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艺术创作教学与地方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徽文化元素为例

2012-08-15 00:48李顺庆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徽州艺术创作艺术

李顺庆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公共艺术教学应以探求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揭示徽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为方向,从而为现代公共艺术创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有益借鉴。通过探究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创作的关系,确立地域文化艺术是公共艺术创作达到更高艺术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徽文化在公共艺术创作的应用具有极大可行性和必要性,徽文化艺术发展的内驱力及徽州文化艺术的现代意义,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深入思考徽文化对现代公共艺术创作意义。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及研究思路,拓展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徽文化元素的现代意义,为公共艺术教学和创作的发展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展了全新的途径。

一、建立以地方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为方向的公共艺术教学

“艺术和人类共存,艺术与文明共生,不管在哪种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1](P1)现代公共艺术是城市文明的表现,它承载着城市历史和人文精神,其价值能与公众产生心灵的共鸣,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家将装饰品、雕塑、环境设计作品、公共艺术设施、艺术标识符号等有规划地放置在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中,美化环境并使市民可以和艺术创作进行交流和共鸣,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当前国内公共艺术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公共艺术创作作品还处在类同,简单重复,缺乏个性,缺乏民族性,缺乏地域性的状况。相对于其它门类艺术,还停留在对西方艺术形式的模仿和借鉴,以及对民族艺术的表面的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上。而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艺术发掘和传承上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徽文化元素本身具有其独特艺术形态,在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可以得到沿袭传承。通过对徽州艺术中的建筑、雕刻等艺术的研究以感受到徽州艺术瑰丽绚烂的精神特质和神韵。徽文化环境下的我省公共艺术创作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底蕴,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创作还处在起步阶段,模仿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表现出文化品味的偏离、艺术技巧的单一。教学中,对地域文化的重视不够,对徽文化艺术元素的整理发掘的不够。在西方文化霸权的文化入侵的今天,对保持民族文化的地位,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徽文化的探索和弘扬对公告艺术创作教学的提升,对徽文化背景下的我省公共艺术领域繁荣和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城市公共艺术是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许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参考,但是在学习和借鉴中,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同民族本身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追求的不同。不能简单的简单地照抄搬用,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应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彰显华夏文明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色。我们的公共艺术教学建立以地方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为方向,建构以地方性艺术遗产元素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华夏文明博大,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魅力无穷。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寓意多样、图像形象精美。特别是徽州文化元素中的木雕结构精美、古朴自然,将徽文化的文化艺术元素巧妙地运用在现代公共艺术教学中,培养出能将传统徽州艺术技巧运用到公共艺术创新中的艺术人才。

二、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成为课程设置的着力点

在教学中,深化公共艺术创作的文化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当下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中,文化是城市急需的,文化是城市人文气息的催化剂,无疑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物欲横流的城市环境中,文化、特别是深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对城市文明的滋养,是从人们在物质交流的劳累里放松下来的清新剂,是人们相互关怀的精神线索。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精神要靠城市和谐包容的文化展现,传统文化中的介入使古今文化的碰撞,为城市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艺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公共艺术设计,用古老的徽文化艺术元素去体现现代城市的文化魅力,将古老的艺术智慧与现代的文明和艺术结合,使徽文化的魅力释放出当代价值。可见,地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课程设置的着力点,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创新教学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学应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引导学生研究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创作的关系,将徽文化运用到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去。在教学中,加入新安艺术、朱熹理学、徽州建筑以及皖南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的相关课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艺术的创造应体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精神,公共艺术教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公共艺术创造的个性发展作用巨大,公共艺术创作者有义务发挥自己的作用。公共艺术教学课程将徽州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是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从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发挥徽文化元素独特的艺术个性,彰显地域文化元素的强大艺术生命力,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可贵的教学素材。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施在于推动徽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积极挖掘地域的文化艺术、丰富民间艺术,对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创作结合,建构了独特的公共艺术创作形式,对提高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和区域文化的发展,使公共艺术创作教学向着民族性、个性化方向发展。

三、徽文化元素的应用应成为高校公共艺术创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公共艺术教学与地域文脉有着深刻的关联,应区别于艺术家个性化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置于城市最醒目的地方,它美化着环境,将自己展现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关注、品味,甚至批评。“艺术以最高的形式表征、创造和张显着不同人生境界。艺术的主旨是推进人生的美化。”[2](P70)公共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其深刻的社会责任和精神意义,它应该关照和引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追求。公共艺术应承载着人类社会、民族文化和公众情感。公共艺术创作的追求应该展现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精神魅力,从而将地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成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徽文化元素成为公共艺术的教学内容在于揭示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起着积极意义。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将从人文和技艺出发,以地域文化为资源整体介入和装饰,塑造城市形象和环境,创作出影响现代人并构建人文、艺术化生存环境。在公共艺术的创造中恰当运用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协调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张扬城市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向学生揭示徽文化元素与公共艺术创作的关系,诠释没有雄厚的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滋养与积淀,很难提高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性和精神性。为公共艺术教学发掘新的方向及研究思路,提升公共艺术创作的文化水平,发掘徽文化元素的现代意义,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创新教学开拓新的方向。

应将徽州艺术类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教学落实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让徽文化元素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徽州文化元素是徽州人生活和艺术探索的宝贵结晶,徽州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容,在明、清鼎盛时期,徽商所到之处,伴随着经营活动的发展,与别的商帮业务交往增多,其兴盛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徽商和城镇兴起,带来了各地的经济繁荣,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徽派建筑、粉墙、马头墙在各地出现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徽派艺术,在徽州以外的地方落地生根。新安文化也随之向四方传播,并由此提高了许多城镇的品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许多城镇的亮点。徽商还赋予了这些城镇的教育,它对儒家伦理的传播,坚持义先利后,有道经商,诚实守信。徽州文化元素的艺术魅力体现着一种自然美,白墙黑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在教学中,徽州的建筑独特的结构、和谐色彩、生动的装饰等诸多方面都是对公共艺术创造有重要价值的内容。此外,民俗民风、徽砚、徽派篆刻、徽州雕刻等各种形态的文化元素,以及徽剧演唱、划旱船、布龙舞、草龙舞、火龙舞等民间艺术形态,为公共艺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和学术内容,其中新安画派、朱熹理学等都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徽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创作教学的探索中,三雕的造型手法、仿三雕的材质、古朴的色彩、附有吉祥寓意的形象。以及在创作题材元素上,将传统题材在今天应赋有新的意义,因此在对公共艺术的创新上,题材发展的空间也是最广阔的。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材料层出不穷,但传统的材料为公共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新的艺术效果。传统民间技艺元素的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它能为公共艺术创新提供技艺表现的多样性。形式和风格元素是徽文化遗产的符号,可以为为公共艺术创新开拓思路。此外,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皖南古村落写生考察,收集艺术素材。“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理论和实际的综合训练,可以检验和改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P60)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理念中,注入徽文化元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表达了人类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此项举措充分发挥了高校艺术教育课堂这一载体,也大大提高了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水平。公共艺术教学应将徽文化的现代艺术价值研究,徽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应用和教学研究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今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混乱,割裂了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民俗的联系,无法融合到城市的整体文化之中,导致城市主体精神匮乏和文化缺失。对于我国公共设施设计发展的现状,我国公共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但相对于其他设计课程的教学,仍相对滞后,仍存在着教学内容紊乱、设计过于概念性、缺乏应用性和个性。将地方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导入高校公共艺术创作教学,公共艺术教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艺术的创造体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精神,对于我国公共艺术创造的良性发展,绘画、动漫、音乐等各种艺术创造的民族性和多元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具有桥梁纽带作用。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术[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徽州艺术创作艺术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纸的艺术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