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鹏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绿领巾、红校服”事件从正反两面诠释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及“师德”几乎无人不认为它是重要的,对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来说,再从“师德为何”的角度去论述已毫无意义。因而“何为师德?师德何为?”这样的命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师德建设而言,其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师德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思。首先,要弄清楚师德的内涵及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提出师德建设的途径。
道德基本分为三大领域,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各种正当社会职业活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于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在社会分工中作为一种职业,从事的是职业劳动。由此“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1]从道义上来说,它规定了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作风去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从而为更好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在教育职业活动范围内,它也是调节教师个人与其他教师、教师个人与学生、教师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集团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全体教师顺利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履行自己崇高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
师德是教师个人道德品质与职业行为规范的统一,这是它的基本内涵。进入新世纪后,关于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规范要求,人们对于其认识正逐步加深与发展。胡锦涛同志于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对一线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2]《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发布,其中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对师德的要求是“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3]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广大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 ”[4]对于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具体表述可能不一,但其实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神,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08年9月1正式颁布实施,它为新世纪中小学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国守法”。[5]这六条要求简约而不简单,它体现了教师职业劳动特点在新形势下对师德的基本要求,“爱”与“责任”作为核心与灵魂贯穿其中。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公民包括教师在内的神圣职责与义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实现这一目标,每个社会成员须知法、守法、用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办好教育需要坚定的责任感,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投入真感情。教师应志存高远,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把自身的进步成长同祖国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履行自己的崇高使命与职责。
3.“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树立高尚情操,严于律己,知荣明耻,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好榜样,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关心集体,尊重同事与家长;要廉洁奉公,作风正派,不得利用职务之为自己谋取利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新的课程理念,采取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实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素质教育。
5.“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爱的教育,后果可想而知。教师必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宽严相济,关心学生健康,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权益,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要把教学生涯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教师必须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教师还要潜心钻研,探索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三方的共同努力与协调才能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辟新的路径与方法,三方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为中小学师德建设提供新途径呢?
1.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教师也属于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大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小学教师产生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还客观存在,因此,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道德情操、弘扬正气的优良之风来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一个更加纯净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2.转变学生家长观念,加强监督。极少数中小学教师师德败坏与学生家长的推波助澜是有一定关联的,“请客送礼”不良之风开始弥漫到学校,学生家长应该明确,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不是物质金钱关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所在。由此,家长应与教师多沟通交流,配合教师一起来教育孩子,对教师的师德行为勇于检举和揭发,以此来遏制师德败坏行径。
1.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师考评机制。要在“教师入职”和“教师在职”两层次上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师德建设的考核管理与监督激励机制以此形成严明的纪律。一是教师入职:加强教师入职考试中有关个人品德、教师道德等内容,对“有才无德”者坚决不用。二是教师在职: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机制,把师德放在首位并严格按制度进行检查监督和奖励惩罚,以此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纯洁与高尚。
2.强化教师教育中“师德”的内容。赫尔巴特曾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应提升道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在师范生专业教育中的比重,把学科知识和教师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强化道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师范院校培养出博学多才、师德高尚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师德建设其实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教师才是其实践主体。社会条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师德构建的外部条件;教师自身的德行修养和行为自觉性才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所在。中小学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师德建设的思想条件;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其中践行高尚的道德是师德建设的目标;学会慎独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1.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师德修养。首先,应当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其次,应当学习社会主义师德理论,明辨荣辱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最后,应当学习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先进思想和事迹,树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身的师德境界。
2.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履行师德。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认为:“个人道德修养,不能脱离人们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由此,中小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与自我教育,是强化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3.师德最高境界:学会“慎独”。德谟克利特曾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处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会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就是慎独。中小学教师要向这种“慎独”的师德最高境界去攀登。
总之,中小学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遵循以上六条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三方的共同配合与努力,他律与自律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更上一层楼。
[1]王正平.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