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科尔沁文化发展的战略取向
王福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要立足于通辽市科尔沁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制定凝聚各民族向心力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确立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蒙古族;科尔沁文化;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期间,通辽市制定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对“十一五”文化发展的总结,也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它涉及内蒙古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地区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是“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1]的战略体现。通辽市文化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多样性,是科尔沁文化在新时期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国家政策、地方对策和民族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历史机遇,影响着通辽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依据通辽市的地理位置和蒙东经济的发展形势,政府和研究者把通辽市定位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把包括通辽市、赤峰市和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乌珠穆沁旗等在内的内蒙古东部城镇经济区定位为蒙东的中心城市区,在密切与东北三省的传统经济联系的同时,逐步疏导和增强与环渤海湾经济圈和自治区中部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自然条件上,通辽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境内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总潜在价值1.3万亿元,其中,霍林河煤炭探明储量130多亿吨,石油远景储量为8亿吨左右,“801”稀有稀土矿总储量680万吨,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该地区土壤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6条铁路交汇,4条国道公路贯穿境内。依据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通辽市在产业上将优先发展能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工业。特别在蒙医药方面,历史悠久,具有发展蒙医药产业的相当实力和得天独厚的学术、科研、临床、生产及药材资源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
截止到2010年,“通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0亿元,年均增长18%,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131.5亿元,年均增长38%,是2005年的5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02.9亿元,年均增长36%,是2005年的4.6倍,财政总支出213亿元,年均增长32%,是2005年的4倍,财政贡献率由8%提高到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 350亿元,年均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9:32.4:39.7调整为14:57:29,二产比重提高24.6个百分点,实现了农牧业为主体向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型。”[2]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通辽市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蒙东地区社会发展中心的地位。这些成就和发展态势为制定通辽市“十二五”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通辽市的文化发展始终坚持科尔沁文化品牌,特别在科尔沁语言、文学、喇嘛教、萨满教、蒙医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02年初,通辽市按照自治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要求,提出了“弘扬科尔沁文化、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逐步创建科尔沁文化大市”的宏伟目标,扎实推进科尔沁文化建设。
在历史上,通辽地区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和科尔沁草原的中心。地域广阔的科尔沁草原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区各一部分。在100多年的历史中,科尔沁草原形成了以通辽市为核心的科尔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全市总人口310万人,有汉、蒙、满、回、朝鲜等4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50万人,占总人口的49%。其中蒙古族人口140万人,占总人口的45%,其余为汉族人口,是全国和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从人口数量和地域构成上看,弘扬科尔沁文化、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从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和相应的文化现象看,通辽地区还有与科尔沁文化共同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即蒙东地区的关东文化。从历史发展看,科尔沁文化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经过蒙、汉、满等多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蒙古族文化特点。蒙东关东文化是以汉、满民族为主体,经过蒙、汉、满等多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东北文化特点。在两种文化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共同发展的文化集合群。从汉、满等民族人口数量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地位和作用看,如何看待汉、满等民族文化,以及与科尔沁文化的关系等,是发展和繁荣科尔沁文化过程中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科尔沁地区文化,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撒儿的后裔——嫰科尔沁蒙古和居住在周边的其他蒙古部族人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人文地理文化和自然地理文化所组成,主要包括:
1.科尔沁萨满教文化。科尔沁地区是蒙古萨满教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除了宗教的成份外,萨满教文化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古老的蒙医正骨术。从早期的萨满大师阔阔出到清代“渥都干”娜仁阿白和当代的蒙医正骨专家包金山。二是以安代舞为代表的蒙古族歌舞,是早期萨满教事神歌舞的遗存形式。科尔沁萨满教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淀于科尔沁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其信仰和禁忌逐渐世俗化,并以民俗文化为遗存载体,成为世人瞩目的奇特文化景观。
2.科尔沁马文化。在科尔沁文化中,人与马的情感故事流传广泛,如《马头琴的传说》凄美动人,《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哲思激荡。马是科尔沁文化中的战神、圣物,被诗化为精神形象、人格象征。在当代的马术比赛中,通辽市科左后旗的选手两次荣膺“中国马王”的桂冠,科尔沁草原提供了大量的“宝马神驹”。
3.科尔沁叙事民歌。在科尔沁文化中,叙事民歌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情节复杂、角色众多,多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并依靠众多民间艺人的演唱传播与传承。如《韩秀英》,就是根据真人真事经人们口头创作形成的,流传广泛,蜚声海内外。2008年,科尔沁叙事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科尔沁方言文化。科尔沁方言是科尔沁蒙古族使用最多、地区性和民族性最强的语言形式。它有着自己的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汇,借用汉语词汇较多,反映了更多农耕文化的成分。近年来,科尔沁方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尔沁学者出版很多研究成果,如王顶柱、苏和合著的《科尔沁土语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等。
5.科尔沁文化名人。科尔沁地区天杰地灵,人才辈出,有著名的哈布图·哈撒儿,孝庄文皇后布尔布泰、嘎达梅林等。这些英雄人物对科尔沁部落的创建、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3]。
与科尔沁文化共同发展的蒙东关东文化,是汉族农民移民科尔沁草原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清朝中叶以后,许多汉族农民为了谋生,来到东北地区,渐渐进入蒙旗地方开垦。到清末时,清廷废除蒙地封禁政策,允许在蒙旗地区设官局主持蒙地放垦,在哲里木盟地区就先后放垦蒙荒达到600多万垧土地。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蒙、汉、满等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形成了游牧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经济格局。东北三省和包括科尔沁地区在内的内蒙古东部区山水相连,虽然分属不同行政区,但无论从自然环境、资源分布或经济地理特征,以及文化形态看,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随着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相互交往,形成各民族饮食、衣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共性,逐步培育了具有东北特点和科尔沁文化风格的蒙东关东文化。
1.在经济上,科尔沁地区的农业、游牧等经济形态共存,并长期保持着相对独立、互相依赖的格局,形成了蒙古族和汉族、满族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兴起的各级城镇中,蒙、汉、满等各民族工作在一起,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科尔沁地区特色的关东文化主体。
2.在文化归属上,既有明显的科尔沁文化风俗,也有很深的东北文化观念,就某些文化现象看,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区文化形态,并且这种情况仍在发生着,诸如《刘老根》《闯关东》已经成为科尔沁地区的民族文化形式之一。
3.在文化内涵上,表现为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这与传统的科尔沁文化和本地区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汉族移民带来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生活在科尔沁地区的汉、满等民族与蒙东关东文化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不可分离的族群文化体。对于蒙东关东文化,政府要于情、于理、于事实认可并鼓励其发展,这是促进科尔沁地区文化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发展地区文化,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文化体制改制中要解决好的原则问题。文化事业,是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事业单位在社会中兼具行政性、公益性和市场性等多种角色,造成了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积极性不强、社会公益性不突出等弊病。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在文化事业改革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强化了文化产业,弱化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原因在于,文化产业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地方政府的政绩,而文化事业则不同,它以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道德水平、文化艺术涵养为己任,是政府财政的消费主体。为了解决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通辽市自2006年作为全区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以来,以保护和发扬科尔沁文化为己任,针对不同业务性质的文化单位,将其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文化单位和过渡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行政执法单位四大类。对代表科尔沁文化的市民族歌舞团,并没有转制成公司制法人,相反,从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入手,努力从制度上打造民族团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2006年,大型民族乐舞史诗《蒙古风》及其主题歌《蒙古风》分获自治区“萨日娜”大奖;2007年,大型民族乐舞诗《蓝色安代》在北京隆重上演,好评如潮;2008年,舞蹈《为内蒙古喝彩》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2009年,群舞《鼓韵》获第二届中国蒙古舞蹈大赛暨第二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蒙古群舞表演金奖并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十一五”期间,通辽市投资近13亿元兴建了各种文化设施,包括科尔沁历史文化长廊、科尔沁博物馆、图书馆,市民族歌舞团、市群艺馆、影视剧译制中心、文物稽查大队的新址搬迁,以及各旗县市区的“两馆”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文化广场等。其中,44个苏木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截至2009年底,通辽市的文化产业(按中宣部、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口径统计)有图书企业160余家,民族服装加工企业16家,经营性演出团体15家,网吧等各类娱乐企业600余家,印刷企业144家。全市各类文化产业企业1 7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10 000多人,实现增加值8亿多元[3]。
5年来,通辽市累计新出版各种文艺类图书300余种,制作电视剧、电影100多部(集),创编舞台剧目8个。2008年,出版发行了第二辑科尔沁文化丛书,创作了科尔沁原创歌曲160余首,评选了科尔沁文艺奖。文化服务业规模扩张也较快、8·18赛马节、大青沟民俗文化旅游节、科尔沁草原婚礼节、科左后旗阿古拉“双合尔楚古兰”节、青龙山登山节、库伦安代艺术节、尔沁区金秋采摘节等文化旅游接待游客451.6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0.9亿元。
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通辽市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他们创造了平等准入的社会环境,改变“民办”文化公益机构在财税、人事、职称等方面的政策歧视,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在确立政府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服务多元公共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通过几年的努力,通辽市各类文化企业(经营户)达1 700余家,从业人员过万人,年创增加值近10亿元,文化旅游业年收入近40亿元。
发展文化事业,使其回归公益性,强化专业性,提高独立性,是通辽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生产主体的基本定位,把公益性回归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衡量标准,把提高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强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通辽市文化发展的核心,也是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1.将公共文化事业列入政绩考核体系。多年来,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上,各级政府并没有相应的政绩考核标准,与具体有形的工程建设相比,公共文化服务的软形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建议通辽市将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任期责任目标,建立文化民生考核体系,强化各区县政府的绩效意识。重点要设计好考核标准,重点包括科尔沁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程度、人均购书册数、阅读范围、文化活动次数、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年度文艺作品创作数量、文物保护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围等。
财政支持是保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议通辽市政府制定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要使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特别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偏远农村牧区文化事业落后的局面,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
2.做好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关于通辽市的文化研究,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科尔沁文化研究,一是蒙东关东文化研究。关于科尔沁文化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和通辽市政府推出了两个系列的“科尔沁文化丛书”。此外,还有学者就科尔沁蒙古史、漠南蒙古史和哈撒儿,以及科尔沁蒙古与满洲之间的关系等展开研究。成立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科尔沁文化研究所、通辽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会等机构。从科尔沁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状况看,尚有许多研究领域值得挖掘和探讨,有些领域仍然处于空白,有些研究有待深入和细化。关于蒙东关东文化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如果本文主张的观点成立,建议由政府支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在科尔沁文化研究中,许多研究成果是学者自发研究的结果,尚未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为了鼓动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建议成立科尔沁文化发展研究基金,由政府和企业等共同出资,开展年度课题的申报、评选和出版等学术研究活动。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开展基金研究,能够很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变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能够集思广义,充分挖掘科尔沁文化中的问题和把握科尔沁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科尔沁文化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3.做好文化惠民系统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建议做好旗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完善相关的配套设置。在村嘎查做好文化活动室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4.大力发展民办文化。在民办文化中,要充分尊重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牧区业余剧团、农牧民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及其他民间文艺服务团队,使他们发展成为乡村、社区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好民办团体,要积极引导,相互联合,争取创作出有影响力地区文化品牌。
5.利用公共界面宣传民族文化。在公共界面宣传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宣传的优良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界面在利益的驱动下变成了公共界面管理者谋利的手段之一。事实上,公共界面通常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最直接发挥城市品牌的宣传效应。在民族文化宣传上,公共界面的民族宣传不仅让地区群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存在和意义,还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民族情调和民族文化的氛围,并在长时间的感染中,让群众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名副其实的优秀民族文化地区。在城市规划和商品房开发建设中,建议将公共界面作为强制性规定纳入地方立法,并规定相应的宣传、管理主体和一定的处罚措施,使公共界面民族文化宣传成为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文化事业发展中,要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要认识到“抓文化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无数的事实证明,社会问题成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隐患。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问题已经突破了民族的界线,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精神主导,研究不同地区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对于内蒙古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10-03].http:// www.gov.cn/zwgk/2011-06/29/content_1895729.htm.
[2]通辽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1-10-05].http://www.tongliaowang.com/zhuanti/content/ 2011-02/20/content_97521_4.htm.
[3]巴·苏和.关于科尔沁文化的几点思考[N].通辽日报,2008-01-08(4).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Horqin Cultural Development
WANG Fu-g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Inner Mongolia,028000,China)
The research and formulation of Tongliao Horqin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tak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The established strategies should aim to unite all nationalities.The basic principle of co-developing cultural cause and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be formulated.Measures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re provided.
Mongolian;Horqin culture;development strategy
C95
A
1009-315X(2012)04-0358-04
2011-10-28;最后
2012-04-20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1—GM—40);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B007)。
王福革(1968-),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民族文化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