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目标体系的思考

2012-08-15 00:53:43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格目标大学生

刘 戈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对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目标体系的思考

刘 戈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格塑造目标的不同,着眼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高校人格培养应以大学生的公民人格为基础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为主导目标,“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格为最高目标。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任务的最终完成,是基础目标向最高目标逐步递进的过程,应当以三项目标的整体实现为标志。

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目标体系;建构

人格塑造的目标是高等学校整个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规定性,对高校的人格塑造工作具有导向性。大学生由于身心状况的不同,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人格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人格塑造的目标也应根据个体差异而具体有所不同,高校应建构和谐人格的目标体系。

一、大学生人格塑造目标现状分析

(一)人格塑造目标的单一化

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格塑造往往以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政治理想、道德规范为重点,在强调整体性目标的同时忽视了人格塑造目标的层次性;强调理想性目标的时候忽视了人格塑造的基础目标。如我们的理想教育中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地教导学生为祖国崛起、为民族振兴而读书,教导学生要肯付出、讲奉献、敢牺牲,却较少正确地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维护正当合法的权益;经常号召学生成为一个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而不是脚踏实地地教育学生首先成为一名能适应社会的、普通的合格公民、好公民。这种人格塑造的“高大全”目标因忽略了“教你怎样成为人”的基础目标而使得学生本应承担也有能力承担的基本责任和最起码的社会义务被忽视,从而导致“人”的教育失去了立足的土壤,变成了“空中楼阁”。

(二)人格塑造目标不明

长期以来,高校对人格塑造的理解有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很少思索人格塑造的真正内涵及目标,而是机械地将其变为社会现实状态的工具。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自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明显缺乏投入,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文件规定人格塑造的目标,人格塑造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确定大学生人格教育目标的原则

大学生人格教育目标是人格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指导支配着人格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同时人格教育目标又是人格教育活动的归宿,是评价人格教育工作效果的基本尺度。要有效地在高校实施和谐人格教育,必须首先确立科学的人格教育目标体系。

(一)阶段性原则

大学生人格教育必须加强针对性,坚持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塑造的有序性,即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时期进行阶段划分,基于不同阶段制定出相对应的人格教育发展目标,把阶段目标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结合并逐层推进。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及个体不同的需求,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基础上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强人格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既要遵循学生年级的层次性,按照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要求学生;又要遵循大学生人格水平的层次性,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还要按照人格教育方式的层次性,即外界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和内在教育层次(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人格完成(知、情、意、行)的层次性进行教育。

例如,大一新生所面临的是环境的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新的交往对象的熟悉、了解以及新的目标的确立等问题;二、三年级学生人格教育要以帮助他们了解人格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人格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实现需要的和谐,即人的各种不同需要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和谐。

(二)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曾将个人人格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型、独立型、自由型。与人格演进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经济社会、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格思想,和谐人格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独立型人格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我国大学生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人格教育”是积极回应并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教育思考,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目标的设置应该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为依据。

和谐教育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目标的设置提供了思路。瑞士教育家约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齐说:“我的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学生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和谐的。和谐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德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②

高校和谐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还应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面向 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制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乃是对十六大报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核心目标的进一步肯定。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建立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体系。

三、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目标体系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体系。

(一)基础目标: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人格

大学生首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只有立足于先做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才能更好担负起对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责任,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因此,高校和谐人格塑造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公民人格为基础目标,自觉的守法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鲜明的主体意识是公民人格的具体体现。

(1)自觉的守法意识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公民民主意识的健全和公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与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要求大学生转变政治观念,从狭隘顺从心理转向主动参与心理、从等级依附到追求平等自由,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从人治到法治观念的转变,做到学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养成法律至上的信仰,而且还应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积极主动地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法定权利变为社会现实。

(2)强烈的责任意识

袁贵仁先生明确指出过,人格包括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才是健全人格,只有健全人格,才能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发挥潜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学习成功和人格完善的内在驱动力。责任意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守契约的青年大学生。学会负责,就是使大学生形成自主观念,学会自主选择,对个人的行为和后果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祖国、人民负责;对时代、未来负责;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合作,做国际社会负责任守契约的成员。

(3)鲜明的主体意识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科恩曾指出:“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今天,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所谓主体意识即主体对自我存在、价值、地位、能力等的自我认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呢?首先要建立实现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机制,尤其是要使学校的公民教育制度化;其次,要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借助某些公民人格典范强化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最后通过民主活动,克服大学生对民主、法治的淡漠、厌倦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使公民人格得到理性升华。

(二)主导目标: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德智体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智体美四育并进,德育为先,智育为本,体育为基,美育为桥,促进四者的有机统一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当代诉求。

(1)德育为先,以德育人是全面发展的核心

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赋予人的社会活动以“魂”,也就是人格精神。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也在滋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重智轻德、重个人轻集体的倾向和端倪。如果我们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的塑造,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智慧,有文化没教养,有目标没信仰,有欲望没理想,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高校要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锻炼他们的道德意志,从而养成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还要着力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纷扰下,能始终把握自身发展的行为选择方向,保持知行一致,表里如一。

(2)智育为本,以智启人是全面发展的关键

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2]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交往空前频繁,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信息瞬息万变,高校必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校的智育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使个人、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与人类的发展同步前进;就是要提高大学生转化知识为觉悟、转化知识为能力、转化知识为品格的能力,陶冶心灵,推动个体和社会道德的进步。

(3)体育为基,以体强身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道德和才智固然重要,但必须有强壮的身体作为依托。否则,重智、贵德不过是空话,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力、拼搏进取的精神都是获得成功必备的条件,而这些都需要也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实现。马约翰说曾说过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于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世界各国高校都将体育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韩国学者提出:“学校体育要开展能终身进行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使体育生活化。”日本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开始由学校期为中心的教育向生涯体育的方向发展。”高校加强体育教育,主要是养成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美育为桥,以美感人是健全人格的升华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如文学、艺术形式,用审美形态来教育、启发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自觉地追求美好的事物,产生审美意象,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从而启迪人的智慧,愉悦人的身心,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其名著《美育书简》中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3]因此,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把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创设美的环境和美的文化,营造良好的校风和道德氛围,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审美修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最高目标:“真、善、美”统一的和谐人格

全面发展并不一定是和谐发展,但和谐发展一定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发展。高校在倡导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朝“真、善、美”统一协调发展的和谐人格塑造目标努力。

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大尺度。真是对客观事物本身规律性的认知,善是指人的行为活动及其结果的合社会的规范性,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作为主体的人是集知、情、意、行于一体的人,求真、求善、求美既是主体掌握客体的三种相对独立的方式,又内在地统一于主体的活动之中,构成人的活动的完整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大力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并称之为“绿色教育”,他指出:“我们的教育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以形成整体的‘绿色’教育,化育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提高其素质。”只有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才可以称得上“绿”。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美,和谐人格呼唤建立相对完整与和谐的精神世界,只有构筑起和谐精神世界的两块基石——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方可实现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最高目标。

上述三项目标共同构成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目标体系,它们是不可割裂的。高校和谐人格塑造任务的最终完成,是基础目标向最高目标逐步递进的过程,应当以三项目标的整体实现为标志。对高校人格塑造的绩效评价也应当从这三方面作全面考察。

注 释:

①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天鹅之歌,引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06页。

②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1983年版,第8-9页。

[1] [苏]科恩.自我论[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 66.

[2] [英]弗兰西斯.培根:人生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05.

[3] [德]席勒.美育书简[M]. 北京:中国文献出版公司,1984.116.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Harmonious Personality Target System

LIU Ge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determine the goals to shap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ersonality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for the basic goal to cultivate a sou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oriented goals, "true, goodness and beauty unified and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s the highest goal.To complete the final shaping tasks of students' harmonious personality, the basic goal to the highest goal of gradually progressive process should be to achieve the three objectives of the overall sign.

College Students; Harmony Personality; Objec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G416

A

1009-5160(2012)-0044-04

刘戈(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格目标大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我们的目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漫画之页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