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逢福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 512009)
现代化的实质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而且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人的诸多素质中,科技素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科技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靠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科技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科技意识是人们关于科技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人们对科技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科技人员的态度,在科技方面的愿望和要求等,其核心是对科技和科技人才的尊重。科技意识对科技的反映是能动的,它使人们能够运用从科技这一客观世界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指导科技活动,使科技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对科技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教学和科技意识的培养不是意义互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时代的任务昭示我们,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
纵观中国科技发现史,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有着四大发明等光辉科技成就的国度,却没有出现近代科学。原因究竟在哪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科技意识的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典型的伦理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道轻器”。“重道”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着眼于协调人伦和人际关系,强调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对自然的探索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而隋唐以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的确立,愈加迫使人们把精力放在道德的完善和仕途的发迹上,学而优则仕成为求知的唯一目标,少有人去钻研科学技术。这就形成了一套远离外部客观世界的文化体系和思想渊源,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道”容易导致政治功利主义,认为凡是与军国政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学问,都是没有用的。绝对的以“国家实用”为主,这就使科学技术长期无法从伦理道德和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自由、独立地发展。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求实用重经验倾向的出现和发展,天文历法用来为皇朝的“承天授命”作论证,指南针的技术用于察看风水,以求得上天的神助,炼丹家终其一生都想炼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以保佑“明君”万岁、万岁、万万岁,火药用来制造烟花爆竹,以求装点和粉饰太平。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局限人们思维的升华,而重经验则使得中国科技更多的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缺少科学理论的探讨,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重道”和“轻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轻器”是指轻视科学理论和生产工艺,把不能直接有助于“治国之道”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艺统统斥之为“雕虫小技”、“奇器淫巧”,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探讨的人,尤其是直接从事生产技艺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重视,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有的只得依附于封建官吏,而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能落得个“不与士齿”的结局。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多少人会专心于科技的研究、发明和创造呢?
类似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现象,在欧洲中世纪也曾经出现过。在基督教会的长期严格控制的禁锢之下,欧洲的科学技术暗淡无光。僧侣们大肆推行蒙昧主义,教皇格里哥里就曾露骨地说:“不学无术是真正虔诚的母亲。”因此,一切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天主教条、教义为准则,为神学服务,否则就会被当作“异端”而受到残酷迫害。恩格斯指出,那时“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线,因此根本就不是科学”。这一“漫长黑夜”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出现转机,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对科学的解放,在于它从意识形态上向封建统治发出了尖锐的挑战,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科学应有的地位,西方近代文明由此开始。在中国,“重道轻器”的儒学传统也受到了五四先驱们的猛烈抨击。然而,由于我国有着漫长而沉重的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是顽固的,它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上留下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历史与传统和“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造成的遗毒更是难以在短时期内通过一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便彻底肃清。以官本位和金钱标准来衡量知识价值的大小,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愚昧与教条的普遍存在和长期盛行,伪科学的不断出现,等等,这些现象说明,扫除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影响,任重道远。
回顾中外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技意识是与宗教和迷信、愚昧和教条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科技意识是宗教和迷信的天敌,是愚昧和教条的克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中外文化的比较,摈弃宗教和迷信的思想,扫除愚昧和教条的阴霾,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树立正确的科技观,让科学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风气,这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历史教学应该而且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直接引起了产业大变革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发端于英国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真正确立起来,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以电力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向垄断阶段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原子能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规模、深度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原子能和信息化的时代。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评价。他们认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是“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伟大杠杆”,对当时方兴未艾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
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了解科技进步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的理解,从而使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别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项科技发明和科技创造,科技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都与科学家坚毅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分不开。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穷尽毕生精力,披阅800余家著作,详细评注医书270余部、药书40余部,积累了上千万字的笔记资料,并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实地考察,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遍采各种草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动员全家老小,花了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书中共收药物1892种,附处方11096则,插图1000多幅,书中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并订正了历史相沿的许多错误。如此复杂艰巨的工作,李时珍所付出的心血可以想见。据史书记载,当李时珍写完书准备把它献给朝廷时,突然去世。李时珍是为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药物学发展史上的鸿篇巨制而累死的。意大利杰出的天文学家布鲁诺,继承并捍卫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迫流亡国外15年,回国之后又被捕入狱,在宗教法庭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之下,他坚贞不屈,公然揭露教皇和经院哲学家的罪恶与伪善,经过7年囚禁,布鲁诺被判处以“不流血的任何处理”,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宣判死刑时,他怒斥法官,“你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感到恐惧”,临刑时,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知道我的价值。未来的世纪知道我的价值,这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的科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为科学真理而斗争和献身的精神上。这种精神是激励后来的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强劲动力。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它来源于对本民族为人类所作贡献和价值的认同,对本民族进一步发展和光辉前景的确信。因此,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辉煌的科技成就,确立振兴科技的民族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祖先的科技发明和科技创造,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经过毕生研究,写成了30卷的《中国科技史》,以详实的证据,雄辩地论证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贡献。他说,如果把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世界第一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来排列,26个字母根本不够用,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欧洲近代科学是在吸收了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内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我们有能力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再造科技的辉煌。
进入近代社会后,中国科技落后了,其落后的事实让炎黄子孙感到深深的耻辱。1840年夏天,英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开来的是用蒸汽机作动力的铁甲战舰,其马力之大、速度之快、炮火之猛,是远非我们所能比拟的。那时清军武装的仍然是木船,是大刀和长矛。武器装备的落后,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科技的落后。旧中国的科技事业也极为落后。科技工作基础薄弱,散漫无组织,发展不平衡,人才奇缺。全国大陆解放时,继承下来的科技机构仅有几十家,科研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的只有几千人,连许多基本的生活用具都生产不出来,更不用说高精尖产品了。建国之后,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断努力,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技事业还是相当落后的,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技力量还很薄弱,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知耻近乎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们落后的事实,认识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才能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的神圣和重大,从而发奋努力,迎头赶上。
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现代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的力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基础科学学科主要专业已达500多个,技术学科主要专业已达400多个,全世界平均每年登记的专利多达30万件,提高劳动生产率80%以上要靠采用新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认识世界科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代紧迫感,让学生明确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把握历史机遇,跟上时代步伐。
[1]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