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20世纪初,作为“经营满洲”的先锋和主体,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中日近代关系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它可以说是日本经略中国大陆的重要开端,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进入实践阶段。满铁表面上是一个株式会社,实乃国策机关,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殖民侵略机构。为了执行日本帝国主义赋予它的侵略与掠夺使命,满铁在其存在的近40年中更换总裁17人次,大的机构改革21次[1]。由1906年12月设立之初的3部3课增至满铁垮台前的40多个部局400课、所,以及约100个满铁入股的子公司(即“关系会社”)[2]。满铁的机构设置,五脏俱全,包罗了工农商学医各业,加上调查、科研、涉外机构,构成了庞大的“满铁王国”,满铁通过下设的各分支机构,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扩张,文化渗透,并配合侵华日军进行了大量的罪恶活动。
为了“以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满洲国资源”,“于大东亚战争下展开科学战”[3],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设立了上百所殖民地科研机构[4],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研究、开发资源,更快地、更多地攫取占有资源和财富。根据康德十年(1943年)出版的《满洲科学技术要览》统计,截至1942年8月,日本在东北设立的科研机构有93所。虽然分别属于大陆科学院、伪满国务院产业部门、满铁、关东州附属地、高等院校等不同体系,但各机构目标明确,专业齐全,遍布东北,研究人员总数有万人之众。在殖民统治和侵华战争中,这些殖民主义性质的科研机构,吸引了许多对开发“满洲”怀有狂热梦想的日本学者、文化人及资深的科学家来到中国。在他们的“奋斗”下,一些研究机构在当时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但在客观效果上,他们起到了日本军国主义邪恶帮凶的作用。其中,满铁下属有许多具有文化侵略性质的研究机构,重要的有中央试验所、农事试验场、卫生科研机构等。
根据后藤新平的提议,满铁于1907年10月12日由关东都督府颁布第55号令设立“中央试验所”,并于1908年7月正式运营,隶属于关东都督府,目的是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殖产及卫生方面的分析、试验,所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部(大连市中山路161号)。随着满铁资源开发成为重要课题,为扩充和强化试验所,1910年关东都督府将中央试验所移交满铁,更名为“满铁中央试验所”。
中试所是满铁在中国东北建立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研究机构,由7个研究部门组成,直接对满铁负责。中试所以技术研发为主,很少有纯粹的学术研究。它所从事的研发业务涉及化学工业全领域及冶金、大豆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其中不仅有石油、铝等军需物资的开发,而且还有日本酒、酱油一类民用品的研制。中试所有化学工程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厂等设施,以其研发成果为基础实现工业化的企业有十几家,而接受其技术支持的企业更多[5]219-239。当时研究的主要是从油页岩中提取页岩油技术、新制铁法的开发、金属铝的制造、煤液化研究、耐高温汽缸油的制造等。日本通产省维护技术经济安全研究会在评价中试所的业绩时指出:“在试验所的指导下获得很大成功的企业不胜枚举,抛开中央试验所就谈不上满洲的化学工业。还有,它不仅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对我国的化学研究、技术的提高做出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贡献。它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经使它的地位不单局限在是满铁的一个研究机关,还可以夸耀为是东亚科学的殿堂。”[6]
中试所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活动大致可以分为4个方面:一是大豆及农产品加工;二是镁、铝及其矿产资源的工业化。大石桥发现菱镁矿后,从矿中提炼镁及制品成为该所主要项目之一,与此相关的有从矾土页岩中提炼铝及制品的研究,铁矿选矿、贫矿富化、特殊钢等;三是油母页岩的提取石油与煤气化的研究。1921年,该所从抚顺的油母页岩中提取出石油,以后建成了日产2 000吨及4 000吨规模的生产厂,还研究煤的直接液化;四是陶瓷材料研究。包括耐火材料、玻璃制品、陶瓷器皿等的研究。应用该所的研究成果创办的企业有抚顺煤矿制油工厂(页岩油)、南“满”矿业株式会社(菱镁矿制品)、“满洲”镁株式会社(镁制品)、“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铝制品)等20多家。除了资源开发的研究外,它的许多研究项目与日本的殖民侵略密切相关,有些直接来自军方,如《满洲事变与满铁》一书列举出它曾承担“装甲车试验”、“关于飞机用燃料油冻结的研究”等18项军工研究[7]。以致日本科学界称他们是“在国内想象不到的庞大资料中开展了研究”[8]。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试所作为日本殖民地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与发展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研究活动也很活跃。至1945年,中试所约有正式所员800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00人。有150个研究项目,预算约为1 000万日元,和日本东京的理化学研究所不相上下[9]。在1906年到1945年的近40年之中,中试所共发表研究报告约1 000份,获专利140项,其中20%是外国专利[5]234。
从1906年成立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满铁中央试验所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科学研究能力的、可与日本国内有名的物理化学研究所相匹敌的、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机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推行侵略政策的科研机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原中试所研究人员较好地保全了科研设施,由中苏合办的中国长春铁路公司接收,更名为“中长铁路科学研究所”。新中国成立之后,几经演变,在其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原中试所研究人员在战后的动荡年代开展了一些生产自救活动,有10名还留下来参与了新中国一些地区的建设工作,1955年方全部回国。后来,他们成立了满铁中试会,并从1975年开始创办年报《满铁中试会会报》,至今已出版了二十余期。
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农业试验场有日本满铁系统、俄国中东路系统、旧东北政权系统、侵华日军关东州都督府系统等。满铁系统的农事试验场凭借其经费、设备和人才优势,在东北各地作了大量的科研、试验,研究范围涉及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等许多领域,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满铁成立后,总裁后藤新平一到任,就从日本国内招募一批农林专家,着手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及生产状况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调查。这批最早的调查成果,先后以报告书的形式编为《在南满洲的日本人农业》、《在南满洲的日本人农具》等9册,于1913~1919年由满铁出资在大连刊行,为后来的满铁农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满铁在进行农业资源调查的同时,为了掌管农事试验,总部下设中枢机关——农务课。农务课下设农事试验场、试作场、农业实习所、兽疫研究所、种畜场、苗圃、原种圃、采种圃等。此外,还在铁路沿线设置了9个地方事务所及大连农事株式会社、东亚劝业株式会社等。
1913年,满铁首先在公主岭建立了“满铁产业试验总场”,接着,1914年又在熊岳城组建“满铁产业试验场分场”,后来以这两个试验场为中心,陆续在满铁沿线先后组建了一批试验地、试作场、种苗圃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机构庞大、分工明确的农业科研系统。而此前由农务课负责的农业科研业务也逐渐被该产业试验总场接替。
公主岭试验总场位于奉天省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内,因为位于松花江与辽河分水界的高原中心地,针对这一地理特点,该场重点从事东北的主要农作物大豆、玉米、高粱玉米及其他作物的改良选育工作,进行农业化学、农艺、畜产、昆虫病理等研究。该场职员全为日本人,1920年达36人(不含农夫杂役)。当时主要研究室分为事务所、调查室、分析室、作业室、干燥室、标本室、畜产研究室、器械室、昆虫饲养室、贮藏室、种子库、农具库以及各种畜舍、厩房等,总建筑面积5 936.7平方米[10]18。
熊岳城试验场分场位于奉天省盖平县熊岳城(今辽宁省盖县熊岳镇)内,西临辽东湾,东面依山。该场原来是满铁在1909年建立的以蔬菜试验和繁殖果树苗木为主的苗圃,1914年改为试验分场。其职员与公主岭试验总场一样,全为日本人,1920年有职员16名,主任为渡边柳藏。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园艺、林产、水稻、养蚕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建有事务所、会计室、作业室、养蚕室、贮藏室、仓库、罐头厂、农具室、畜舍等,总建筑面积1 198平方米[10]18。
满铁畜牧兽医方面的研究机构有:奉天兽疫研究所、公主岭种羊场、铁岭种猪场、鞍山种猪场、抚顺种猪场、瓦房店种猪场、郑家屯种猪场、黑山屯种羊场、钱家店种羊场等。1931年又陆续增设大石桥、辽阳、开原、四平街、大屯、本溪湖、凤凰城、洮南、海龙等9个种猪场、公主岭乳牛育成所、瓦房店种鸡场等。
此外,满铁在铁路沿线建立的农事试验分支机构还有:长春试作苗圃、辽阳棉花试作场、铁岭试作苗圃、汤岗子碱土改良试验农场、郑家屯试作农场、凤凰城试作场以及大榆树、四平街、开原、海龙、抚顺、奉天、本溪湖、海城、大石桥、得利寺、瓦房店、安东等地的试验农场。
除了上述满铁系统的农事试验场圃之外,还有直属“关东州都督府”管辖,独立于满铁农事试验场系统之外的试验场,1906年建于大连西公园的“关东农事试验场”就是其中之一。该场1918年迁往沙河口,同时将其所属的蚕业研究部独立出来,另在旅顺组建蚕业试验场。另一个也是以这种方法组建的试验场是1916年改称金州种畜场,该场是从1911年在金州东门外设置的农事试验分场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良种家畜的繁育推广。1924年日本殖民当局决定将“关东农事试验场”迁往金州,与金州种畜场合并,扩大规模,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农、畜并重的农事试验场。这个试验场直至1945年解体,其试验成果也多限于大连、旅顺地区推广。
满铁在东北的农事试验机构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30余年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事试验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资源情报并取得了一批试验研究成果。但是,满铁系统的农事科研活动及其科研成果除少数在满铁附属地内得到应用外,大部分成果并没有实际应用,出现了为试验而试验的弊端,甚至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需要相去甚远,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当局从改变统属关系纷杂的状况出发,将东北境内的农事试验机构作了统一的规划调整,于1938年4月全部划归伪满洲国管理。试验场圃调整后,为了使农事试验为其殖民政策及“满蒙开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把东北地区建成为日本提供充足的廉价农产资料的“农业满洲”殖民地,在原有的满铁农事试验的基础上,又陆续建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兴办农业大学、培养农业人才。而且农事试验机构的科研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单纯的农事研究转向应用、推广前一时期满铁的试验成果,主要是将以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农业技术、品种改良的实际应用。
满铁在东北兴建卫生医疗设施,使其文化侵略东北的功能日趋完善。满铁通过这些卫生医疗设施及与之相对应的卫生科研机构,进一步掩盖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实质,同时也加强了其文化侵略的力度。
满铁附属地经营卫生设施是遵照“三大臣命令书”第五条实行的,其中规定:“公司接受政府认可在铁道附属地建设土木教育卫生等必要的设施。”[11]1907年满铁于地方部设置卫生课,以附属地内的卫生行政为主,经营诊疗、医育、卫生研究各机关,其中卫生研究机关为“满洲”医科大学(奉天)、卫生研究所(大连)。
南“满”医学堂:作为日本政府推行“大陆政策”的组织机构,满铁为使其职工生活及殖民政策顺利进行,都必须调查东北、东部内蒙古乃至中国北部的风土、自然环境,特别是药物资料、卫生医疗状况,出于此种考虑,会社成立不久,满铁就决定在东北设立专门用于开展教学与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当时,是在医院规模较大、设施较好、医务人员较多的大连办学,还是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奉天办学,满铁高层意见不一。最终从长远利益考虑,决定在东北的中心——奉天办医学教育。1911年9月,成立了南“满”医学堂,南“满”医学堂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第一届招收了28名学生,其中日籍学生20名,中国籍学生8名。1922年升格为大学,即“满洲”医科大学,学制七年。1926年增设4年制医学专门部,专招中国学生,并许可中国女生入学。南“满”医学堂除进行医学教育外,还进行与此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20世纪初,日本人即在东部内蒙古调查采集植物本草资源,调查“满”蒙医学,日俄战争后,由满铁卫生课或关东军司令部主办,“满洲”医科大学由校长带队,由志愿者参加的巡回疗诊队每年暑期奔赴各地免费诊治,并作地方病调查,收集研究药材资源;设立开拓医学研究所,专门研究日本朝鲜移民医疗卫生问题,发行刊物。除此之外,在大连的中央试验所,也设立本地植物本草标本室,并发表研究与调查报告。
满铁卫生研究所:是从事卫生制品方面研究和生产的生物制品部门。1925年8月建立,1926年正式开展业务,设有细菌、病理、化学、卫生、血清、疫苗等科室,初建时主要生产牛痘苗,供日军和满铁人员及日本移民使用。“九一八”事变后,它不断增加人员,扩大规模,设置了血清贮藏库、鼠疫研究室及鼠疫预防液制造室等。1938年,日本关东军以“军方需要血清和疫苗是当务之急”为由,将满铁(大连)卫生研究所交由石井部队(731部队)直接管辖,改名为大连卫生研究所,又称“满洲第319部队”,将哈尔滨731部队(位于哈尔滨以西20公里的平房地区)细菌班、昆虫班、植物班的众多技术专家和一些设备调到大连,并对卫生所原来的研究方针进行了根本调整,使满铁卫研所成为了731部队的一个重要的细菌实验、生产基地。调整后的满铁卫生研究所下设研究课、制造课、资材课、总务课等,总人数约250人。研究课主要负责研究鼠疫、霍乱等约10种传染病菌,定期到哈尔滨接受课题任务;制造课人员最多达150人,其成员大多是日本的青年女性,主要负责制造细菌、药剂和繁殖动物,其中饲养跳蚤是一项重要工作。该所与731本部一样,也进行活人实验,据战犯原日本关东州厅警察部长潮海辰亥供认,曾批准过一次活人细菌实验[12]。满铁卫生研究所从原来的从事卫生研究工作,后来变成日军石井细菌部队的直属机构,其标榜的所谓“福祉”机构根本不是为殖民地的人民服务的,而是绑在了侵略战争的战车上,使其直接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效命,犯下了累累罪行。
满铁的卫生设施和科研机构的作用与满铁在东北兴建的其他公用设施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日本移民、满铁日本职员在东北的生活需要,从而吸引更多日本人移民东北,安定满铁职工队伍,创造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的所谓“安乐窝”。同时,借此宣扬大和民族的强大、日本文化的优秀来粉饰殖民统治,迷惑东北人民,欺骗国际舆论。当时的满铁首席理事,后来担任过满铁理事长的国泽新兵卫就曾对此坦言:“总裁的想法是要利用医术和教育笼络人心,安定人心”[13]。只要从满铁所建立的医院实际运营分析,就不难看出满铁建设这些医院的真实原因。这些医院作为满铁这个国策会社的组成部分,也是为日本的国策即其满蒙经营政策服务的。以1931年度为例,满铁附属地内的日本人为11.246 2万人,中国人为23.318 9万人,可是在整个年度,就诊的119.862 2万人次中,日本人占68.4%,中国人只占28.8%,其余为外国人[14]。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只有中国人人数一半的日本人,就医人次却是中国人的两倍还多。而且从附属地内东北人民的生活水平看,能够负担起医疗费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属于东北的上层人物。因此,满铁所属医院和卫生科研机构的作用就是要为日本人在东北提供医疗服务,稳定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笼络东北显贵,欺骗、迷惑东北人民和国际舆论,最后都走上了为侵略战争服务的道路,成为日本军国主义邪恶帮凶。
[1]解学诗.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2.
[2]孟宪梅,苏艳红,等.满铁机构设置及其实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8.
[3]王德歧.科技侵略铁证如山[J].科技史志,1999(1):32.
[4]韩健平.历史变迁中的殖民地科学家——有关原满铁中央试验所著作评述[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71.
[5][日]岛尾永康.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3).
[6][日]杉田望.满铁中央实验所——大陆に梦を赌けた男たち[M].东京:讲谈社,1990:18.
[7][日]满铁总务部资料课.满洲事变と满铁[M].昭和9年:441-442.
[8][日]杉本勋.日本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3.
[9][日]广重彻.科学の社会史[M].东京:中央公论社,1974:144.
[10]曹幸穗,胡泽学.殖民地科学:日本在中国的农事科研活动//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18.
[11][日]满铁地方部.满铁附属地经营沿革全史(上卷)[M].昭和14年,1939:793.
[12]中央档案馆,等编.细菌战与毒气战[M].北京:中华书局,1989:174-175.
[13]苏崇民.满铁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0:401.
[14][日]满铁.昭和六年度统计年报[Z].87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