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2012-08-15 00:45张景明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皮影满族剪纸

张景明,王 琦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张景明,王 琦

(大连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东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石雕女像、陶塑等雕塑作品与彩陶艺术,到中期以后彩陶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石雕、玉雕、骨雕等艺术较为发达,并且显示出地域上的文化特征.在西周以后,这里是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游猎民族交叉生息的地方,留下了丰富的美术类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现代在传承古代遗产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几乎遍布整个白山黑水.从保存状况看,虽然已经颁布了各级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但很多的遗产已经消失或处于濒危状态,急需调查、记录和保护.

东北地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一、东北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东北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具有本地区特征的文化内涵和美术形式,后来历代又有东胡、肃慎、秽貊、乌桓、鲜卑、靺鞨、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在此生息,近现代有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他们与汉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民间美术遗产根植于众多的民族和广大的农村之中,其范围广泛,内涵深厚,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辽宁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以兽牙、鸟类肢骨、贝壳、小砾石组成的装饰品,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磨光和钻孔技术,还有骨针、骨鱼叉等骨角制品,这应该是东北地区美术作品的雏形[1].新石器时代,在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系统中,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中开始出现玉器,从制作工艺看已掌握了琢磨、抛光、钻孔等技术.尤其在同一时期的查海类型遗址中,聚落的中心广场内发现一条用石块堆塑的龙,这大概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象.陶器制作虽然粗糙,但已经出现有规律的"三段式"装饰纹样,有的陶器上堆塑有龙的形象.赵宝沟文化是紧随兴隆洼文化之后而发展起来的原始文化,在陶器的装饰艺术中,动物纹已不是单纯的写实形象,出现了具有原始崇拜的"神灵"图案,达到了神化的境界,反映了原始礼仪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彩陶艺术开始出现.红山文化以"之"字纹筒形陶罐、玉器、龙鳞纹彩陶等为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玉龙与赵宝沟文化的凤形陶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凤,是中华文明肇始的象征.与其相应的建筑艺术、宗教和社会形态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在建筑上最杰出的成就是坛、庙、冢.小河沿文化的陶器除了大量的彩陶和彩绘陶外,有少量刻绘文字符号,意为对日、月崇拜和男耕女织情景的抽象描写以及氏族图腾的一种徽号,这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红山文化系统还出现了石雕、陶塑的艺术品,如石雕人像、陶塑人像、陶猪、猪首彩绘陶罐、鸟形彩绘陶罐等,代表了这一时期杰出的原始美术品.在黑龙江宁安市莺歌岭文化遗址中[2],发现有陶猪等雕塑品.吉林省农安市左家山遗址出土有"之"字纹陶器和石雕、骨雕器[3].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出土陶器、煤精制品、木雕艺术品等[4].

夏商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筒形灰陶鬲为陶器的主要特征之一,陶鬶和陶爵上的成排泥质铆钉装饰,与中原地区商代青铜器上的铆钉装饰手法非常相似,可能来源于同类的青铜器上.彩绘陶器是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点,饕餮纹、带目夔纹、云雷纹、勾云纹等纹饰以及在器物上的位置,都与中原地区商代青铜器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彩绘纹饰可能是当时氏族或部落的族徽.从发现的小型青铜器和少量的大型青铜器看,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进入青铜器发展的早期阶段.用金制作的装饰品,标志着贵重金属工艺在上层社会的生活中开始使用,扩大了美术的内容和种类.西周至春秋中期,从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出土的工艺品看,青铜工艺和金银工艺的制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游牧文化性质的装饰工艺普遍出现,其中的动物造型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内容.

在民族出现以后,东北地区形成三大民族系,即东胡系、肃慎系、秽貊系.东胡系民族包括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这些民族为了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生活,在创造美术作品中都离不开草原的特征,将草原上生存的动植物作为塑造美术作品的主要内涵和装饰题材,特别是动物造型一直作为美术创作的主要对象.如山戎的青铜器、金银器出现大量动物装饰,作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动物分为鸟禽类、兽类、其他类三大类,在表现手法上,多为写实性,但并非对动物外表僵死的描绘,而是形神兼备,力求用准确的形态表现出动物的神韵.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在写实性基础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在主体动物中辅以人为的纹样,具有写意的韵味.契丹的美术创作包括陶瓷、铜铁、金银、玉石、漆木、骨牙、刺绣、皮革、绘画、建筑等.如在绘画艺术中,以壁画的形式反映游牧民族的放牧、狩猎、宴饮、出行、鼓乐、舞蹈等场景,运笔自如流畅,色彩搭配均匀,人物描绘真实,场面构图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他美术作品的内涵也是如此,就是说更多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因素,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说明游牧民族的文化属于开放式,并没有封闭自守.当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美术文化内涵的局部变迁,其基本的文化模式没有改变,紧紧与游牧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连接,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肃慎系民族包括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这些民族的美术创作包括陶瓷、玉石、金属、木作、刺绣、绘画等.如金代金银器的器口分花瓣形、圆形和曲角形,圈足较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平底器.纹饰分动物、植物和墨书.动物纹有龙、鱼,以龙纹最为常见.植物纹有缠枝花草、如意草.墨书标明器物重量和制作工匠的名字.在装饰布局上,采用环带夹单点式装饰和满地装饰,有的器物造型与纹饰和谐统一.金代瓷器多为白釉,用褐彩绘花纹,随意性较大.器形有罐、壶、瓶、碗、盘、碟等,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的造型美观大方.白釉剔花工艺比较独特,即先烧制好瓷器后,将器物腹部的釉剔去,刻上花纹,有的在空隙处添褐彩,以衬托主体图案,最后再施一层透明的白釉,突出了器物的整体效果.秽貊系民族包括秽、貊、夫余、高句丽等,所创作的美术品有陶瓷、青铜、金银、刺绣、绘画、建筑艺术等.如高句丽的建筑艺术反映在城市建设、山城修造、宫室、寺院、住宅及墓葬建筑等方面,既有本民族传统的艺术风格,又体现出中原典型的特征.吉林省集安高句丽墓葬壁画,内容有出行、宴饮、舞蹈、杂耍、角力、狩猎、战争、宗教等,色彩鲜艳,技巧高超,自成体系,有一个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的发展过程,具有"西北有敦煌,东北有集安"的学术评价.

在近现代,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满族等民族都有发达的桦树皮制作工艺,在建筑、交通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地使用,主要类别有居住的"斜仁柱"、交通中的桦皮船、生产中的刀鞘、鹿哨以及生活中的桶、盒、碗、篓、盆、箱、撮子、挎包、摇车、帽等.在装饰艺术上,纹样有动物、植物、几何形等象征性和借鉴性的图案,但诸民族桦树皮制作工艺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异.同样,这些民族的服饰和刺绣艺术也很突出,如满族的服饰非常有个性,虽然平时不再穿着配饰,但在传统节日中仍可看到."旗头"、"旗袍"、"旗鞋"是满族妇女的主要服饰内容,尤其是旗袍,在经过现代重新设计改革后,款式显得端庄典雅,具有东方神韵,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服装之一.男子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和马褂,马褂为短衣,较为宽大,便于骑射,后演变为常服和礼服.刺绣作品有服装、荷包、枕顶、挎包等,多以中国传统的花草、鸟兽、鱼虫、人物、戏剧、文字、符号为题材,寓意深刻的文化含义.

以上的美术遗产在流传延续的过程中,由于现代经济的冲击,外来和新的艺术形式运用而生,传承的艺人越来越少,使这些民族民间美术处于濒危状态.从目前来看,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使集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于一体的美术遗产在现代文化的创新中继续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二、东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

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后,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各级遗产名录,基本上分为四级,即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盟)级、县(旗)级.从分类上讲,分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类,其中,美术类遗产包括绘画、剪纸、雕塑、玩具、编结、皮影、刺绣、服饰、陶瓷、木作等.这里以东北民间美术为例,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为代表,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地区为地域划分,例举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黑龙江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辽宁锦州市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大连瓦房店市复州皮影、朝阳凌源皮影、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玉雕、阜新玛瑙雕、辽西木偶戏、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在2008年国家颁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扩展项目名录中,有黑龙江方正县剪纸、吉林通化市长白山满族剪纸、松花砚雕刻技艺、延吉市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辽宁省大连庄河剪纸、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剪纸、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朝阳市建平剪纸、抚顺市新宾满族剪纸、煤精雕刻、鞍山市千山区皮影、营口市盖州皮影、大连市金州龙舞、锦州市古塔区满族民间刺绣、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根河市桦树皮制作技艺.在2011年国家颁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扩展项目名录中,有黑龙江哈尔滨市龙江皮影、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马头琴制作技艺、内蒙古巴林左旗皮影.三批国家级名录共计31项.

在黑龙江省先后颁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民间美术范畴的遗产有黑河市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佳木斯鱼皮镂刻粘贴画、安达市描金工艺、黑龙江省装裱艺术研究会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方正剪纸、绥化市海伦剪纸、呼玛县鄂伦春族剪纸、佳木斯市赫哲族剪纸、大庆市北方民俗剪纸、哈尔滨市龙江皮影、绥化市望奎皮影、双城市皮影镂刻技艺、宁安市民间纸扎、同江市鱼骨工艺、伊春市山核桃工艺、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哈尔滨市角雕制作技艺、史作玺糖艺面塑、哈尔滨市阿城区木雕重彩、泥塑、宁安市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哈尔滨市匏器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河市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刺绣、克东满绣、呼玛县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服饰、宁安市朝鲜族传统服饰、呼玛县鄂伦春族萨满服饰、安图县老白山张氏皮匠、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刺绣、牡丹江市渤海靺鞨绣、鱼皮制作技艺、绥化市绥棱黑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勃利黑陶制作技艺、依安县粗陶泥塑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黑河市鄂伦春族斜仁柱、穆棱市漆糊酒容器技艺、七台河市王氏橡木酒桶制作技艺、哈尔滨市麦秸工艺、哈尔滨市革兀革拉制作技艺、宾县柳编技艺、哈尔滨市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共计46项.

在吉林省先后颁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民间美术范畴的遗产有吉林市王氏布贴画、东辽葫芦画、通榆闯关东年画、通榆费景富硬笔画、东丰农民画、白城市姜淑艳布贴画、高乃峰根须画、洮南市丛翠莲缝绣画、通榆县张玉欣布贴画、李向荣无笔画、通化市长白山满族剪纸、九台市关云德剪纸、吉林市潘氏剪纸、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刻纸与剪纸、宋氏民俗剪纸、乌拉陈氏刻纸、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通榆李锐士剪纸、通榆王岩剪纸、集安市艺发刻纸技艺、通化市佟佳江满族剪纸、通化县长白山满族撕纸、辉南县辉发满族剪纸、前郭县郭尔罗斯剪纸、舒兰皮影、通化市松花砚雕刻技艺、吉林市马氏布偶、辽源市沙氏石木雕、安图松花砚制作工艺、通化市长白山山核桃拼贴工艺、白山市安氏雕刻技艺、白山松花石雕刻技艺、长春市东升泥人、通榆李国祥石雕、和龙市朝鲜族石锅制作技艺、长春市宇平绢人、通化市长白山红松根雕、白山市长白山根雕、长白山木瓢、通榆县于洋鱼骨工艺、刘福山黄榆根雕、刘景峰蛋雕、吉林面人胡、永吉县满族萨满骨质神偶制作技艺、松原市伯都讷满族扎彩技艺、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通化市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延吉市朝鲜族传统服饰、吉林市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前郭县蒙古族枕头顶刺绣、长春市郭丽传统手工艺布鞋、满族服饰手工技艺、前郭县蒙古族服饰、延边州朝鲜族刺绣、吉林缸窑烧造技艺、延吉市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前郭县马头琴制作技艺、吉林市乌拉满族民居建造技艺、通化市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吉林市爬犁、郭尔罗斯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延吉市朝鲜族民居建筑技艺、和龙市朝鲜族稻草编制、长春市贾春红编织、公主岭市刘学仁高粱杆哨、董长春市丛仁草编、前郭县乌力吉将嘎(绳编)、镇赉柳编技艺.共计68项.

在辽宁省先后颁布的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民间美术范畴的遗产有沈阳市建筑彩绘、铁岭市指画艺术、沈阳烙画艺术、古建筑彩绘技法、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锦州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岫岩满族剪纸、建平剪纸、新宾满族剪纸、瓦房店东岗剪纸、沈阳市初春枝满族剪纸、彰武民间剪纸、西丰满族剪纸、阜新市朱月岚剪纸、瓦房店市复州皮影、凌源皮影、鞍山皮影、盖州皮影、海城皮影、岫岩皮影、锦州皮影、宽甸八河川皮影、黑山皮影、庄河皮影、沈阳关氏皮影、凌海民间皮影、抚顺皮影、喀左皮影、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锦州市辽西木偶戏、抚顺煤精雕刻、大连金州龙舞、本溪桥头石雕、沈阳"面人汤"、营口陈氏面塑工艺、铁岭王千石雕、大连市马驷骥根艺、抚顺琥珀雕刻制作工艺、黑山玛瑙雕、营口木浮雕工艺、铁岭伞灯秧歌、大连市西岗区桃核微雕、丹东市孤山泥塑、锦州市传统锡雕、黑山县传统泥塑彩绘、朝阳红土泥塑、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普兰店传统手工布艺技艺、凤城满族荷包、阜新蒙古勒津刺绣、大连金州狮舞、盖州风筝、盘锦市民间香蜡制作技艺、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共计58项.

在内蒙古(东北地区)先后颁布的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民间美术范畴的遗产有扎鲁特版画、奈曼旗宝石柱民间美术(绘画、泥塑)、开鲁剪纸、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剪纸、突泉剪纸、赤峰红山剪纸、通辽市科尔沁剪纸、巴林左旗皮影、开鲁皮影、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服饰图案、陈巴尔虎旗巴尔虎博服饰与器具、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雅都根服饰与器具、根河市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巴尔虎服饰、扎鲁特旗科尔沁服饰、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王府服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刺绣、扎鲁特刺绣、陈巴尔虎旗通古斯鄂温克萨满服饰、通古斯鄂温克民族服饰、根河市鄂温克族熟皮子技艺、扎赉特服饰、鄂温克旗布里亚特服饰、乌兰浩特奥日雅玛拉刺绣、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根河市桦树皮制作技艺、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陈巴尔虎旗蒙古包、达斡尔车制作技艺、达斡尔民居营造技艺、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达斡尔猎刀制作技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撮罗子、陈巴尔虎旗通古斯鄂温克木制四轮车制作技艺、巴尔虎索海固图勒制作技艺、兴安盟白狼林业局木刻楞制作技艺、克什克腾蒙古族马鞍具制作技艺、根河市鄂温克族口弦琴制作技艺、鄂温克族鹿哨制作技艺、阿鲁科尔沁旗蒙古包营造技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哈尼卡(纸偶).共计44项.

另外,在一些民俗活动也有民间美术的内涵.如黑龙江佳木斯市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哈尔滨市阿城区满族颁金节、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婚俗、延边州朝鲜族传统婚礼、长春市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辽宁省丹东市朝鲜族花甲礼、本溪社火、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抢"枢"、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婚礼、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达斡尔族萨满斡包祭等,这些活动中包含了面塑、服饰、刺绣等民间美术的内容.如辽宁省丹东市朝鲜族花甲礼中,在寿星老人面前摆放有各种的面塑,以象征长寿、幸福、平安.

三、东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从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来看,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专职研究人员和收藏人员比较少,研究专家更是凤毛麟角,缺少对外界的宣传,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与丰富的遗产内涵十分不相称.其次,以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博物馆建立的数量少,有的只是提到日程中,并没有去实际的操作,因而缺乏系统地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保护.散存各个博物馆的民间美术作品,陈列展出的数量、种类很少,多数藏于库房之内,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与宣传.有些个人虽然收藏了数量较多的民间美术品,但限于自身的条件,没有保存的空间环境、资金以及保护技术,也会造成损坏.再次,对东北地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散见于少量的书籍和论文之中,有的只是以小地域或门类去研究,没有形成整体上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成果,不被世人所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不知道民间美术所包括的内容,因而不利于遗产保护.

在调查中发现,省级文化部门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行政机构,各级政府对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订了相关的保护政策或措施.如从200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确立了自治区非遗工作方针和目标,从政策上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4年,自治区成立了以分管主席为组长的全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统一协调,各盟市也陆续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落实专项保护经费,建立名录体系等,使非遗保护工作真正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成立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提出保护规划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吉林省文化厅于2007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国家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不久,文化厅就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非遗机构的合理设置为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吉林、辽源、延边等地还成立了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辽宁也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和引导.尽管如此,"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却一直难以改变,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大连文化大讲堂"中讲到:"国家和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但是也存在问题.现在有一个倾向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重申报轻保护',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利,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的侧重点是在人,而非物,人是文化的载体,对民间文化的老艺人应该给予重视,让他们的艺术能够流传下来,发扬下来是最关键的."乌丙安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很急迫,各地在申报的同时,也要增加相关的保护投入,不能仅仅等着向国家要钱.笔者在大连庄河市调研时发现,从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看,可以说喜忧皆有,一方面诸如剪纸等项目已经普及,不存在保护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多数的非遗项目由于传承人年龄偏大又后继无人等原因而面临濒危状态,如单鼓制作技艺的人仅剩4、5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已经76岁,最大的已85岁,因此这个项目会随着传承人的去世或年事已高而随时失传,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在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东北地区没有一个项目列入其中,这说明在保护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5]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方向.在大连庄河、吉林通化调研时发现,属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保护层面,只有松花砚雕刻技艺的开发属于生产性保护,但存在着原料来源困难、生产工艺的机械化等问题,真正属于手工技艺的产品较少,过度地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多,这样势必会造成松花砚的原生态、本真性的失传,脱离了生产性保护的真实意义.其他的庄河剪纸、谱绣、通化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撕纸、长白山红松根雕、长白山山核桃拼贴工艺等项目都没有更多地进行开发,甚至有的省级传承人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需要各级政府给予实质性支持,帮助传承人去尝试生产性的保护活动.

总之,东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在保护现状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其一,现有传承人的年龄偏大,下一代传承人尚未成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过程中,由于现代经济的冲击,外来和新的艺术形式运用而生,传承的艺人越来越少,使一些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其二,民间美术专题博物馆或文化保护区的数量少,不能更好地对外宣传.建立专题博物馆或文化保护区有利于保存现有的遗产实物,展示传统文化内涵,能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效应.其三,"活态"传承不普及,不利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中可知,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给传承人提供创作的集中场地,只是自发地在家中创作,有少部分传承者在小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传承活动,还有的高校设置有民间美术的课程(如通化师范学院),虽然有普及的倾向,但类别单一,学生学习的时间较短.如果能将现有的传承者定期集中在传习所(馆)面向社会进行传承,同时加大各级学校设置民间美术的课程体系,定会加强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其四,生产性保护没有实质性实施.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选部分代表性民间美术遗产作为生产性保护对象,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创造一定的经济效果,等到试点成功后再扩展到其他的遗产项目,并利用产业化所取得的资金再次投入到保护之中,来缓减各级政府对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

[1]张镇洪,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1985(1).

[2]张太湘,等.黑龙江宁安市莺歌岭遗址[J].考古,1981(6).

[3]陈全家,赵宾福.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9(2).

[4]周阳生.辽宁沈阳新乐遗址抢救清理发掘简报[J].考古,1990(11).

[5]文化部.关于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ccnt.gov.cn,2012-2-2.

Situation Analysis on Folk A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ortheast Area

ZHANG Jing-ming,WANG Qi

(College of Fine Ar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Some sculpture and pottery art works such as stone female f i gures and painted potteries appeared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in northeast China;and the painted pottery ar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ddle age. What's more,other arts like stone carving,jade carving and bone carving developed greatly at the same time,presenting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s.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northeast area became a habitat place for agricultural nations,nomadic nations and hunting nations,who left a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art.In modern history,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heritage,the folk art made further progress and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northeast.Though the state has published all-level of folk a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lists and inheritors,there are still many disappearing or being endangered,as learned from their current preservation situation;thus,they are badly in need of investigation,being recorded and protection.

Northeast area;Folk ar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tuation analysis

book=4,ebook=36

J124

A

1008-2395(2012)04-0062-06

2012-04-02

基金课题: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60090)"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成果

张景明(1966-),男,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民族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民族文化学等研究.王琦(1983-),女,文学硕士,大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术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皮影满族剪纸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剪纸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不老的皮影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皮影的来历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