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娟
(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是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中职新教材所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想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教育,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不同于政治课中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抒发自己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在民族存亡之际,勇于承担起拯救民族的重大历史使命。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优美的画面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配之以节奏急促、风格激越的乐曲,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主旨,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2.珍爱生命,自强不息。
人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境,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仍觉前途茫茫,看不到希望。此时是自暴自弃,还是坚守理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感悟与呐喊,认识自我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育学生懂得人生道路上的风霜雪雨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启迪,都是我们丢弃包袱、找寻光明、重新上路的起点。指导学生以史铁生为榜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都要拥有一个开朗进取的阳光心灵。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养成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逃避责任与义务。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切感悟、深入思考和准确领会,去理解责任与义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即将走向职场、走向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面临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对待职业的人生重大问题时,都应将个人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联系起来,勇于承担起自己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片“叶子”拯救一个生命的奇异故事,老画家以生命为代价创作出“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不朽杰作,给琼珊以生命的召唤,使她获得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念。通过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朋友、对人生、对职业、对社会的责任感。懂得如果人人都能尽自己的责任,那么,社会就会多一分和谐,家庭就会多一分温馨,事业就会多一分成功。
4.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的确,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是他心中的目标。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未来的职业、工作状况及事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也许你曾经幻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也许你的理想是成为画家,用色彩描绘生活;也许你更想穿上军装保卫祖国。然而人生并不事事如你所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无可否认,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是一种幸运。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我们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鼓起勇气投入到一个你并不一定熟悉的领域,并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能成为大河,可以成为一条小溪;不能成为大树,可以做一棵小草。教材里的《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好学上进的“父亲”面临失学的危机后,无奈之中去列车上当临时服务员,与素不相识的博西先生相遇。“父亲”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服务行为获得了博西先生的好感,得到了他的资助,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理想能否实现,命运能否改变,其关键因素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全面的综合素养,以及良好的个人品德。一个人不管身处顺境或逆境,只要勤奋努力,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并惠及亲人。
5.学会关爱他人,共造美好和谐的未来。
只要心中有太阳,世界处处有温暖;只要眼睛有光辉,任是黑暗也光明。只要你点燃自己的心烛,全身心地热爱生活,你会发现美好的感觉可以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爱,也都可以关爱他人。心中有爱,才能人心向上,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教材中《那一年面包飘香》叙述了一位由叛逆、辍学转而立志成才,并终于学得绝技、创业成功的面包师傅的故事。正是在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才战胜坎坷,获得成功,并以爱心回报老师和社会。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蕴含的深刻道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那些身陷困境的人们,也许你伸出一只手,或是送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怀,却能给他人以力量和勇气,从而改变他的命运,帮助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同时,也教育学生即使人生坎坷,但成长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就一定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与赞赏。
1.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人文情感。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的社会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和家庭的狭小空间内,难以投向沸腾的社会生活。而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在作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生活。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重大的社会转折都透露着社会进步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探索精神。
2.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我国历来具有“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这里的“道”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多数情况下,写作是人的真实灵魂的透射、真实人格的反映,是做人素质的真实再现。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鉴赏评判,积极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回报,有意识地将“立人”与“立言”有机结合、完美统一,从而在写作中提高人文素养。
1.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言语交际学告诉我们,“在交际过程中,交际环境对于言语表达和理解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和语义上的补衬作用,这就要求交际双方都把握好交际环境,力求说(或写)、听(或读)都与之相吻合”。由此可见,交际环境与交际活动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如何创造现实性强、趣味性高的口语交际环境是影响学生面对口语交际任务时兴趣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口语交际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也是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提倡和培育的有效途径。
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又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可见语言在任何时候都是离不开它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语言工具不同于其他工具,它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唯其是这样的工具,就更加突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生活性,就更加要求按语文学科的特点去体现它固有的人文性。
2.在口语交际中加深感悟,品味人生。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手段。新教材强调职专生的口语交际要“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是对说者的尊重;而说者则要求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同时,听者发现别人说话中的长处,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说者自我监听,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点,及时纠正毛病,提高自己。教师可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或让学生讲述身边的人和事,或就某一问题让学生讨论,演讲,即席发言,让学生在自己讲述或与人讨论中训练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与他人交流了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对生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学会了品味人生,也学会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中职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人文修养、职业道德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获取课本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关怀、思想品德的熏陶,使学生成为既有高超技能,又有高尚品德的人才,为他们成功走向社会,发展终身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倪文锦,于黔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