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树生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332)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日渐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速增加,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大学生找工作难就业难等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由单一的供给关系演变为供需关系,高校毕业生要直接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挑选。
在校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拥有明确的就业观,学生才更有可能去树立对就业的正确认识态度。同时,就业观对求职成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那么,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绝大多数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均选择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同时,当今的大学生不一定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
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以及谈心,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平淡的工作,但又不愿意主动性的去争取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持有想法和主见的80后和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人才力量的主力军。
当代大学生关注薪酬福利,关注假期休闲,关注工作生活平衡和发展机会,以便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向满足。理性就业观如一盏明灯,正确指引着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使学生们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坚定、自信、从容和充实。
确有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估计过高,对自己价值创造能力估计过高,这种就业心态使他们在求职旅途中屡屡碰壁。此外,还有一些毕业生到企业后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于小事做起的职业心态,也是他们不受企业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受全球经济发展整体低迷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缩减生产规模、裁员,甚至是停产、破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就业工作比往年更加困难。而大多数毕业生都是就职于企业,企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整体上处于供远大于求的状态。
由于就业市场上供给大大超过需求,用人单位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他们更看重的是“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目前,就业市场普遍对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比较青睐。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中会注明党员、学生干部优先,他们特别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社团、社会实习的实践环节。尤其是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企业更看重他们的专业技能、整体素质以及发展前景等。
大学生就业虽然选择面较广,但大都也只能去与自己专业较对口的企业就业,认为到企业就是为别人“打工”,低人一等,迟早会更换工作岗位,这样往往会导致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不太满意,或者自己心无定数,很难正式就业。而且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他们往往考虑如何得到更多的个人利益,自我设计过多,而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较少,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上愿去经济收入高、待遇好、生活条件舒适的单位,而不愿到条件较差的急需人才的单位就业;在对工作地区的选择上向往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缺少下基层,到边远贫困地区就业的心理准备,边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多数毕业生更不愿意选择这些岗位。
针对当前毕业生的特点、就业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高校,要紧紧围绕让毕业生“有业就、就好业”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抓基础、抓常规、抓规范等项目上苦下功夫,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社会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工作格局,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在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同时,充分发挥在校教职员工四个层面的作用。第一层面是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积极推介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第二层面是动员专业老师利用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参加会议等各种机会推介毕业生;第三层面是动员教职工通过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就业;第四层面是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的余热、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联系用人单位进院招聘毕业生等。高校要形成“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广大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工作新格局。
高校要根据国家和省、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努力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制度,有效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1、就业工作定期会议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坚持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及时总结、推广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期未毕业生就业和离校的各项工作。
2、就业工作月报制度。为了让学校能了解到各专业的就业工作,互相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从而推动学院就业工作。通过就业工作月报制度可以加强学校的就业工作紧迫感,增强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的主动性。
3、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以及招生就业部都会在毕业典礼前夕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同时辅导员还会组织毕业优秀实习生给其他在校学生座谈和经验介绍。为此,我们要不断积极探索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拓展就业工作人员的理论视野和理论素养,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
4、就业工作跟踪制度。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制度,坚持开展用人单位和离校毕业生对我院毕业生质量和就业工作评价的跟踪调查,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对社会评价不高、就业率不高的专业适时控制招生规模,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减少招生指标甚至停招。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目标,把教育、指导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体现“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1、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每年都在毕业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确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择业念;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大一至大四学习的全过程。今后,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努力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就业。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组建学校就业工作核心团队,成立就业指导专家组,聘请企业家、知名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以及专家教授等为毕业生开设就业、创业系列讲座。在就业指导形式上,不仅有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等团体性的指导,还开展就业咨询、就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个性化的活动。
3、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学校要紧紧围绕两个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第一、有形就业市场。通过毕业生专业宣传,联系用人单位、走访人才市场,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举办专场校园招聘会等形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第二、“无形就业市场”。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就业网站的建设,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栏目的内容不断更新。为毕业生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高度重视对困难毕业生就业的援助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同时要努力构建“实践、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模式。建立一批大学生就业见习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努力构建“实践、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模式。
高校要主动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模式,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比如,学校可以聘请“法律顾问”,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前给予相关指导,对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和用人单位侵权行为进行法律援助,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为毕业生就业“搭桥牵线”。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利用各种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等职业训练形式。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回校与学生座谈交流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就业。
胡锦涛同志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积极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良好的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进而创业。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A].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C].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
[6]文东茅.200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7]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