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0)
制定战略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战略分析的目的与结果,是设计与选择发展战略类型、优化战略结构的前提,是编制发展规划的必要环节,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本文从战略目标层级结构的视角,分析战略目标体系的逻辑关系与形成过程。
战略目标是组织未来一个时期总体性发展任务的综合性描述,是组织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战略目标明确了组织的努力方向,体现了组织的具体期望,表明了组织的行动纲领,是组织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正确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推动发展资源的整合,减少内部冲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因此,正确的战略目标对组织的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是组织进行战略评价的标准,是实施战略控制的依据,战略矫正的参考坐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目标是学校在特定时期内,依据内外发展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可能性,对基本使命履行与发展愿景实现达到的程度、发展战略要求取得的成效。
战略目标结构是组织战略目标的构成要素与相互关系或战略目标类型与关联。广义科学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由层级目标与水平目标,即纵向目标与横向目标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战略目标体系。从层级结构看,战略目标包括学校使命、发展愿景、总体战略目标、职能性专项目标、战略单元目标;从各平行职能、平行单元的关系看,有各职能性战略目标,如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科研能力建设目标、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目标,以及各院系发展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结构体系是学校各战略目标之间按照战略目标内在逻辑形成的“纵向有序、横向协同、整体优化”的战略目标体系。
由于战略目标是学校使命与愿景的具体化。一方面战略目标涉及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从不同侧面反映学校的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一方面战略目标还取决于个别学校的不同战略设计、不同事业方向与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因此,学校的战略目标具有多元性,既有经济目标又有非经济目标,具有定性目标又有定量目标。
从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看,战略目标设计主要围绕“办学利益攸关者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既受社会欢迎又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展开,作为非营利性实体性社会服务组织,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即学校的教育责任目标,包括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特色。其中,满足社会有效性需求与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涵。
(2)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结构”部分的展开,包括传统学科专业的调整、新学科专业的设置、支持产业链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培育。
(3)人才资源发展目标。人才资源发展目标是学校战略目标体系的主体性因素,包括公正高效的领导管理团队发展、以教育教学与科技服务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技术团队培养、为保障组织运行提供支持的工勤团队建设等三个方面。各团队发展目标涵盖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与个体的职业发展等事业发展、各团队及个体的经济利益、政治参与、社会和谐等各项权利保障与发展。
(4)资源与环境发展目标。资源与环境发展目标是实现学校总体目标所需的包括设备、设施、资金、政策、公共关系等要素在内的、可为学校整合利用的各类资源与发展环境。
(5)学校社会责任目标。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法人”是社会大系统的成员,与社会大系统的其他成员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其他同类院校构成利益攸关者共同体。因此,学校在履行其核心责任—教育责任(人才培养责任)的同时,还应为利益攸关者提供发展性支持,为企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履行“社会公民”责任。
(6)学校公众形象。学校公众形象是学校发展状态与前景在社会公众中树立的组织形象,包括学校在主要服务区域的所处的地位、在主要“客户群”心中(用人单位)的“供应商”形象、学校在行业组织以及重要经济体(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骨干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战略性地位、学校在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同类院校形成的组织形象,如是“标兵性引领者”、还是“追兵性竞争者”、抑或是“从众性追随者”。
构建战略目标为学校确定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合作与协同要求。揭示了战略重点,并为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和开展活动提供了基础。因此,一个好的战略目标必须具有战略目标实施主体的“可接受性”、战略目标实施成效的“可检验性”、战略实施过程的“可实现性”、战略目标标高的“可挑战性”[1]。
(1)战略目标实施主体的“可接受性”。战略目标的实现依靠相关主体组织实施,因此,战略目标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可接受性”一方面要求战略目标的描述简明扼要、清晰易懂,一方面要求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与结果能推进学校成员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权益增进,促进学校利益攸关者的继续合作,引起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通过学校整体利益与相关组织与成员权益的共进,使战略目标为组织与成员接受。
(2)战略目标实施成效的“可检验性”。“可检验性”要求战略目标明确具体,定量化是“可检验性”最有效的呈现形式,对时间跨度长、战略层次高的战略目标应以定性化程度的表述方式予以量化,确保事中控制与事后检验。
(3)战略实施过程的“可实现性”。“可实现性”一方面要求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设计的标高适中。既不要好高骛远,造成学校战略资源的浪费与团队成员积极性受挫,又不要妄自菲薄,造成学校发展机遇的错失与团队成员的轻视;一方面战略目标必须具有可分解性,可转化为分项目标与具体的工作任务。
(4)战略目标标高的“可挑战性”。“可挑战性”是战略目标的心理效应。“可挑战性”要求学校战略发展的集体性事业目标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战略目标既具有学校建设成效的发展性又具有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是战略目标成为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内在动力。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看,狭义的战略目标取决于院校使命和愿景,使命决定愿景,愿景决定战略目标,使命和愿景是学校战略目标体系生成的指导纲领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目标制定的逻辑基础是明确学校的基本使命。
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说明学校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2],即学校的宗旨、信念、原则,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组织而存在的原因。高等职业院校(后简称高职院校)的使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高职院校使命是以学校供给为导向,强调学校能给“顾客”提供什么;广义的使命以需求为导向,强调学校能满足“顾客”需要什么。因此,高职院校的使命取决于“学校是什么?”、“学校应该是什么?”、“学校将会是什么?”等三个关于学校功能定位基本问题的理解。
“学校是什么?”说明学校的根本性质。“学校是什么?”反映学校战略管理者的教育哲学观,认识论者将学校定位为追求真理、传播真知的场所,政治论者将学校定位为传授知识、应用知识改造社会的组织。对“学校是什么?”的认识,影响学校对发展方向的设计,反映战略决策者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学校应该是什么?”反映学校战略管理者的价值观。“学校应该是什么?主要确定学校在相关产业行业、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学校的社会形象。对学校应该所处地位的构想决定学校的社会形象构建,影响学校的战略选择;学校的社会形象决定学校的发展环境与社会资源状况,影响学校发展路径的设计。
“学校将会是什么?”反映学校战略管理者的发展观,说明学校未来存在的远景,是学校发展愿景的高度概括。“学校将会是什么?”的设计与展望决定于对学校发展环境的客观分析,以基于环境分析与未来发展机遇的判断形成的战略性发展政策预期。
基于对学校功能定位三个基本问题的理解与把握,高职院校的使命要围绕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说明学校要成为什么样的组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办学水平,将会什么样的教育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使命从教育价值观的视角看,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教育价值(人才培养)、科学价值(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知识的社会运用);从办学功能及形成过程的视角看,基本使命说明院校作为社会组织应该履行的人才培养(基本功能)、科学研究(重要功能)、为社会服务(外部功能)等基本责任,以及以人为本引领社会前进(促进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功能)、“文化、知识、思想”的传承、研究、创新(学术功能)、“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国际交流功能)等时代使命[3]。简言之,使命说明学校的各类社会责任。
愿景是一个组织的领导用以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的共同信念。学校的愿景是学校领导层对学校的前景和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是指向学校在未来应该成为怎样。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使命中“学校应该是什么?”、“学校将会是什么?”的逻辑展开。与使命相比,在覆盖的时间跨度上,发展愿景与战略规划期限相一致,在表述的文本形式上,发展愿景比较形象具体。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愿景不是对学校现有条件和趋势的分析,而是一种基于事实而又超越事实的创造性跨越,它界定着将创造什么而不是将实现什么。发展愿景的陈述(vision statement)应该是一种清晰、积极、可信、共享、富有挑战性的合理想象(image),是关于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成效的具象性表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使命与发展愿景是院校战略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学校编制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使命与愿景往往放在一起描述。其构成要素包括:
(1)教育哲学、教育价值等办学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院校的教育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政治论为核心,即以知识的获得为基础(发现新知识),以知识的传授与运用为重点,强调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以运用知识服务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开展社会服务为两翼;在学校的三大价值构成—教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中,教育与社会价值是重点。
(2)学校的自我定位。学校的自我定位包括由学校在社会宏观系统、高等教育中观系统、与高等职业教育或学校服务对象微观系统等构成的纵向性的层次定位;以及由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面向定位等构成的横向性水平定位。
(3)学校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责任定位。如美国社区学院协会把社区学院确定为与社区“相互作用的大学”[4]。就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与高职院校发挥的作用而言,学校的公众形象是企业经济的“发动机”[5]或“本土化发动机”[6]。
(4)战略指导思想。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指导思想要围绕一个主题、着重回答两组重要问题。即围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个主题,明确回答“办什么样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办好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两组问题。
狭义的战略目标是学校基本使命与发展愿景的演绎性展开,包括总体战略目标、专项事业目标(职能目标)及其子目标(职能目标在院系或相关单位的具体体现)。
战略目标结构通常有“金字塔”(或树形)式结构图与“核心”式结构图等两种结构图式。
3.4.1 金字塔”(或树形)式结构
金字塔”(或树形)式结构是指战略目标体系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性顺序,呈现从高到低纵向梯级展开的结构。
3.4.2 “核心”式结构图
核心”(或树形)式结构是指战略目标体系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性顺序,呈现从内到外多向外延扩展的结构。
由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涉及学校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关系到学校总体发展与各相关主体利益共进,以及发展环境与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因此,战略目标设计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1)挑战性与现实性相兼顾。即战略目标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使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立地”要求目标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有利于目标的分步实现与稳步推进。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由于学校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学校的战略目标尤其是长期性、系统性目标多数难以量化,而战略目标的可检验性又要求战略目标必须进行量化分析与描述。因此,战略目标体系要具有可分解性,并通过一定方式进行量化描述。
(3)稳定性与动态性相协调。一般而言,长期性目标与水平性目标要保持相对的灵活性,短期性目标与性质类目标要维护相对的稳定性。
(4)垂直一致性与水平协同性相平衡。战略目标设计在目标体系的梯级配置、时间序列上要保持垂直一致性;在战略目标实施主体之间、同时期专项目标之间或子目标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协同性。
战略目标设计的方法与技术主要有基于时间排序的“时间序列分析法”,基于资源配置约束的“相关分析法”,基于客观概率分析的“决策矩阵法”,基于收益矩阵风险分析的“决策树法”,基于运筹学的“博弈论法”,基于科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的“模拟模型法[7]”等。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真正编制与实施战略规划较晚,普遍缺乏战略规划的经验,在战略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存在对办学层次升级的“迷恋”,一方面在总体战略目标与主要工作任务的“错位”,导致战略目标的迷失。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目标的设计要以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基点,在坚持办学类型定位的基础上,对战略目标进行重新设计。
通过对“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骨干院校申报专栏”挂载的骨干院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发现,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目标结构体系普遍缺失“学校基本使命”与“学校发展愿景”描述,同时缺少以年度为节点的实施计划,存在战略环节的缺失。
为保证战略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战略规划中,应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由基本使命、发展愿景、总体战略目标、专项事业战略目标、子项目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与专项计划构成的、体系相对完整的战略目标结构体系,保证战略目标体系的垂直一致性与水平协同性。
根据不完整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网调查,一方面多数院校没有设置发展规划处,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以学校党委办公室或院长办公室、教务处为主导。在管理实践中,党办与院办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务处管理职能有限。因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具有临时性,对战略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与协同性没有进行认真梳理,编制完成后又无法进行跟踪评价与及时控制,导致战略目标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断裂。
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编制工作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外,没有学校利益攸关者的有效参与,因此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只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缺乏“自内而外”与“自外而内”的融合环节。内外结合环节的缺失;一方面使发展规划战略目标设计没有学校利益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一方面在战略实施过程,学校利益攸关者参与发展规划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切入点与积极性。
为规避战略目标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断裂现象,推进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成立发展规划处,并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人才培养评估机构并入发展规划处,实现发展规划编制、研究、评价一体化,推进战略规划的实施;一方面各院校要以陆续成立的校企合作处为主导,就发展规划的编制、修改、调整、评价与控制等工作加强与学校利益攸关者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动学校利益攸关者与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实施、调整、评估与监控全过程,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发展规划,推进战略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 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94~296
2 刘向兵.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2
3 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2~298
4 葛守勤.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83
5 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6 赵明安.转型期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社会化选择[M].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9
7 孙小礼.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学林出版社,2004:19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