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颖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熊希龄与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
赵新颖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1917年京兆、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被灾地区广,受灾人数众,为数十年所未遇。前民国总理熊希龄奉命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救济灾民,由此也开始了他慈善教育事业的生涯。
熊希龄;京直水灾;救济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因隶籍湖南凤凰厅(今湖南凤凰县),故人称熊凤凰。熊希龄在1891年至1894年先后中举人、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词馆。时值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故朝野上下出现了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热潮,以康梁为首的维新变法思想迅速传播。怀经国济世之志的熊希龄遂离馆归乡,积极投身到湖南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去,设学堂,办报纸,组织学会,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一员干将。变法失败,熊希龄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119。后由于赵尔巽、端方的提携,得以开复。在清末新政时期,他倡立宪,兴教育,创实业,理财政,办盐运,成效颇多。在辛亥革命后转向共和,并出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热河都统、国务总理等职。他在民国初年经历了政治上的一系列波动后,逐渐对政治产生厌恶,于1916年6月毅然退出政坛,献身社会慈善教育事业,从事救灾办赈、收养灾童等各项工作,并于1920年在北京创办香山慈幼院。1932年熊希龄为纪念亡妻,更为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理想,毅然将全部家产捐出设立“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1933年二十九路军进行长城抗战的过程中,熊希龄携长女与香山慈幼院学生一行,组织救护队,积极参与抗战,救治伤员。抗战爆发后,他在上海与红卍字会同仁从事救护工作,以及设立临时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纵观熊希龄的一生,“不失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怀有经国济世抱负的政治家,有志于造福人群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与平民教育家。”[1]544
1917年中国北方顺直地区发生严重水灾,被灾地区之广,受灾人数之众,为数十年所未遇(有关官方档案如是说)。顺直地区亦称京直地区,是指北洋政府时期的京兆和直隶省,即清时的顺天府和直隶省。民国初期沿用清制,但顺天府辖区略有缩小。1914年10月,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遂与直隶省合称京直地区。该区域环绕北京城,为近畿重地。
1917年夏末秋初,京直地区雨水连绵,山洪暴涨。直隶境内的五条主要的河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同时漫溢,河堤相继溃决,洪水泛滥,造成京兆、直隶大面积受灾,“水患所至,几及全境。”[2]《益世报》10月23日发表的《论顺直水灾之由来及将来水利之计划》一文,对这次灾情做了如下全面估计:“甚哉直隶水灾之酷烈,殆数百年来的未有者乎。由运河而西,永定河而南,凡淫阳、滹沱、大清河之左右数十百里内之村庐田野悉为泽国水乡,而黄河复决于长垣,于是自开、卫、洺、襄、赵、深、定以迄瀛、沧、津、涿、胥占灭顶,全省三千万人,厄于水者二千万;四十六万方里,陷于水者三十余万。”
一时大水泛溢,近畿及天津一带尽成泽国,其水平地数尺至数丈不等,田禾被淹、巨庐冲塌巨万,淹毙人口无算,遍地哀鸿枵腹,已成大灾难。[3]京直地区受灾地方总计达103县,包含19 045村,其中重灾40县,轻灾63县。受灾民众为6 351 344名(《京直各县被灾难民村口表》,源自《京畿水灾善后纪实》第2卷第28页,天津档案馆)。其中京兆所属重者7县,轻者11县,无灾者不过2县;直隶所属重者34县,轻者52县,无灾者不过21县。其有灾而可以不赈者11县耳,统计应赈之民约在4 34-000(《呈大总统汇报筹办赈务情形文》,源自《京畿水灾善后纪实》第3卷第3页,天津档案馆)。
水灾对京直地区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业方面,“京兆18县耕地受灾面积为48 512顷88亩2分3厘7毫6丝。”(《京兆尹咨送大兴等十八县六年分被灾地亩总数并清单文》,源自《京畿水灾善后纪实》第2卷第34页,天津档案馆)“直隶耕地受灾面积为206 309顷77亩2分。”(《直隶省长咨送直隶各县六年分被灾地亩总数并清单文》,源自《京畿水灾善后纪实》第2卷第35页,天津档案馆)但是农业的损失不只是农田被淹,还在于直接被淹的土地颗粒无收,而且未被淹的高地处作物收成亦差,加之谷物霉烂,粮种损失殆尽,造成农业的全面损失。工业方面,工业发达的北方重镇天津被灾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受损,工商业停滞,铁路被毁多处。
水灾发生时,在天津避居的熊希龄目睹灾民的惨状,“当即奔赴北京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得捐款万余元,交由京师警察厅购备粮食,运津赈济。”[1]410并向政府建议,极力主张筹集资金以救济被灾之民。1917年9月29日大总统冯国璋发布大总统令,特派熊希龄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10月4日,熊希龄就职任事,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简称督办处)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正式设立,并在天津河北造币厂设立分处。熊希龄首先选派任事人员,制定各项办事章程和规则,并会同京直地区的各级各属官员,在众多社会团体慈善团体和士绅商人的帮助下尽心尽力地筹措、规划、执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以拯救众多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灾民。
(一)救灾赈济
1.资金的筹措
京直水灾灾情重大,后果严重,而资金的短缺使救济活动难以为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熊希龄及其领导下的督办处积极募捐,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善款。赈灾款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政府方面、社会团体慈善团体方面和官僚绅商方面。其中政府方面又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政府拨款,其二为对外借款,其三为发行公债。在借款过程中,熊希龄与美国、日本的银行团进行会商,以筹集赈灾款项。在京直地区发生大水灾之后,许多社会团体慈善团体如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红十字会、中国济生会筹办水灾义赈会、旅沪顺直同乡会、天津水灾义赈会、美国红十字会、天津基督教水灾赈济会、北京基督教水灾赈济会、顺直助赈局、顺直义赈会、中华圣公会等不仅自己捐助资金协助督办处办理赈务,而且还在报纸上刊登募捐广告,通过各种媒介、手段为募集赈济款广为呼吁。各地官员士绅商人在灾后也积极向灾区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救助灾民。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熊希龄不断向各方呼吁,“胞与为怀,本其已饥己溺之心,为披发冠缨之救。”“慨予捐输,并广为劝募,庶几众擎易举,集腋成裘,则沟洫遗黎,咸拜生死肉骨之赐也。”[4]其募集对象相当广泛,包括各省督军省长、各省银行、各省财政厅、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商会组织、华侨联合会、各社会团体慈善团体、士绅商人等等。
2.赈济状况
灾后救济的主要工作就是赈济灾民,使受灾民众得以生存。1917年京直水灾的赈济也不例外,赈济灾民主要有急赈、冬赈、春赈、补赈、赈衣、赈煤、工赈等。“急赈由直隶省长及京兆尹会同督办处担负;冬赈委托顺直助赈局担负;春赈委托顺直义赈会担负。以上三赈均有督办处请拨政府官款散放。”[1]411“1917年12月底,冬赈结束。本次冬赈耗资颇巨,督办处辗转筹措,妥为收支,终使本次冬赈顺利完成。1918年5月底,春赈结束,共筹得赈款700 000元,共放赈款615 700元,余款84 300元上缴督办处。”[5]补赈是在赈济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对部分重灾县进行的,主要是将平粜剩余的粮食散放到重灾县灾民手中,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所需。赈衣赈煤是为了使灾民能够度过寒冬,不受寒冷饥饿之苦。为此熊希龄通电各地军、政、警界长官:“贵处及附属各机关如有破旧军警棉夹衣裤等件,务须慨允捐助,就近交各义赈会转寄北京石驸马大街及天津造币总厂内敝处,多多益善,以便转运灾区,散给贫民,感戴仁慈,同深无既。”[6]同时熊希龄致电开滦、井陉等矿务局,请其捐助煤末以做举火之资,共募得开滦、井陉两局资助末煤3 400吨。在此次赈灾过程中,熊希龄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修复堤埝修筑公路,利用灾区众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工程修复与建设,既有利于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灾民的就业增加其收入,减少灾民对于赈济的依赖性。
除了以上的赈济措施之外,督办处会同其他部门还进行平粜与蠲缓工作,以控制粮食的价格波动,调配各地的粮食供应。对于被灾地亩蠲缓粮租,缓解灾民的贫困状况。为了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督办处还设立因利局发放借款,使灾民自谋生路,辅助其恢复农业生产。并根据灾区的具体情况,复兴当地产业。
(二)水利设施修复
熊希龄在救济灾民的同时,也致力于京直地区的治水工作,开展河工事宜的办理。首先进行的是修复在洪灾中被毁坏的堤埝,修筑新的防御工事,同时在灾区进行排水工作,将市内积水、泥沙清除干净,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为了根治水患,熊希龄倡导成立顺直水利委员会,自任会长,选中外高等技师充任会员。该会对京直地区的河道进行了地形地质、流量雨量的观测,制订了河道改善的计划和治理方案。熊希龄所著《顺直河道改善意见案》对其做了详细论证,对该地区的河道建设、水利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灾民收容教养
水灾发生后,众多的灾民流离失所,部分灾民因缺少衣食,无力抚养幼童,而将之鬻卖,更有父母带着儿女自尽的现象。熊希龄目睹此情况之后在10月17日电令各县知事,“近闻各处多有出卖幼孩之事,在灾民迫于生计,情非得已,实属可悯。本处正在筹划收养老幼之法,在此项办法未归定以前,仰各县知事先行出示严禁。”(《电各县知事示禁出卖幼孩文》,源自《京畿水灾善后纪实》第16卷第10页,天津档案馆)之后不久,熊希龄在北京设立慈幼局,专门收养因京直水灾而无家可归的幼童,聘请英敛之为局长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收养简章15条作为规范。在整个救济过程中,各地共设立留养所170处,收养灾民39 893名。在赈济结束慈幼局解散时,有200余名灾童无人认领,这成为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源起。
在教育方面,督办处利用留养所的场地开办露天学校、贫儿讲习所、师范讲习所等,传授基本文化知识和灌溉、耕种、土木工程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对于提高贫民的文化素质和维持生计有很大的帮助。
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是一场较为成功的大范围大规模的救灾行动,它为以后的救灾赈济活动提供了可资参考借鉴的范例。在这场救灾中,熊希龄积极主动引入社会力量,利用各慈善团体,开展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实现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辅助的官民合赈局面。熊希龄在民间团体与各政府部门之间充当的是协调员的角色,凭借其个人的声望与能力在其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各方面处于较好的协作状态中,为京直水灾的救济起到了重要作用。熊希龄领导下的督办处政策、措施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也保证了救灾的成功。
1917年京直水灾的救济可以被称为是熊希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将他从对政治的消极苦闷中解救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即投身社会慈善教育事业。闻名中外的北京香山慈幼院,也是由此发端。从这次救灾开始,熊希龄也开始确立了为社会慈善事业奋斗终生的意愿,并开始不渝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1]414。
[1]周秋光.熊希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李文海,林敦奎,周源,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王秋华.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J].兰州学刊,2005(4).
[4]为京津灾民请赈致各省督军省长等电[N].大公报,1917-10-12.
[5]刘力川.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以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为中心[D].保定:河北大学,2010.
[6]请捐助旧衣致各省通电[N].大公报,1917-10-12.
(责任编校:李秀荣)
Xiong Xiling and the Flood Relief of Jingzhi Region in 1917
ZHAO Xin-y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China)
A rare and serious flood happened in Jingzhao and Zhili region in 1917.The number of stricken persons was large and the disaster area was wide.Here for decades had not encountered such a flood.Former Prime Minister Xiong Xiling commissioned by government set up the super-vision and water control project after the flood in Jingji area as well as to supervise the flood relief services.He took varieties of positive measures to relieve the victims,which made his charity edu-cation career begin.
Xiong Xiling;the flood of Jingzhi region;relief
K827
A
1672-349X(2012)04-0058-03
2011-12-08
赵新颖(198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