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赵升云 王飞权 张见明
(1.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科研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重视,茶叶卫生质量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欧美国家和日本对我国茶叶的出口检测限也越来越严格,茶叶卫生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让消费者放心,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理念被引入到茶业中,GAP是应用现有的知识来保证农场生产过程和产后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获得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指综合应用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有害生物监控技术,优选化学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健壮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繁衍的良性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实施IPM技术,促进政和工夫GAP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政和县位于福建北部,境内群山环抱,峰峦竞秀,溪涧争流,全县山地面积14万hm2,其中海拨在200-800m的占82.8%,千米以上高峰有75座,著名的山峰有洞宫山、奖山、王母山、佛子岩等,最高点是岭腰乡的香炉尖,海拨1598m。全县有林地12.7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1.7%,星溪乡,岭腰乡、外屯乡等地还有原始森林,森林群落类型繁多而复杂,物种丰富多样。诸多山峰能阻挡寒流侵袭,寒暑变化不大,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良好植被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保持空气湿润,调节气温,维持生态平衡,为茶树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生态圈一方面有利于茶园害虫天敌 (蜘蛛类、草蛉类、拟青霉菌、芽孢杆菌等)的繁育,一方面能大力抑制害虫的大肆为害,为IPM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环境保障。
政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18.5℃,年日照时数1952.5h,年平均无霜期252d,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m m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78%,寒暑变化不大,空气湿润多雾,多漫射光。这样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茶树生长,茶树新梢持嫩性强,内含物尤其是氨基酸、多酚类、芳香物质积累多[1]。
政和茶区土壤以红黄壤为主,pH值在5.4-6.2之间,土层深厚,平均厚度在1m以上,土质疏松,是最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土壤类型;此外,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达4.44%,全氮平均含量0.65%,全磷平均含量0.097%,全钾平均含量2.74%,为茶树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促进茶树的生长和功能物质的形成积累[2]。
政和境内溪流密布,纵横交错,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溪流有24条,年平均流量19.8亿m3,高于全省水平。水源及流域无任何工业、生活污染,水质、大气均符合国家二类以上标准。周师清[3]在政和茶区设4个采样点,按 《农区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对这4个点的大气质量进行监测,结果发现,4个采样点的 SO2、NO2、TSP、F指标均符合 NY/T5020-2001要求,各样点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6,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基地空气质量要求。如此良好的水质和大气条件为建设政和工夫GAP茶园提供了保障。
改良农艺措施是实施IPM技术的重要方面,通过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科学间作、加强水肥管理等农艺措施来促进茶树生长健壮,自然抵抗力增强。
2.1.1 选用抗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优良茶树品种是茶叶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抗逆性是茶树良种的一个基本特征,抗逆性强的品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抵抗病原菌和害虫的能力强,因此,选用抗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为害,还可大大减少农药对茶叶和环境的污染,降低防治病虫害的成本。政和工夫GAP茶园主要选用适制红茶、抗性强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梅占、福云6号、福鼎大毫茶、黄观音、金观音等等。
2.1.2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使茶树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形成合理的群体密度,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营养,满足茶树良好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充分发挥每棵茶树的潜能。种植密度过高,茶园郁闭,通风透气性差,一方面不利于茶树本身生长,一方面为病虫害的繁殖提供了条件;种植密度过低,土地利用不充分,茶园裸露土壤多,保水保土能力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为提高茶园保水保土性能,政和工夫GAP茶园根据不同的茶树品种特性,采取适宜的排列方式,规划合理的种植密度来种植茶苗。
2.1.3 科学间作
为充分利用土壤和光能,保持水土,丰富茶园生态系统,建设GAP茶园应该采取科学间作的方式,选取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可共生互惠的植物与茶树间种,如豆科绿肥、牧草、玉米、花生、葡萄等,这些间作物种在幼龄茶园早期能快速覆盖地表,加强茶园水土保持,夏季能减弱强烈阳光带来的伤害,冬季刈割后覆盖于茶行间,既能保温抗寒,又是茶园有机肥的来源,一举多得。骆耀平等人[4]在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的新建茶园中间作墨西哥玉米、美洲狼尾草、苏丹草等一年生牧草,湖南湘丰茶厂在幼龄茶园间作三叶草绿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政和工夫GAP茶园,可采用茶桐间作、茶竹间作等模式。
2.1.4 加强肥水管理
水分与养分是茶树生长必不可少的,实施IPM技术必需根据茶树的需水和需肥规律,采取合理高效的水肥管理措施,充分保证茶树生长发育所需,使茶树生长健壮,自身抵抗力提高,又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施用有机肥,不施或少施化肥,以保护环境。
生物防治是IPM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然界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作用,通过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植物治虫的方式,达到绿色、持续治虫的作用。
2.2.1 以虫治虫
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蛙类、鸟类、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有益生物,首先要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为鸟类和有益昆虫创造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其次,若当地茶园天敌基数过低,一时难以见效,则可人工饲养、驯化天敌然后释放到茶园,或者通过种植某些植物来诱引天敌;第三,当茶园有少量害虫为害,而天敌的作用稍有滞后时,不能急于施药,否则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将有益生物消灭了,而要等天敌发挥其作用。
2.2.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是指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此法具有用量少、繁殖快、无残留、无公害的特点,如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等对鳞翅目昆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真菌类的白僵菌对小绿叶蝉、蚜虫、蓟马、介壳虫、天牛等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以菌治虫需在害虫始发期施药(生物菌剂),连续施药2-3次。
2.2.3 以植物治虫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多种植物含有毒素和生物碱,具有防病治虫灭菌的性能,是一类很好的生物农药,如苦参碱、鱼藤酮、印楝素、苦楝素、烟叶水等。将南瓜叶捣烂、榨汁,榨汁液与水按2:3的比例混合,再加少量肥皂水搅匀喷雾可防治蚜虫,将苦楝树的鲜叶晒半天后破碎加水煮沸50min后过滤,然后在滤液中加洗衣粉或肥皂,可防治毒蛾幼虫,也可防治金针虫和蛴螬等[6]。
应用IPM技术需加强病虫的监测工作,既要调查病虫的发生情况,也要调查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明确害、益比例,做到及时预测疫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善用计算机网络、GPS、GIS等现代技术来做好病虫草的预报工作,根据大量田间监测和试验取得足够多的数据,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发一套茶园病虫草监测预报计算机系统[7-8]。
应用IPM技术,除了采取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和做好病虫草的预报工作外,还要结合采用物理措施和科学的化学防治,如利用多数昆虫的趋光性,可采用灯光诱杀茶毛虫、茶刺蛾等的成虫;利用某些昆虫对特定颜色的趋向性,可采用色板诱杀,黄色对有翅茶蚜、小绿叶蝉、茶叶蓟马等有一定引诱力[2];某些害虫喜好糖、醋,可以在糖醋液中混入农药置于茶园中进行诱杀。
当病虫为害严重到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无法控制下来时,才选用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但需严格按照GAP茶园、无公害茶园中关于农残标准和农药使用的规定进行。选择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把握好用药时间、用药量、施药方式、安全间隔期等方面。
为提高IPM技术,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无公害食品的宣传,使消费者和政和茶叶生产者对无公害产品的认识加深,让消费者从根本观念上接受无公害产品,进而促进生产者用生态、环保和健康的观念去做好茶园病虫防治工作,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对茶农、茶企基地管理人员进行IPM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纯理论和满堂灌的形式,而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茶园为课堂,以各项生态环保的防治病虫害技术为教材,专家与茶农深入交流,共同分析与决策,最终提高茶叶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为促进和监督IPM技术的实施效果,需要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我国对GAP茶叶标准非常重视,国家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委组织相关单位对EUREPGAP发布的茶叶良好农业规范标准进行研究、翻译,在等同采用EUREPGAP茶叶标准的基础上,起草了China-GAP茶叶标准《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该标准包含总控制点数248个,其中,一级控制点79个,二级控制点127个,三级控制点42个,填补了中国茶叶GAP标准的空白[9]。应根据该标准控制点要求,建立政和工夫IPM控制规范。
为了满足和方便茶农对技术和物资的需求,同时严把农药关,防止禁用农药和化肥流入GAP茶园,政和政府应在相应的乡镇设立IPM技术植保服务站,融技术、咨询、信息、物资等服务为一体,及时为生产者提供质优价廉的GAP茶园可用的物资和相应的管理技术,从而确保无公害茶叶的安全生产。
充分利用政和县优美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壤资源和丰富纯净的水资源等有利条件,应用IPM技术建设政和工夫GAP茶园,促进政和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周师清.政和县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J].福建茶叶,2006(2):41-42.
[4] 骆耀平,任明兴.高光效牧草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应用研究初报[J].茶叶,2005(31):54-55.
[5] 杨英华.湖南湘丰茶厂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6] 韦公远.植物农药防病治虫[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3(07):29.
[7] 高旭辉.茶园IPM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茶业通报,1999(2):26-27.
[8] 陈杰林,韩群鑫.我国实施IPM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51-58.
[9] 郭予元.我国IPM研究进展回顾及对21世纪初发展目标设想[J].植物保护,1998(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