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金华,张 立,肖志勇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近些年,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但是,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是关键。湖南文化产业人才目前存在人才总量偏低、人才个体素质结构不合理、人才群体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行业不合理、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因此,研究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对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越来越具有经济价值,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日益加重。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支柱性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湖南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十一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年均增速高于25%,跟全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同期相比,高出1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超过了5%;文化产业人均产值占全国第二。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占全省第三位,已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被湖南省列入全省进行重点培育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湖南文化及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其增加值达到1012亿元,占GDP比重达5.2%左右。
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之一就是壮大第三产业。而文化产业的主体就是第三产业。近几年湖南文化产业培育了诸多如网络、动漫等新兴服务行业,这不仅有利于扩充全省第三产业规模,而且有利于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据有关学者研究,文化产业提供的就业容量占全社会就业总量9%以上,其就业增速表现出接近总体就业增速的4倍。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97.16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14.35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5%,比2005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就业的拉动由此可见一斑。目前我国就业压力还比较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各大产业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文化产业的发展能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物流、体育、信息、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这些产业的文化含量,可以有效增加其附加值,给这些产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据湖南投入产出调查资料统计,湖南文化产业部门的社会影响力高于其他行业的社会平均影响力,其系数为1.024。湖南历次投入产出调查资料显示湖南文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逐步提高,这进一步说明文化产业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小的产业。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对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可以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缓解矛盾,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在看到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再好的文化也不能一成不变,原来先进的文化并不代表现在的先进,原来令人捧腹的作品和表现手法,不可能永久调起观众的热情,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广泛,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剧目、作品、表现手法、灯光、技艺等等有着新的更高的追求,怎样再创文化产业新辉煌,关键是靠人才,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人才是文化创新重要源动力,这也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及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别是湖南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挑战。另外,湖南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文化资源的产品转化率比较低,艺术创意匮乏,达到审美超越境界的精神内涵比较少,科技含量及形式的精致化程度也亟待加强,这些都依赖于大批高素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湖南通过选拔推荐、重点培养、挂职锻炼、开展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引进、选用、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壮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2009年底,湖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达97.16万人;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逐年增大;人才主体日益年轻,如广电系统的中青年人才比例达70%,印刷行业和新华书店中的青年人才也占到60%;并且新型人才崭露头角。
尽管如此,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文化产业学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等现有的学科目录中没有设置跨学科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数量、质量、层次较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造成人才缺口不断加大,招生规模和培养规格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相对湖南文化大省而言此问题尤为突出,一是目前湖南还只有5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学本科专业,二是招生规模很小,湖南师范大学于2005年开始招生,每届毕业生都是40多个,商学院、吉首大学于2009年开始招生,设两个班,每个班30人,在校生每个年级大概50多人,全省每年招生数不足300人,三是尚未设置硕士培养层次。
文化产业的内涵就是通过开发知识资源而创造出更多新市场、新产品、新机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能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家,而必须是真正的产业经营者。这种高级人才必须能够适应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必须懂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必须具有培养市场的策略、手段;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熟知产业运作方式。然而,在现阶段的本科人才教学环节中,严重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市场的需要。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理论知识讲得过多,不太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实习实践环节中,很少真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组织、经营、管理,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忽视了资本运作环节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的毕业生中,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文化事业单位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经营管理、文化交流与贸易、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比较少。
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师资力量几个方面急待建设和加强。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研究方向的凝炼,队伍的配备、设备设施的建设等,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课程结构的改进,专业课程的充实;教师和教材方面,目前一些高校使用的相关教材和教师,大多是从相关专业平移过来的,甚至不太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专业师资力量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培训,和专业教材编写的急待加强。
文化管理人才、文化投融资人才、文化营销人才、高端创意人才缺乏;人才流向分配行业不合理,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人才群体;人才的利用效率低,已造成了“拔尖人才难留住,有用人才难引进,过剩人才难流动”的困难局面;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人才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其他市区的文化产业人才相对缺乏。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体现湖南特色,各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远中近期培养相协调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尤其应利用其在全局把握、政策制订、财政投入、信息统计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组织实施等,为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市场导向作用。调节功能是市场重要功能之一。文化消费市场对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直接导向作用,而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在不同的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及其人才需求重点都在变化,高校应根据市场供求信息,特别是要依据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商机,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多少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3、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和科研中心,拥有足够的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对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教育理念。要改变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人才理论型多,应用型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够这一现象,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尤其要注重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及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重知识轻视实践、重考试分数、轻视综合素质,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积极与现实接轨,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学校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培养出专业水准较高的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2)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科学布局专业结构和设置专业方向,增设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学位点,其次,课程设置要强调渗透性、综合性及学科交叉性,再次,聘请有从业背景的文化产业人才以及从业人员组织和编写专业、系统、高质量的教材。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建设。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一要加强老师的培训,二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滚动式长期聘请一批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的成功人士、知名专家来校授课,以他们的亲身经历生动展示文化产业行业的项目策划、市场运作、企业管理、创意设计等关键技能,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及思路,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相关能力。
4、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训作用。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培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岗位练兵、实干出人才”,就是讲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拒收实习生或拒绝录用工作经验不足者,这种状况对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必须要从机制上加以改变,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这一点上,搞产学研一体化是个不错的选择。学校应积极与文化产业企业联合建立实习、教学、科研基地,拓展教育平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文化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到文化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就企业相关工作进行课题研究,与文化企业共同策划文化产业项目、共同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种互惠互利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适应培养优秀文化产业人才的需要。
5、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机制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机制能把好人变成坏人”,因此,要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要有好的人才体制。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利用率低,要改变“拔尖人才难留住,有用人才难引进,过剩人才难流动”的困难局面,首先,文化单位要深化体制改革,在制度上体现公平和公正;其次,要充分尊重和保护文化产业人才的劳动成果,对劳动成果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予以确认,坚决执行文化劳动成果保护制度;再次,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创造有利条件“无障碍”引进文化产业精英,突破身份、资历、单位甚至地域的限制,真正落实“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
6、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结合。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培养出了很多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先进模式、先进理念、管理方式等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要加强与这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同时创造条件引进一些海外高端人才,借用他们先进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创意思路、发展理念等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加强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产业人才。
[1]王淑娟.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2]王虹.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对策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7).
[3]王克修.如何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N].人民日报,2012-02-15.
[4]张世平.文化产业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N].湖南日报,2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