的富集

含水岩层(Z2dn)与相对隔水层(Pt3m)的接触带上,因为岩溶地下水的运移受阻,使其位于接触面一侧的裂隙岩溶水易于富集,并且在地形适宜处溢出地表。

1.2.3 构造控制裂隙岩溶水的富集

主要表现为断裂带阻水,断裂呈压扭性,断裂带可作为地下水垂直渗透和横向运移的通道,从而沿断裂形成地下水富集地带。地下水沿断裂带及两盘发育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作用,形成岩溶发育带。加上非可溶岩(隔水岩层)的阻水作用及构造因素,使岩溶水运移至此受阻,沿断裂呈线状泄出成泉,伴有较多气泡冒出,成为上升泉,流量单泉流量73.3 l/s,动态较为稳定,受季节性影响变化不甚明显,是一个岩溶大泉,使断裂带地下水得以排泄,这样更加快了断裂带的溶蚀速度。

1.2.4 岩溶发育垂向变化规律

根据1:20万内乡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及钻探揭露,由于该区段经受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出现多阶段的上升及稳定交替特征。在相对稳定时期,降水沿碳酸盐岩层面及断裂构造下渗。岩溶形态多为溶隙及溶孔,而在水位变动带水平方向的岩溶强烈发育,构成侵蚀基准面,而侵蚀面以下岩溶发育微弱。区域上升期,岩层相对上升,地下水下渗在相应位置加强又一期岩溶发育带,经过多期次这样往返,岩溶发育在垂直方向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致使岩溶发育也具有成层性。在剥蚀、侵蚀丘陵地区,地形切割较弱,地表迳流也较慢,有利于岩溶水渗透,岩层中地下水运动强烈,水交替作用强,对地下水的补给、储存都十分有利,垂向及水平方向岩溶发育强烈。

1.3 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

工作区内裂隙岩溶水属于气象动态型,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丰水期泉流量骤然增大,枯水期泉流量有所减少,因此,裂隙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方式以直接渗入为主,次为间接补给和侧向补给。在裂隙岩溶分布区,含水岩组为裸露型,其地下岩溶连通性较好,它具有迳流途径短、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在重力作用下,首先依地形呈散状运移,再沿断裂构造、溶蚀裂隙、溶孔由NWW向SEE方向迳流,于沟谷地段或断裂破碎带处汇集,在地形、地貌条件适宜处以泉水溢出,构成完整的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系统。

1.4 水质及动态特征

1.4.1 水质

凉泉供水水源地处于低山地形中,由于侵蚀构造强烈,溶蚀地形发育,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水交替强烈,溶滤时间短,矿化度较低,一般小于0.5 g/L,其水化学类型简单,为重碳酸钙镁(HCO3-Ca·Mg)型水,其物理特征为无色、无味、无嗅、无悬浮物,pH 值 6.90。总硬度 310.3 mg/L,属于低矿化淡水,水温18℃,水质纯净、优质,不须处理完全符合国家颁布的生活用水卫生标准,极其适宜饮用。

1.4.2 动态特征

由于构造裂隙、溶蚀现象明显,连通性好,因此,岩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有关,枯水期缺失的水量能够得到平、丰水期的调节补给,地下水有以丰补歉的调节能力,使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通过对凉泉进行动态观测,观测时间2003年3月-2003年5月,历时46 d,采用矩形堰和三角堰观测凉泉流量,流量变化不甚明显,基本上处于稳定区段。

1.5 水文地质试验

1.5.1 探采井抽水试验基本情况

(1)目的

本次勘察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来初步求取元古界震旦系(Z2dn)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的水文地质参数,了解含水层不同方向渗透性能。

(2)井(孔)布置

采用“探采结合”的原则,探采井井身结构均按生产井要求进行,钻孔间距,成井工艺,既满足长期供水需要,又兼顾勘探要求。

探采井主要布在湍东镇凉泉村,共布置探采井两眼,孔间距为75 m,观测井以抽水井或民井代替。两眼探采井的井深分别为 S1150.00 m、S2150.30 m,井径 Φ273 mm,上部下入Φ273 mm钢管及同径桥式滤水管。下部为裸孔。

1.5.2 试验方法及实施情况

(1)试验方法

抽水试验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和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来初步取得水文地质参数,观测频率均按国家颁布的相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进行。本次施工抽水井均按生产井考虑,能够满足水泵下入的要求,抽水设备均采用电潜泵,水位观测用电测水位计,用三角堰测流量,用常用温度计观测水温和气温,测线采用皮尺核定及测量。

(2)实施情况

为取得单孔水文地质参数,钻孔结束后,对每眼探采井均作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时间65个 h,观测频率按规范执行。S1井于2003年4月29日9时20分-2003年4月30日17时30分,历时32小时10分,测得动水位埋深13.90 m,单井井涌水量 84.64 t/h,自流量 12.3 t/h;S2井于 2003年5月21日8时-2003年5月22日17时30分,历时33小时30分,测得动水位埋深 1.80 m,单井涌水量 95.59 t/h,自流量57.89 t/h。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于 2003年 5月25日 9时-2003年5月27日13时进行,其目的在于通过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来取得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掌握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及供水前景,确定抽水井之间的合理间距,为下一步布置群井打下基础。S2为抽水井,S1为观测井,经过15个小时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S1探采井仍然自流,水量稍微有变化,说明探采井布设合理,抽水井的流量来自地下水的迳流,其次反映含水层导水性能良好,不同方向渗透性能的差异性。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结束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两眼井地下水位恢复很快,更一步表明该区段裂隙岩溶水补给充沛,含水层导水、渗透性能良好的特征。

2 地下水资源概算与分析

2.1 地下水资源量概算参数选择

2.1.1 计算边界

西至淅川县城东,东到凉泉,北以上元古界马头山组或压扭性断裂为界,南以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隔水岩组为界。

2.1.2 计算方法

采用地下迳流模数法、大气降水入渗法及岩溶泉水流量汇总法三种方法。

2.1.3 计算参数选择

(1)多年平均降水量,据内乡县水文站资料,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82 mm。

(2)降水入渗系数(α)、地下水迳流模数(M),均参考1:20万内乡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3)计算面积(F):在1:5万水文地质图上量取。

2.2 裂隙岩溶水天然补给量计算

2.2.1 地下迳流模数法

Q迳=86.4 MF

式中:Q迳为地下水迳流量(m3/d);M为地下水迳流模数(l/s·km2);F为含水层分布面积(km2)

2.2.2 大气降水入渗法

Q降=α·P·F·106/365

式中:Q降为大气降水入渗量(m3/d);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m),取0.782;α为入渗系数;F为补给面积(km2)

2.2.3 岩溶泉水流量汇总法

根据本次水文地质调查及参考1:20万内乡幅区域水文地质图,工作区内岩溶发育较强,溶沟、溶槽、溶孔及构造裂隙明显,凉泉是岩溶地下水的一个排泄口。经过对凉泉历时46天的动态观测,采用矩形堰观测流量。各含水岩组泉水汇总如下:

1)震旦系灯影组(Z2dn):24 663.38 m3/d

2)寒武系中、上统(∈2+3):6 882.80 m3/d

3)奥陶系下统(O1):5 061.31 m3/d

总计:36 607.49 m3/d

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其裂隙岩溶水天然补给总量依次为 61 586.74 m3/d(地下迳流模数法)、61 316.58 m3/d(大气降水渗入法)、36 607.49 m3/d(岩溶泉水流量汇总法)。综合各含水岩组的分布规律、地形地貌条件及淅川供水水源地资料,震旦系灯影组(Z2dn)及奥陶系下统(O1)以岩溶泉水流量汇总法计算结果应较为可靠,即震旦系灯影组(Z2dn)天然补给量取 24 663.38 m3/d,奥陶系下统(O1)取5 061.31 m3/d。而寒武系中、上统(∈2+3)含水岩组,参照淅川供水水源管井资料,其地下水迳流模数法计算结果偏高,所以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结果6 125.31 m3/d,较为适宜。因此,三个含水岩组天然补给总量约为35 850 m3/d。

3 供水水源地经济技术分析

3.1 从水量方面考虑

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及岩溶地下水资源量概算,凉泉供水水源地含水岩组的天然补给量为 24 663.38 m3/d,能满足县城日供水 15 000~20 000 m3的规模。

3.2 从水质方面

探采井抽水试验结束后,采集水样2件,送交南阳市卫生防疫站及地勘一院测试中心进行水质测试,经测试24项指标均满足国家颁布生活用水的卫生标准,其地下水水质呈无色、无味、无嗅,属于低矿化度淡水, 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水(HCO3-Ca·Mg),水质优良,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无须处理即可饮用。

3.3 地下水资源可靠程度

凉泉供水水源地,经采用三种计算方法,分别进行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概算,据含水岩组的分布规律,地形、地貌条件,岩溶泉水流量汇总法计算结果可靠,并且10~150 m岩溶水具有较大的储存资源,因此,在该区段现状条件下开采15 000~20 000 m3/d水量是有保证的。

4 结论与建议

1)内乡县凉泉供水水源地位置及类型,位于县城西湍东镇凉泉村,主要抽取上元古界震旦系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属于中型水源地。

2)经过对区域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初步查清了工作区内地下水的供水水文地质条件,水源地水文地质类型为裸露岩溶型。

3)凉泉供水水源地的主要含水层为上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Z2dn)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岩,其地表岩溶发育,岩溶形态不同,多呈溶沟、溶槽、溶孔及构造裂隙,为岩溶地下水的运移及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4)共布置探采井 2眼(S1、S2),累计钻探进尺 300.30 m。经过对探采井抽水试验,说明井距布局合理,达到了预期目的。

[1]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内乡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

[2]河南省地矿厅第四地质调查队在1998年编制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猜你喜欢
水源地水文地质岩溶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基于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基于GPRS实现自动化水文地质抽水试验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基于转移概率的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划分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河南省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