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琼,岳素青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蔡 琼,岳素青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随着社会对农业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培养标准和目标。根据晋城市对涉农专业人员需求的特点,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事物认知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参与科研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要着眼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按照社会需求和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2010年晋城市为进一步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立项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项目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项目三大类,并且各乡镇也都在积极进行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始建于2009年,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对涉农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对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通过将应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达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加强献身农业的思想教育
由于传统农业具有工作条件艰苦、投资大、回收慢、收益低等特点,使人们对农业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不愿意从事农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农业以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已成为资源利用率高、劳动强度减弱、能耗节约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今后可能成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升高,但人才匮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量,因此,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农、爱农、为农的教育思想十分紧迫。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从事农业工作前途是光明的,是会大有所作为的。
2.构建应用教育体系
首先是抓好从农教育课程建设。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与实践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从农应用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上要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其次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应用教育。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门课程还应蕴涵应用教育内容,让教师多从实际运用角度出发思考教学内容,用具体的实践操作阐明知识的理论性,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3.突出农业专业素养的应用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的高技能涉农人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在校内,可以举办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在校外可以参加全国农业技能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应用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
4.营造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
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要求,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农业技能大赛,是营造良好专业教育氛围的重要条件。同样,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应用型教师作为应用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1.课程体系的创新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两个平台基础上,根据晋城市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应用课程研究,将应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应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将整个应用过程串联起来,对整体和细节方面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把握整个应用过程,从而多样化、实用化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深化教学质量工程,为培养现代化涉农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校本应用课程的开发,如园林花卉栽培与养护、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营销、农业经济活动分析等,都可以根据晋城市农业需求特点而开设。
2.推动项目化应用
采用导师制度,学生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项目内容,并撰写项目实施计划与可行性,在校内开展项目竞赛,为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应用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3.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并拥有教育、培训和示范功能。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将建成五个中心,即种苗组织培育中心、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食品营养与检测中心、设施农业示范中心、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中心。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晋城市柏基菌业开发有限公司、陵川县马圪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皇城相府集团等达成合作协议,将之作为学生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以科研促进应用能力培养
(1)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应用创新能力
采用“导师+项目+学生”模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可以是学生自选的农业题材,也可以是教师课题研究的题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进行项目的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扩展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亲自动手完成项目,对所项目领域有直观和直接的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2)双培养方式
在校内,学校积极开设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办相应的培训教育,开展各种项目竞赛活动,建设农业类学生创新教育基地,推动学生应用能力教育的开展;在校外,要求学生能够走向社会,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
(3)毕业论文与创业结合
结合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学生进校第三年时,通过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学生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通过建立校内和校外的调查试验研究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应用能力。
[1]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
[2]许礼生,汪付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浅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4):118-120.
G718.5
A
1673-0046( 2012) 2-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