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强
(福建省政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政和 353600)
一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狭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也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工具性就无从谈起,工具性要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出来,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语文教学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将其内涵缩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其实,语文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包含着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绝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人文精神的丢失,语文教育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语文教师认为人文素质的教育应该是所有学科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不应当由语文单独承担。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开设一门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而且人文精神的养成不可能由一门学科承担,它有一个由知识到品质的内化过程,贯穿于所有的学科之中。而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这使得语文教学比较容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审美情趣方面的教育。例如,陶渊明独爱菊花,陆游赞赏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激颂挺拔的松树,周敦颐盛赞莲花,教师在分析这些文章的时候,会自觉地运用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在自我完善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语文教师一般都兼任班主任一职,这就使语文教师有很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交流,并正面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另外,从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广大中职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确的引导与积极的培养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错过这一时机,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
总之,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不是写几个字,念几篇文章就算教好了语文,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教他们怎样用心去关心社会,帮助自己周围的人,怎样用心去感受生活,并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东西——世界观及人生观。爱因斯坦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能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受,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古文中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人文传统。
现行中职校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词、文言文达40多篇,这既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古文基本知识的良好教材,更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弘扬祖国优秀传统的最佳阵地。
1.爱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爱国是“将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表现为民族气节和操守,以此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反对压迫、掠夺和侵扰”[1]。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
汉武帝时期,苏武被困匈奴达十九年之久,受尽折磨而不改其志,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怀古》充分表达了一位爱国者的情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后人每逢国家遇到危难,往往借用这些爱国事迹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大学生和中学生就十分喜欢唱岳飞的《满江红》。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广为人知。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些优秀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不爱国家、不爱民族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国家、民族和他人作出贡献的。
柳斌同志曾强调:“对于一个国家公民来说,爱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必须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在校内外一切活动之中,成为一条主导线索。”[2]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应当仁不让,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关注人,并不是关注单独的人,而是关注处于国家、社会、自然、人群这一特定关系之中的人。如前所说,任何时候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对社会的参与和关注程度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文中有大量的古人对社会、国家、民族责任感的抒发。《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言行无不体现出先贤们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则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城的名联,旨在教导读书人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语文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向前发展,民族才能繁荣昌盛。
(二)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一定的作品总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作家思想的结晶。近代以来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家、民族、民众于水火,积极探索救亡之道,其间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成果。较之古代文化传统来讲,现代人文传统更注重对个体人的关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这些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学习的优秀教材,语文教师应给予很好的引导。例如,《荷塘月色》展示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难以排遣的忧思;《祝福》、《药》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民众的麻木不仁,对革命道路进行积极的思考;《边城》展示了人性的淳朴与美丽;《散步》在舒缓的叙述中道出了一个人对家庭应负担的责任与义务。这些无一不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民族发展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自然、对他人的关怀。
(三)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
语文教师应重视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接触大自然、去接触社会,在自然与社会中发现真善美,揭露假丑恶。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什么是值得尊重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学生不是被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得出的,或者从中修正自己已有的结论,这才是人文教育的一大成功。另外,在社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四)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用行动来引导、教育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师“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技艺的师傅,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的灵魂的工程师,二者的分水领就看能否自觉地深刻地认识、领悟语言的人文性,看清看活在‘言’的字里行间的‘人’”,[3]自觉地将人文教育寓于语文素质之中。
语文教师应充分学习,强化自身的素质,应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告诉他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别人、人对自己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4]总之,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是途径,育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有着较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语文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沉意义。语文教师在教育中应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和观念的内化,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A].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2]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A].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3]万金觉.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J].语文学习,1997.12.
[4]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