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的消极适应心理及应对策略

2012-08-15 00:52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生大学目标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复杂多变的大学生活是他们未来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对他们适应能力的挑战。当他们带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与追求;带着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带着喜悦与期待的心情跨入大学校园时,许多同学却发现,大学生活远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于是陷入漫无边际的“迷茫”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消极适应心理。

一、大一新生消极适应心理的主要表现

1.新环境无所适而产生的抑郁和孤独心理[1][2]。大一新生面临的第一个不适应就是环境。而环境不适应最主要表现是人际环境不适应。据赵婧婧调查研究,大一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占26%[3]。很多新生是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一些本来走读的大一新生也从走读变成住校,这样就马上面临重新结识他人,与他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但由于处于青春期的新生特殊的闭锁心理;由于中学阶段人际关系相对狭小和单一;由于缺乏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还有个性方面存在缺陷等,这些直接影响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使他们初到学校便无法与他人沟通,从而引起交往焦虑或封闭自己,最终导致抑郁和孤独心理。有人曾做过调查,约95%的大学新生承认他们课余时间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给老朋友写信、打电话,向他们倾诉进校后的孤独、寂寞与思念之情[2]。

2.新生活无依无靠而产生怀旧和焦虑心理。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家长为了不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所有的家务甚至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都代办、包办,造成很多大一新生在心理上任何事情都依赖家长,也养成了由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的习惯,而自己则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这些高分低能的新生,走进大学校园后,由原来的衣食无忧的“小皇帝”变成无依无靠的“小可怜”。在生活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他们怀念旧友、怀念中学、想念家人。他们渴望得到帮助和支持,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于启齿,于是陷入矛盾、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产生怀旧和焦虑心理。据赵婧婧调查研究,大一新生校园生活适应不良占28.8%[3]。

3.新角色束手无策而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1][2]。大学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大部分大一新生由原来中学时的“中心角色”、“中心人物”、“学习的佼佼者”,一下子变为普通角色和普通人物,很多新生就很难接受,再加上现实中所有的不尽如人意,使他们易产生强烈的失落心理。另外,当他们看到许多同学各方面都似乎比自己强,而自己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尤其哪些跃跃欲试,企图在大学里有所成就的新生,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和挫折后,自信心大减,常常感到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自卑心理由然而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71.3%的大一新生有过自卑感;21.73%的大一新生经常有自卑感;5.42%的大一新生生因陷于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4]。

4.新目标迷茫不定而产生困惑和迷惘心理。大一新生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新生感到筋疲力尽,认为天已大亮,产生了“及格万岁”和“歇歇脚”心态,学习缺乏主动性。部分大一新生在中学都是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推动下进行学习,学习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进入大学后,面对强调学习主动性的大学学习,很多大一新生就不知到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特别看到学兄学姐们忙着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更不知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从而产生困惑和迷惘心理。据赵婧婧调查研究,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占31.6%[3]。也有关统计,约46%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2]。

二、大一新生消极适应心理的自我成因

大一新生产生消极适应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自身原因主要有:

1.自我意识问题[4]。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适应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为了升入理想的高校,努力学习,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进入大学后,原来的理想实现了,而新的目标和动力尚未找到,所以,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不少大一新生由于高中时学业紧张,没有过多地考虑自我,对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没有刻意去比较,刚进学校时也没有把身边同学放在眼里,但经过竞选班干部、艺术比赛等活动,却发现原来自己不但没优势,反而与同学差距很大,因而变得很自卑。

2.认知偏差问题。人们对生活的不适应,大部分来源于对现实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经过高考拼杀的大一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自己和他人之间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已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时常感觉与别人相形见绌,于是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和孤独。

3.个性缺陷问题[5]。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个性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大一新生也不例外,许多大一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性格内向孤僻等。由于过于依赖,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后,易表现出焦虑不安,生活上不能很好照顾自己,需要决策时又不知所措。一些性格内向的新生,缺乏与人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与人交往而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易产生孤独、抑郁或自卑的情绪体验。一部分大一新生,在与人交往时过分委曲求全,处处忍让,一味迁就别人,内心十分压抑。还有部分大一新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举止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在群体中极易遭到排斥和孤立。另外,还有一些大一新生因为成长环境顺利,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较低,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怨天尤人、悲观沮丧、一蹶不振,甚至产生攻击行为,做出过激反应。

4.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问题。大一新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由不成熟逐渐趋向成熟的时期,当他们面临环境的变化时,成熟与不成熟往往交织在一起,反映在他们的内心矛盾重重,如自信与自卑、喜新与恋旧、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等。这种内心的矛盾使得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一新生陷入情绪与情感的冲突中。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内心矛盾或内心矛盾过大时就会破坏心理平衡,极易引起各种消极适应心理。

5.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经历等原因,大一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大一新生与人交往真挚诚恳,容易碰壁、受人利用甚至被人欺骗;有的大一新生对人采取极不信任的态度,处处设防,让人难于接受。大一新生在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有的人重能力,有的人重品行,有的人重金钱,有的人重社会地位。另外,大一新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个性也张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当观点、立场存在差异时也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矛盾和冲突,引发各种消极适应心理。

三、大一新生消极适应心理的自我应对策略

1.主动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在自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是过去的环境和依赖心理造成的。因此,应摆正心态,主动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要大胆实践、不怕失败、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尝试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要改掉娇生惯养的坏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还可以向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2.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5]。现在的选拔机制,总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的学校,学理想的专业,因而易产生失落心理。而失落心理对于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危害很大,它会使这些新生与学校和同学产生距离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关心集体事务,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应有的偏见和冷漠,严重者会产生退学的念头或心理危机。要克服失落心理,首先,要矫正认知偏差,正确理解和认识高等教育,消除只有进入名校才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其次,要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不断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进行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再次要积极投身于校园的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要适当给自己加压,设计未来的目标,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

3.正确认识自我。与中学相比,大一新生自身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中学,许多人都是父母的宠儿,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高才生,受到大家的重视和羡慕。而在大学里,人才荟萃,很多同学多才多艺,而自己反而感觉处处不如他人。那些学习成绩比自己差,但有其他特长和能力的同学容易受人青睐,因而会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动摇,从而产生失落感甚至心理失蘅。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经济上比较拮据,生活范围狭窄,当面对家庭条件优裕的同学时,会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要战胜自卑,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用发展的眼光来客观地评价自己。其次,要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抱负。最后,要悦纳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4.确立合理的目标。目标是自己所期望的成果。大一新生要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首先,要为自己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对今后的路怎么走,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一个长远的打算,同时将自己的目标分解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客观具备的条件来确定目标,不盲目地去追随别人。第三,应根据已经变化的情况,对目标及时进行调整,以免目标脱离实际不能实现。只要确立了合适的目标,行为就有了方向和动力,也就有了信心和活力。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校园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外地”,远离自己的亲人和家乡,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来到大学后,处处感到难以适应,总感觉“还是家里好”,尤其是周末,更感到难以排解孤独。大一新生一时的孤独是正常的,但应尽快调整。首先,要敞开心扉,主动开放自我,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和他人接近,否则新的人际关系则很难建立。其次,要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在出现矛盾时,要善于从分歧中找到共同点,加强沟通,彼此开诚布公。第三,要宽以待人。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有区别,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争执、矛盾,要学会化解矛盾。

6.采取积极行动。大一新生应积极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去,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当你对环境不熟悉、不满意时,只要你积极行动,为集体、为他人多做些事情,你就会逐渐熟悉环境,别人也会从你的行动中了解你、接受你,你就会逐渐融入新的环境之中,就会赢得新的友谊。而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行动中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时间去琢磨自己的心境。也没有时间去“空虚”、“烦恼”和“失落”。只要不放弃积极行动,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就能减少或消除对个人造成的伤害。大一新生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与个体的适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于大一新生成功应对转折期的压力和挑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维护身心健康都具有推动作用。大一新生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同学、老师、心理咨询师和发展指导教师等各类专业人士;另一方面是书籍、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介。大一新生只有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抓住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遇到困惑与挫折时主动地敞开心扉、寻求帮助、获得支持,才能平稳健康地渡过大学的新时光。

总之,大一新生产生各种消极适应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大一新生只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帮助下,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主动去适应各种改变。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顺利渡过适应期,充分享受着一生中最快乐、最充实的时光。

[1]高雅杰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能力拓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28-35.

[2] 曾凡龙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8):40-58.

[3] 赵婧婧,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144-147.

[4] 宋彩玲,徐传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8):112-117.

[5] 许德宽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33-34.

猜你喜欢
新生大学目标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