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峋
(台州市博物馆,浙江 台州 318000)
台州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州,西连丽水、金华,北接绍兴、宁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台州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南面以雁荡山为屏,西北有天台山、大雷山横亘,括苍山绵延于境西南,为灵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岭。椒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温(岭)黄(岩)平原入台州湾,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格局和地形特征。近几十年来,该区域陆续发现了不少先秦文化遗存,其中商代文化遗存的面貌似乎少人关注,今不揣浅陋,拟对其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关注。
台州地区已发现的遗址、墓葬和器物材料有:
已经调查的商代或含有商代文化堆积的遗址有:梅屿遗址、灵山遗址、施岙遗址。
1、梅屿遗址 位于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山后许村梅屿顶端,遗址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2001年4月11日,许山村村民在山顶建造凉亭掘土时发现了该遗址,当时遗址已遭到人为破坏,路桥区文物办于次日即开展实地勘探、调查,在离地表0.6-1米处发现一批石器、印纹陶器、青铜器以及陶片。其中石斧2件、石镞、石凿、砺石、石锛、石锤各1件;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瓮、陶碗各1件;青铜戈、青铜短剑、青铜斧各1件。还有陶鼎足3个,陶片若干件。石斧制作较粗糙,平面皆呈长方形,双面磨刃,刃面平齐稍弧,1件顶部平齐稍弧,另1件顶部圆弧。石镞磨制精细,柳叶形,中起棱脊,铤较明显。石凿平面呈长方形,单面出刃,一面平齐,一面呈屋脊形,顶端圆弧。砺石平面呈长方形,顶端平正,一侧平齐,一侧微凹,中部下凹,磨制精细。石锛平面呈近似正方形,单面出刃,刃部微弧。石锤椭圆形,略扁。印纹硬陶罐,经修复成形,直口,短颈,斜肩,扁圆腹,平底。胎灰白,肩腹部饰不规则小方格纹。印纹硬陶瓮,经修复成形,敛口,侈唇,短颈,丰肩,深腹略鼓,圜底,胎灰白,口沿饰六道粗弦纹,肩腹部饰云雷纹。陶碗,灰陶,厚胎,敛口,折肩,斜腹,平底。青铜戈,短胡,援体狭长条,近援处下延展成胡,阑残。青铜短剑,剑身叶状,剑身后端有凸脊与剑茎相通,形似矛之銎管,銎口略残。无格,圆空茎。茎上端铸一对扉耳作为自然分界,扉耳已残。青铜斧,正面呈弧形,背面略平,直体,狭刃,长方銎。梅屿遗址所出的青铜戈,短胡、细长援体、近援末延展成胡等形制特征与1990年出土于台州黄岩小人尖西周土墩墓的青铜戈一致[1]202,也与 2003 年出土于温州瓯海杨府山的西周土墩墓的青铜戈基本相同[2]30,青铜短剑的叶状剑身、剑身后端有凸脊与剑茎相通以及圆空茎上端铸一对扉耳作为自然分界等造型特征也与小人尖西周土墩墓[1]202、杨府山西周土墩墓的青铜短剑相一致[2]30。因此,这几件青铜器应该属于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而梅屿遗址采集到的印纹硬陶瓮、罐形制和纹饰,均与温州市瓯海杨府山2009年出土的2件商代晚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3],也同样具有商代晚期的风格。因此,梅屿遗址含有商代文化遗存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2、灵山遗址 位于台州市路桥区灵山街西侧灵山东坡。2010年3月在建设中央山(灵山)公园时发现,2010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路桥区博物馆专业人员进行了钻探和试掘。试掘表明灵山遗址是一处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村落型遗址,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5000平方米。该遗址上部文化层厚约0.4-0.6米,出土有泥质、夹砂等质地的陶片,还有少量印纹陶和原始瓷器碎片,以及少量石锛、石镞、石刀、石戈、砺石等磨制石器,初步判断时代为商周时期[4]71。
3、施岙遗址 位于临海市汛桥镇汛东村施岙南光私山东麓,属山前台地型遗址,最初发现于1983年5月,未见文化层断面,遗址堆积情况不明。从分布情况看,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地表可见的遗物碎片有印纹硬陶、灰色硬陶及青瓷碎片,印纹有米字格、回纹间网纹、方格纹、花窗纹等。同时还发现夹砂陶足。根据遗物判断,施岙遗址为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4]254。
主要指石棚墓。台州地区的石棚墓主要发现于三门和仙居。三门县发现的石棚墓位于满山岛。满山岛位于县城海游镇东35公里的三门湾口,分南北两个岛屿。1986年8月,经台州地区文物部门实地调查,南岛山顶上发现有5座石棚墓。石棚墓有规则排列,棚盖倒塌已久,棚壁条石仍耸立明显可见。从海浪撞击倒塌山坎断面看,不仅发现大量的印纹陶片和原始青瓷片,并发现印文陶冲击文化层。这些碎片主要是当时人类使用的炊器、盛器、饮器、祭器等,如罐、坛、瓶、壶、碗等,印纹有弦纹、细布纹、云雷纹、波浪纹和S纹。根据遗物判断,含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5]。仙居的岩石殿石棚墓位于安洲街道西门村西俗名“岩石殿”的台地里,目前共发现了4座,墓向坐北朝南。最东边一座保存较完整[6]。目前尚未发掘,文化面貌不清楚。
台州地区的石棚墓虽然未经科学发掘,但从墓葬周边采集到的器物残片中,可以看出印纹硬陶、原始青瓷的器形与浙江其它地区同时存在的土墩墓,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一致,因此,两者具有可比性。目前有研究成果显示,包括台州地区在内的浙南地区石棚墓的总体年代上起西周早期,下迄春秋晚期。调查资料则表明,石棚墓的产生年代可能会早到商代晚期[7]。
建国后台州地区零星出土的商代文化遗物不多,较有影响者当数温岭市琛山乡1984年出土的青铜蟠龙盘,现藏温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该蟠龙盘高26厘米,口径61.5厘米,重达22.5公斤,圆下收腹,宽折沿,高圈足。外腹以扉棱间隔,每组饰鸟纹一对。圈足饰龙纹。盘中心铸一圆卷的高浮雕螭龙,高10厘米。龙昂首翘立,口、耳、目、双角鲜明生动,是目前所见的商周时代圆形盘中最大的一件。关于它的时代,以前有关考古资料曾判为西周时期的器物[8]。在近期对它定级时,专家定为商晚期的一级文物[9],并且已经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同,一些学术专著已加采纳引用[10]。1989年3月,临海市水洋乡水洋村村民在平整宅基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出土了一件青铜直内戈。戈虽尾端残缺,但大部尚完整。残长34,本长10,后缘残长10,侧阑宽5.5厘米。中脊棱起,中段至本呈矛形凹进。援体尖长,近本放宽成阑,内上饰二圆穿,后端内有阙口,面间纵列7粒鼓钉纹,在凹进矛形间饰横线纹四组,中间一组为三线,两端二组为四线。在横线纹空间饰三组鼓钉纹,一组为六钉,两组为五钉。侧阑呈长方形,上下缘平直,缘部上下刃完好锋利[11]。该戈经专家鉴定为商晚期器物,也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临海市博物馆。
路桥灵山遗址近年进行过科学发掘,已经明确为村落型遗址。梅屿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战争工具,具有实用性,作为古墓葬的可能性并不大。该遗址虽然处于山顶,但海拔不高,仅50米,且山顶较平坦,适宜古人村居,因此,极有可能是村落遗址。施岙遗址目前并没采集到窑具之类的器物或残片,因此根据目前的资料,确定为窑址似乎不适宜,暂定为村落型遗址较为妥当。
台州石棚墓产生的年代可能早在商代晚期,它的墓葬形式特殊,其起因可能来源于瓯越先民的巨石崇拜或石神崇拜。石棚盖石面积大,分量重,小者3、4吨,大者10-15吨。如此巨大的工程,当为当地的社会上层人士才有劳动组织能力,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社会等级比较高。
温岭琛山出土的青铜大盘,盘心雕饰的螭龙,盘身所饰的方斜格纹,工艺繁复有致,美轮美奂,再加它造型精美大气,不像实用的器具。考察它的出土地点在村前山坡上,出土时又不见其它遗物,因此很有可能是祭祀山神的祭器。临海水洋出土的青铜直内戈本身应属兵器,但此戈形制奇特,工艺精湛,不像作武器使用,可能是祭祀一类的东西。考察这件直内戈出土地点水洋村,即位于江河边,因此很有可能是祭祀河神的祭器。
民族学的材料告诉我们,远古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周围的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因而信奉鬼神,以为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都是鬼神的归宿地,久而久之,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自然崇拜神。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他们常常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祭祀活动。在中原地区,常常于山麓或河岸发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这就是当时人们祭祀山川神灵,就地掩埋的祭器。同时,在两广和云南等地,窖藏出土了数量较多且时代较早的铜鼓,专家们考其源由,是因为南方古代各族多信巫鬼,在山坡水畔祭祀时,常用铜鼓赛神、娱神,铜鼓作为祭器不能抬回家去,活动的最后一步就是随地挖一深坑,将铜鼓投入土地神的怀抱[12]。台州,商周时属于瓯越之地,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非常浓郁,它们也不例外的崇尚高山、江河等自然神灵,温岭出土的青铜大盘、临海出土的青铜戈也应该是祭祀山神、河神后就地掩埋的祭器。
根据上述一些商代文化遗存中伴出石器、印纹硬陶和青铜器的现象,我们知道,台州地区在商代已经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文化时期。尽管如此,该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缓慢而低潮的。考古学界普遍认为,包括台州地区在内浙南地区,其好川文化是良渚文化向该区域迁徙后形成的既有良渚文化因素又有当地土著文化元素的的一种新型的考古学文化,好川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玉器、石器、漆器、陶器组合齐全,数量丰富;玉器、陶器制作精美,说明距今4000年左右的好川文化时期,浙南的社会发展面貌还是光彩夺目的。但到了距今3500年左右的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浙南地区却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诸多文化遗存中,不见了好川文化时期的精美的玉器,这和良渚文化的突然整体消失颇为相似。但是,我们不能低估该区域的青铜文化的历史。首先,瓯越先民已在该时期引进了青铜器制造的技术。温岭出土的青铜大盘、临海出土的青铜戈,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可见商代晚期,台州地区的青铜文化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高度。同时,该时期台州地区普遍存在着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和以印纹硬陶为主体内涵的文化发展现象。特别是印纹硬陶为台州地区商代文化遗存所共有,说明印纹硬陶制作技术已经普遍传播和使用于台州地区。
据王海明先生研究,进入印纹硬陶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时代,浙南地区的瓯江以南区域,从松阴溪源头的好川岭头岗到下游沿海丘陵地区、飞云江流域普遍发现施黑褐色彩的彩陶器,泰顺司前狮子岗、瑞安山前山出土的黑褐色彩陶和福建庄边山上层彩陶、福建霞浦黄瓜山遗址出土彩陶、福安等地彩陶相似,用彩相同,施彩部位一致,集中在器物口沿和肩部,彩绘图案都是以线条变化组合而成。最能反映浙南地区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的当推出土数量占绝对多数的打制石器,以砾石为原料的打制石锛、石斧、半圆形石刀也普遍发现于瓯江以南地区。闽江上游、闽西北山区建阳等地也有较多的发现[13]。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浙南地区的瓯江以南区域和闽西北、闽东地区的文化存在渊源关系。瓯江以北的台州地区的文化面貌却另有特色,梅屿遗址发现的陶器以灰陶、灰黄陶为多、灵山遗址、施岙遗址等考古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很少发现施黑褐色彩的彩陶器,发现的陶器碎片也以灰陶、灰黄陶为多,红陶碎片也有少量发现。以砾石为原料的打制石锛、石斧、半圆形石刀也基本不见,因此笔者认为台州地区印纹硬陶文化面貌应该有别于瓯江以南地区,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温岭市琛山乡出土的青铜蟠龙盘,有研究者认为,其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与徐文化器物十分相似,为徐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的一类青铜器,是徐人进入台州后把淮泗流域先进的冶炼、铸造青铜器的技术经验和技术工匠带入台州,利用当地资源,帮助当地土著民族,对发展清新的台州青铜文明作出了巨大努力的结果[14]。也有研究者认为,该青铜盘,其盘心饰盘旋而出的龙首,这种手法在邻省出土的青铜器上也曾见到,同属于越族风格。但它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其龙首的造型曾见之于中原商代的青铜器,龙身所饰的重斜方格纹也见之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盘内底的盘龙及妇好鸮尊身上所饰的龙、蛇的躯体[15]。晚商时期,浙南地区青铜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却在温岭出土了这么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似乎显得有点突兀,这种孤立的现象,很值得探讨。有学术界朋友对它是否为当地土著先民所铸造,还是心存怀疑的。但笔者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它是既带有中原文化影响又具有本地文化风格的青铜器。
关于商代的疆域,殷墟卜辞中有“四土”之说,即东土、南土、西土、北土。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表明,商代的南土已经跨过长江到达五岭以南广大地区。浙江邻省的安徽、福建、江苏、江西等地近年来都陆续发现了商文化遗存,说明商文明已经辐射至长江流域。地处长江下游的台州地区是否也在辐射范围?答案是肯定的。李学勤先生曾指出:“长江下游的青铜器在商代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16]台州地区自然也不例外。上文已讲到,温岭出土的青铜大盘的形制纹饰,明显曾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临海水洋的青铜直内戈,其细部纹饰虽为各地所不见,明显具有土著文化的色彩,但其范式、形制与中原各地的同期直内戈无异。路桥梅屿出土的青铜戈器形,与殷墟西区M698:01、安阳刘家庄 M9:40 出土的青铜戈相似[17],其器形是否曾受到商文化的影响,很值得探究。虽然目前台州地区发现的商代青铜器数量很少,但少数几件青铜器也弥足珍贵,它们为研究商文明对南方地区的辐射提供了新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岩市博物馆.黄岩小人尖西周土墩墓[C]//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瓯海区文博馆.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J].文物,2007(11).
[3]温州市瓯海区文博馆.温州瓯海杨府山出土三件西周青铜鼎[C]//浙江省博物馆.东方博物(第 36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
[4]浙江省文物局.古遗址(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金祖明.满山岛考古记(N).台州日报,1986-10-4(4).
[6]仙居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台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之岩石殿石棚墓[R].台州: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7]陈元甫.浙江石棚墓研究[J].东南文化,2003,11:32.
[8]李一,江尧章,金祖明.浙江温岭出土西周铜盘[J].考古,1991(3).
[9]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28.
[10]浙江省博物馆.越魂[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69.又参看徐建春.浙江通史·先秦卷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
[11]金祖明.试谈台州出土的先秦青铜文化[C]//台州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台州文物(14).台州:内部资料,1990.
[12]朱世学.土家族地区巴式青铜器的分类与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2).
[13]王海明.浙江南部先秦文化遗存浅析[C]//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1999:144-145.
[14]金祖明.徐人与台州文化[J].东南文化,1994(2):296.
[15]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J].东南文化,1989(6):105.
[16]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J].文物,1980(8).
[17]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