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中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行业的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迅猛增长。与此同时,金融领域中不断提高学历门槛,“唯学历文凭”和“海归派”的用人倾向更加明显。金融行业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大量吸收高学历人才的做法造成高等院校和整个社会高学历金融专业人才紧缺的假象。吸引力大批学生抢报金融专业。但目前金融行业复合型人才的供给还是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有人提出: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也有人提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体制有问题。但笔者认为,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关键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严重滞后。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国外著名大学金融专业学科教育基本上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模式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客观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培养“研究型、决策型”的高级金融及经济决策研究人才;第二种模式特别关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金融行业的实践问题,将金融知识与银行、保险、证券相结合,其目的是培养“实践型和管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1]。无论哪种模式,其所需要接受的课程种类较多,当然,由于这两种模式及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各种模式要求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过于广泛的缺点,通常自专科到博士都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专业专门人才”。这无疑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将目前相对过剩的本专科定位在这一“高级金融专业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中,容易导致在教学中忽视对这类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2]。
(1)课程设置。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阶段性。课程分为两类,即为核心课程与模块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分为两大块,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经济数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等);专业课(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风险管理等)。模块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包括公司(银行)融资基础、管理经济学、金融统计学等;提高课程包括国际金融环境、金融报表分析、创业风险投资融资策略等。然而在我国,由于受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低、金融业务开放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因此,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重视宏观问题而忽视微观问题;重视国内金融问题而忽视国际金融问题。这种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当前的国情基础上,虽与目前国内的金融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但却无法适应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需要。
(2)教学内容不合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宽基础、厚理论”的课程设置来教学的,因此,在国内这种课程设置条件下,教学内容容易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是当前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中一个突出问题,根本不适应培养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3]。
师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确保教学质量与水平最为关键的部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现有的金融专业的教师规模不能与目前高校招生大规模扩招相适应;二是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从事金融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来自金融专业的教师比例偏低,不到30%。三是金融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得可怜。以湖南省某高等院校来说,金融专业1000余名学生,有教师17人,其中既熟悉银行操作流程又会理论教学的教师只有2-3人。因此,从个别学院教师队伍状况可以反映出我国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亟待提高和改善。
我国现在有些高校的领导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还是停留在“俩张嘴皮,一支粉笔”。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互动性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并重。互动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避免了“教师中心”教学带来的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弊端;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理论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理论;情景教学能将不同的视角、所得的结论进行整合,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4]。
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高等院校不应仅将传授知识作为其主要目标,而应该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入90年代后,面对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的现实,国内高等院校实际上已主动或被动地将培养目标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点的传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始终无法彻底摆脱“一支粉笔,两张嘴皮”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直到目前为止,部分财经类高校的基本教学设施仅仅是教室,连较好的多媒体设施都没有。在实验教学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如何改变传统的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构建系统、科学的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按我国传统观念,金融专业教学不需要实验室,而且也没有办法进行实验,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财经类院校投资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虽然目前有的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设立了金融专业实验室,但教学内容和实践完全脱节,实验室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内容单一,并停留在对金融行业业务的简单了解上,而且落后于目前金融业的发展状态;二是实验教学形式僵化,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实验室建设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及相关设备比较缺乏。正因为如此,我国目前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培养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时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及时做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外向型”,有助于我们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去培养和教育学生。在当今,一个真正的高素质“外向型”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具有完善的国际金融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创新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四是具有敏捷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五是具有较高决策水平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六是熟知国际金融交易的相关惯例和法规。
在培养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对本专科学生的教学应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加强这个层次学生进行国际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提倡“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要把教育置于“动态的、多元化的、开放的格局中”。
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相适应的。文化教育领域更为开放的国际交流;使得我们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更有条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本专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首先是进一步研究金融专业学科的定位和涵盖的内容范围,并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不宜过多,以4-5门;总学分控制在12分左右;其次,确定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以6-7门、总学分18-20分较为合适,通常本专科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创业风险投资融资策略)、金融工程理论与实务、公司重组与并购、实证金融等。第三,在必修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设计与主干课程学分相适应的选修课程,提供诸如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营销策略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选修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基础选修、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开设选修课要始终坚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原则,以保证学生能选学到感兴趣的课程。第四,确定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模块。这个模块控制总学分15分左右,操作模块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操作完成两个方面。校内时间操作模块主要在实验室完成,校外实践操作模块在对应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完成[5]。
金融专业教育能跟上世界潮流,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而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国际化建设,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即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后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鼓励现有教师进行深造,鼓励他们从事科研活动,使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始终保持与开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形势相适应。
我们提出了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注意设计“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这就要求学校在引进人才时不仅要注意人才的专业水平,还要重视其外语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进行专业课程进修,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成功实施。
此外,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留人的机制,留住金融专业教师队伍中的高水平人才,如实行终身教授制、教授年薪制等;对于其他的优秀人才,同样要加快学校用人措施,采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用人措施,确保金融专业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市场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必须适应新形势,适时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因为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比较流行的启发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先将所讲授的内容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并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进行解答。在启发互动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讨论互动之前可以预先将要讲的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为互动讨论做准备,讨论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然后对学生互动的结果进行述评,最后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及见解,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些手段。
其次是实践教学的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实践教学观念的转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金融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实践教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不能因为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同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按部就班的实践操作流程,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给予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或项目研究的充分自由和创新空间;二是完善实验室的多层次建设,如建立探索型实验室(如金融业务操作实验室)、应用实验室(证券投资(股票)模拟操作实验室)、网上银行模拟操作实验室等。
再次是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富有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开展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既要健全校内实验室人员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完善校外实践教学人员的管理办法,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机制,解决其待遇和职称问题,培养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
目前,金融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将学生成绩和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尺度。这种评价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脱离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特点。我们应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教育和培养,包括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组成、身体状况、社会人际关系、职业道德、技能水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从业能力、美学欣赏力等。总之,应注重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发展,不仅仅是对其进行单方面的智力训练。因此,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要进行改革,不仅对学生的成绩单方面进行评价,而应当以上述十个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金融国际化的需要[6]。
[1]续润华.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1).
[2]卡志村.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4,(6).
[3]陈长民.金融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4]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5]谢振中.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优秀论文集[C].北京:国防科大出版社,2009.
[6]李盛兵.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