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浅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杜甫时期

张 晨

(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二中学,江苏 沛县 221611)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小官僚家庭。他五十九年的一生和时代息息相关。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之前),这是他的创作准备时期。第二个时期,固守长安时期(35—44岁),这是他创作转变时期,开始写出了一些现实主义杰作。第三个时期,“陷贼”与为官的时期(44—48岁),这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第四个时期,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这是杜甫创作多样化时期。

杜甫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但有所发扬和突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一贯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忠君”是杜甫在爱国和爱民上的统一。正因如此,他一方面对皇帝存在很大的幻想,另一方面又对统治阶级一切祸国殃民的行为进行揭露。正是他坎坷的一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他的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思想感情和要求,如《兵车行》、“三吏”、“三别”、《又呈吴郎》等。特别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们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又呈吴郎》替打枣的寡妇向吴郎求情。他将心比心,深切地感受到四海涂炭的时运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他赋感于叙。如《兵车行》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写叙述之中。他的诗指出了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养活剥削阶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如《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杜甫长安十年政治生活实践思想认识的全面总结,是一篇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应该承认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忠君思想,尤其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几句更为明显,但是他的忠君与他的爱国爱民是密切结合的,这又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大胆地为“盗贼”申雪,“盗贼本王臣”。他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如《遭田父泥饮》等。只有在杜甫笔下,我们才第一次看到如此众多的人民形象。为了换取人民的温暖,他宁愿自己冻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其次,他的诗歌体现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杜甫是一个爱国者,为了祖国他不惜牺牲生命,因此诗中渗透着爱国的血液,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从最深刻的意义来说,“三吏”“三别”同时也是爱国诗篇,并歌颂了人民高昂的爱国精神。

再次,他的诗是对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强烈憎恨,对他们奢侈荒淫、穷兵黩武、昏庸误国、奸淫屠杀、贪污掠夺等做了无情的揭露,如《丽人行》、《兵车行》、《三绝句》等。

最后,杜甫在一些咏物写景的作品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如《麂》、《春夜喜雨》等。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异常丰富,他热爱生活,对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某些抒发夫妻、兄弟和朋友之情的诗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没有一首不洋溢着深刻的感情,没有一首不体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三、杜甫在诗歌创作应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杜甫异常重视诗的艺术性,从创作手法上来看,杜甫诗歌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就是现实主义,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叙事诗方面。他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加以艺术的概括,从而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描写了广阔的生活图画。

杜甫的抒情诗也具有叙事诗的某些特点,他善于揭示自己内心的矛盾。如《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现实主义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人以自己从长安到奉先探家的行程为线索,对安史之乱前夕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的身世遭遇,以及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像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可称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史,特别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更是对比鲜明的艺术概括,当时贫富不均、苦乐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杜甫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绝非偶然,而是用尽他毕生的心血换来的。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虚心地学习。他向古人学习,也向同时代人学习;向作家学习,也向民歌学习。所以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虚心地学习,使杜甫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做到元稹所说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但是他也不是无批判地学习,所以又说“别裁为体亲风雅”,而在肯定“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同时,提醒人们不要滑进形式主义的泥潭,“恐与齐梁作后尘”。第二是苦心地写作。尽管杜甫称赞诗友李白是“敏捷诗千首”,却不讳言自己写诗的“苦用心”。为了诗语“惊人”,他的苦用心竟达到这样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坚持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老去渐于诗律细”。他的作品,不是愈老愈少,而是愈老愈多,直到逝世之前,还力疾写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那样长篇的排律。他真是学到老、写到老。第三是细心地探讨。盛唐诗人很多,谈论诗的却少。杜甫则好论诗,而且细心。他对李白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对严武说“吟诗好细论”,对高适、岑参说“会待妖氛静,论文暂裹粮”,此类甚多。他对于论诗很自负,也很感兴趣,所以说“论文或不愧”,“说诗能累夜”。他的《戏为六绝句》、《偶题》等专门论诗的诗,其中就可能包括他和朋友们“细论文”的一部分内容。第四,对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广泛爱好和吸收,也有助于他的诗歌艺术的提高。在《剑器行》的序文中,他提到张旭草书的“长进”和“豪荡感激”,是得到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启发。他从一幅画中所领会的“咫尺应须论万里”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的“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正是近似的、相通的。

四、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手法影响深远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中,杜甫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现实主义传统是从周代民歌开始的,到汉乐府民歌有很大发展,如《孔雀东南飞》就是一座奇峰。由于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汉末建安文人诗中开始有了些现实主义作品,如辛延年的《羽林郎》,“三曹”、“七子”和蔡琰的某些诗篇,但均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和手法。建安后更逐渐转入低潮。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才略见起色。大诗人李白也有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但他的成就和贡献主要在于浪漫主义。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这一传统的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的诗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吊张籍》)。李杜二人确实是各有千秋,但从影响来看,则杜甫的影响更巨大、深远、显著。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即事名篇”的做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白居易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并直至清末;他的爱国精神也教育了后代无数读者和诗人,如陆游、文天祥、顾亭林(炎武)等;他精湛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人民的平等、自由、幸福而奋斗,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成就了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而且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成为后世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最高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文学家。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杜甫时期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杜甫改诗
清代时期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