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构建的探讨*

2012-08-15 00:43梁凌洁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企模块院校

梁凌洁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调查显示,目前许多企业表露出了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型人才和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高端人才,同时也急需大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具有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心声,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突破,但是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还无法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始探索一条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道路。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使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更趋合理,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尽管校企合作有诸多益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远没达到其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对此,本文将针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特点,进行一些有益探索,以期更好地完善与健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受传统旧有教育思维惯性的影响,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社会和企业的足够重视,存在着观念上的理解盲区。主要表现在:社会普遍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高职院校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二)政策瓶颈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不仅是进行简单的教学与生产合作,而是会对社会生产、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合作的社会公益性十分明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以起到协调、规范和促进的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大致上还是处于民间自发组织状态,缺少足够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科技主管部门没有指定和成立专门的机构单位负责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使得许多项目难以得到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劳动、教育部门的有效支持;第二,政府没有对校企合作指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当前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企业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双方利益的保护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和监督。第三,政府没有建立标准、权威的操作准则,用以有效指导和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第四,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弹性学制,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三)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突出的利益矛盾

由于追求的目标各异,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利益不一致,陷入利益纠纷的困境中。造成这种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二者追求的利益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属性,它追求的是社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与之不同,它以利润为首要目标,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自由追逐经济利益。经营目标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别,给校企合作带来了诸多障碍。另一方面,二者对预期利益的实现期限存在差别。企业对利益的获取希望越快越好,尽量用最短的时间锁定收益;而教育投入产出周期相对较长,利益的实现需经过长期的投入,无法满足企业对收益的短期实现的要求。因此,大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很少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纳入到入企业长期规划中,而是倾向于其的短期利益。企业一旦遇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矛盾冲突时,一般都会侧重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将教育合作置之度外。

二、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软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端正认识,转变理念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条件。要不断突破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和惯性思维的约束,重新审视校企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要加深对校企合作意义的认识。高职院校要本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以及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正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从人才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自身发展壮大所起到积极作用和意义,特别是要将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市场生存能力的重要保证。二是明确校企合作的定位与功能。工作岗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岗位的需求连接着企业的发展定位,这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立足点。高职院校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在定位自身功能时,将企业发展需求考虑其中,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现校企有效的融。

(二)全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高职院校能否与对口企业实现长期有效的合作,与采取何种方法保证双方利益的平衡有很大关系。而校企合作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收益,则与双方在长期合作中采取何种保障措施息息相关,其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十分突出明显。因为开展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与生产对接的活动,还涉及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此,必须要有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政策法规来加以协调、规范和促进,并在财政支持方面提供给保障。因此,要从多个方面来加以完善和体现,首先,要制定相关管理文件,诸如《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计划》《校企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等;其次,要针对校企合作特点,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评价体系,企业可参与到学校课程体系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监督工作中来。同时建立课程评价标准时,必须有机结合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三是形成校企双方参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如成立校企合作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专门负责有关合作事宜的协调处理问题。

(三)创新新型办学方式和管理机构

优化管理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和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必须对过去沿用的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加以革新和改造,根据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和特点建立起新型的管理制度和办学模式。这就要在如下几方面加以改进:首先,促进和实现校企之间高层领导的交叉任职。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等形式,确保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自始至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其次,成立由合作双方领导共同组成的合作领导机构。将课程教育、技能培养、职业定位、技术提升等功能作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并写入到合作发展规划之中,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保证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使用。

三、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本框架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因此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做好相关调研与分析,以此科学合理的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这主要包括行业调研和企业调研两个方面。

1、行业调研与分析。行业调研属于宏观层面上的工作,是一种前提性的调研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专业对口的产业,进行全国范围内或所在区域内的产业政策、发展情况、未来演变趋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它主要负责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论证专业开设是否合乎实际情况需要;二是专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与空间有多大。

2、企业调研与分析。企业调研则属于微观层面上的工作,属于纵向性的调研活动。进行企业调研,要重点了解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人才需求和长期规划,了解专业职业岗位簇面向专业和岗位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其调研手段主要有:现场考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整体设计原则。本着有利于加快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高职学校教学质量水平、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协调发展;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企业用人需求的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本着教学过程中理论实践相结合、产研结合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实习岗位,建立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合理搭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计划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构建以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重点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建立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应重点包含三个模块方面: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应尽可能保证学生在道德品质、工作素养、人文涵养、数理化知识、外语水平及自学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公共技术课程模块。该模块旨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一个基础理论广泛、核心技术要求清晰的学习平台,帮助每位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与迁移过程中,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以及核心技能的训练模块。其中,应通过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来促进和提高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的教学质量,采用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实现;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能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就业取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订单培养”的特点、自由设置的课程和理论实践模块。它直接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时,应贴近行业与市场实际需求,依托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根据相应岗位(群)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要求组建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采用学练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办法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未来高职院校发展主要方向和趋势。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时,除了注意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外,还应避免过度偏重单一岗位技能培训,忽略综合技能的培养;注意杜绝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其作为免费劳动力使用的情况发生;坚决抵制市场经济利益导向,防止功利的人才培养观;校企合作要自始至终保持真诚合作,实现共赢。唯有如此,才能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度和水平,促使高职院校更快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S].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S].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孙兵.中德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

[5]徐元俊.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促进机制研究[J].才智,2007,(8).

[6]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3,(6).

[7]徐元俊.论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8,(12).

猜你喜欢
校企模块院校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