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构建文化软实力

2012-08-15 00:42张桂珍徐丽曼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实力马克思主义文化

张桂珍,徐丽曼

(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605)

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构建文化软实力

张桂珍,徐丽曼

(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605)

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在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认为构建文化软实力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运用;加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管理;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文化软实力;构建

“软实力”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ew Jr.)最早提出的,是相对于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而言的一种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不仅十分重视硬实力的建设,而且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又一战略重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有了极大增强,军事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科学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中国的软实力明显弱于硬实力。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软实力不仅是进军强国之路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构成。构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在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文化软实力,理论界和学术界有各种观点,笔者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运用。在信息化时代,“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大国成功的标志“不仅是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更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用自己的“思维定势”改变“他者”,西方对此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美国不仅是最早提出软实力理论的国家,也是最重视软实力建设和实施的国家。同样,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加强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投入。近几年,中国不仅认识到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已将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中。目前,对中国来说,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核心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因为价值观问题,关系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崇尚与向往、信念与理想、前途和方向。“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匹敌的竞争力,对一种文化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影响力”[1]此外,在软实力的内涵,软实力的运用、软实力建构的资源、软实力建构方式和软实力构建者培养等方面,中国不仅要加强理论上的研究,更要加强实践中的运用,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运用上也要成为一个大国强国。

第二,要加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管理,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高度重视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它们具有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和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媒体工作者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舆论宣传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化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2]在互联网的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不仅要保持和突出中国媒体宣传的特点和优势,还要针对国际上媒体竞争的新形势,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同一个人的内在实力一样,既要通过时间的考验,更要有一个表现的途径。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通过各种媒介在国际上得到支持和认同,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26日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所强调的那样:“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近年来,西方媒体转战对华意识形态战新空间,全方位发展网络对华传播,今年年初美国领导人又极力鼓吹“互联网自由”。了解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历来是一个赤裸裸地奉行双重标准、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国家;美国之所以如此鼓吹“互联网自由”,实际上是想利用互联资源的垄断地位,追求自身利益,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是美国利益扩张的一个缩影,是美国操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试图控制他国的一个政治阴谋”[3]。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在全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发展下的新媒体,空前拓展了意识形态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此,中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定要在加强新闻媒体、新兴媒体的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在应对来自西方这一领域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筑起一个安全可靠有力的平台。

第三,要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许多本来很清晰的价值认同现在却变得模糊不清起来,许多本来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念现在却受到了广泛置疑,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4]。前苏联的深刻教训告诫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系到社会主义的事业的成败乃至生死存亡。戈尔巴乔夫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取代了马克思主义,造成了苏联党内国内严重的思想混乱,也为西方敌对势力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打开了缺口。因此必须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只有真懂才能做到真正地坚持,也才能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全国人民心中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不仅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更要在这方面脚踏实地地去贯彻落实。

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人民,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和青少年,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从一元到以一元为主、多样并存的变化,虽然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而获得主流地位或者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必须具体化为社会个体首先是广大领导干部思想对其的真正认同,进而达到在实践中的自觉维护和加强”[5]。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领导阶层,权力精英,作为国家制度和政策的执行者,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作为群众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引导者,其思想意识既是社会主流意识的集中体现,又推动着社会主流意识的向前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是其它阶层无法替代的,必须高度重视。毛泽东曾经号召全党同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6]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在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上仍然要坚守和体现这些才能影响民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公众人物愈加受到民众的关心,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不仅关心公众人物头上的光环,也常常以公众人物为榜样,因此公众人物对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示范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特殊的人物,对文化软实力建设更承担着一份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如体育明星,如果个人行为举止不当,不仅会给中国体育界带来负面影响,亦会给社会大众带来错误的示范。因此,加强对公众人物的思想理论武装也同样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他们,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后继有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永不变色。要想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青少年,就要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角度出发,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主流意识的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马克思认为,价值观的最重要特性,就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7]。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能否内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格、外化为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关键看家长们,公众人物、明星们,一般官员、上层官员们,教育工作者们是如何做的,这些人的以身作则胜于空洞的说教。

第四,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研究。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紧密,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对西方的知识体系有基本的把握。目前,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中国商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中国技术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但是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却显得不够,“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中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还不够强。”[8]

面对这种局面,除了要思考中国文化建设如何练好内功,增强对内凝聚力外,也必须思考,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却如此艰难,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一是缺乏对西方文化深层次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交往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但这种差异有多大?这种差异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对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有多大影响?我们对此不清楚或不够清楚。2011年11月11日在成都举行的第11届四川电视节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讲述了她自己遭遇过的尴尬一幕,引发了很多在座专家的共鸣。她说:“我曾经发行过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但是拿到国际上以后,很多老外就跟我讲,你这个纪录片我们真的看不懂,这里面讲了很多的甲骨文、历史、年代,我们都听不明白,因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没有高深的了解。”中央新影集团导演廖烨也坦言“自己在欧美发行的片子绝大部分被改了,后来才明白文化差异无处不在”[9]。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西方能有多少人了解和懂得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文明和文化?我们认为很好的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是从中国的文化、思想角度出发的,从西方人和西方文化角度看就未必如此,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随着中西方各方面交流、合作的加深,中国人对西方已经了解了很多,如西方人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但对西方文化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了解和研究的还不够。中国人之所以主动地积极地了解西方文化,西方社会,是因为西方是发达的象征和体现。而在西方人的思想文化深处,他们是这个世界的领跑者,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环顾周围的其他人。在西方人眼里,他们的文化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更长久地领导这个世界才是他们要思考和研究的。

二是缺乏文化竞争中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确实存在,无处不在,而且西方人不会为了我们而改变西方文化,同样我们既不会也不可能为西方人而改变东方文化,这就需要中华文化在走向国际舞台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提高与世界对话的能力。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一些原因,中国文化在竞争中经验不足,创造力也不强。如,中国“文化部选送对外播出的纪录片中,选题也大多侧重于社会人文和政论类。而在国际纪录片市场,最受关注的其实是自然、动植物和环保等生态题材节目”,“相比国外纪录片题材上的多品种,国产纪录片题材相对狭窄”[9],因此,我们引进的多,输出的少,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的状况。不仅如此,输出的文化产品在质量上也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像我们的卫星信号虽然可以覆盖到全球,可很多频道在海外的排序非常靠后,文化是走出了国门,但却没有很好地走进西方人的生活。无论多么好的文化,当它不被别人了解时,就谈不上被人接受和认可。2011年1月17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让美国观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 ”[10]。这样的文化宣传题材,在时机、地点、内容、对象、方式的选择上,都做得恰到好处,突出自己的特点,又不失世界的角度,真实又有吸引力,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提到很高的程度。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参与竞争的历史短、经验少、能力弱、创造力不强等不足,做到既不要失去自信,也不要自以为是;既不要丢掉中华文化的特色,也不要忽略世界文化市场的需求。

总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拥有的机会也同样很多。在提高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中国人已经向世界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对于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的竞争力,需要更加重视,倍加努力,因为一个文化强国的崛起,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凝聚力,而且体现为创造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传承力,而且体现为进取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包容力,而且体现为开拓力;不仅体现为国民精神的自信力,而且体现为诚信力。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所拥有的优秀品德都展现出来,造福人类[11]。

[1]蒋建国.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N].人民日报,2011-11-17(11).

[2]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纲领[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

[3]戴维来.美国为啥鼓吹“互联网自由”[J].半月谈,2011(5):86-87.

[4]涂小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1(8):66.

[5]张桂珍.领导干部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6):1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60.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

[8]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0-11-22(11).

[9]吴晓东.中国纪录片题材中庸,外国人称文化太高深看不懂[EB/OL].[2011-11-22].http://www.chinanews.com/cul.

[10]徐启生.中国国家形象亮相纽约[N].文摘报,2011-01-25(7).

[11]于平.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力量[EB/OL].[2011-10-19].http://www.cqcb.com.

(责任编辑 王莉)

How to Build Cultural Soft Power during Social Transition

ZHANG Gui-zhen,XU Li-ma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our country dur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paper suggests tha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news media,especially emerging media,value the functions of ideology in socialist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about wester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ultural soft power.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cultural soft power;building

book=4,ebook=79

D053

A

1009-315X(2012)04-0354-04

2011-12-24;最后

2012-03-05

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科研项目(B1-4);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Lslktsz2011-038);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1lslktmks-06)。

张桂珍(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力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实力抢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