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敏,杨书芹
(1.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苏州市相城职教中心,江苏苏州215104)
智能楼宇专业作为新型的专业,主要是伴随着我国楼宇日趋智能化而出现的。智能楼宇这个专业在我校的建设工程系中开设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我校的这个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没有现有经验借鉴,经过不断研究,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很多课程的设置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校的课程团队还是尝试着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重点调整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并结合当前社会的智能楼宇中最新的动向,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1]的智能楼宇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课程改革内容。
我们课程团队走访了江苏苏南地区的大量的智能楼宇企业,发现企业需要的是掌握新技术并且动手能力强的员工。
现有高职教学体系中往往就是只重视理论教学,脱离新技术。对于新兴的智能楼宇专业来说,也存在同样的弊病。学校设立该专业之初时的行业的技术,早已经和现有新技术差之千里。所以,必须建立和企业及时长效的互动机制,即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将最新的技术有效地融入课堂。培养出与时俱进,受企业欢迎的行业人才。
另外,调查发现从事智能楼宇专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学徒开始做起的,或者就是从事电工电子行业及从事建筑电气行业的人员转行的。智能楼宇专业毕业的人员占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楼宇企业将上述几类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得出下列结论:大部分智能楼宇专业的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远不如从学徒开始干的员工,在企业中并不受欢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即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是重理论轻实践。
现有的智能楼宇行业用人需求,对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并强化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优秀人员。
智能楼宇企业施工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招、投标;项目的工程造价;项目施工采供管理;项目的施工管理;项目的竣工验收。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设定相应计划。对于高职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半年时就按照智能楼宇施工管理全过程来设置课程。先设置招标,评标课程,在该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按照实际施工招标过程,完成招标书的制作;并模拟招标全过程,聘请企业参与,让学生实践体验中标过程,并完成投标文件。之后开展智能楼宇弱电项目工程造价的课程,课程结束后根据上次课程中完成的中标文件,开始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造价预算。到三年级时开设采供运营管理等课程,并在课程中间结合弱电项目采供管理的特点,穿插相应的采供配给等实训内容,并引入最新仓储管理理论,学会仓储管理的基本软件操作。同时,让学生亲临仓储实验室,仿真仓库管理工作流程。接下来开展本专业最重要的课程——弱电项目施工管理,在开设这门课之前,需要借助于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视频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无线电调试技术、弱电项目施工标准等),结合实际情况,在学校的实训室内,完成一个相对简单的弱电项目的施工,通过项目施工管理这门核心主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设定最有效能的方案来管理自己负责的小项目,并学会对自己的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在实验室完成小型项目之后带学生到实际的企业中去参与管理,使学生了解实际弱电项目管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竣工验收中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加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原则选择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核心课程的打造。例如:建筑识图、CAD绘图、建筑电气中的低压设备、电子焊接工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周界防范系统、调试技术等。在进行这些核心课程教学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点面结合”,“点”就是指突出智能楼宇的基础理论,知识“少而精”且有一定深度,培养自己扎实的基本功;“面”是指内容的广度,保持一定的专业知识覆盖面,要清楚智能楼宇技术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对这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要有所了解,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
在打造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时,将楼宇实验室建设方向和这些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发具有极强实用价值的智能楼宇实验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实际应用,我们已经建成了制图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安全防范系统实验室、消防系统实验室、物流仓储实验室、工程造价实验室、无线电调试实验室等。这为今后智能楼宇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我们的团队将有效的按照课程设置规划,让学生有序按照智能楼宇施工管理全过程进行课程学习,实践训练。
(1)运用情景教学法,建立学习的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和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里完整的项目嫁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来,模拟项目在工作过程中的状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既能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时刻更新知识技术信息库,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解决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同时又能在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实训、讨论、评价为一体的实训场地。在教授知识和技能时,遵循够用原则,并紧贴实际,建立更广泛的学习领域。
(2)课程改革按照任务驱动模式进行。在本课题研究课程设置规划时,每门核心课程都是模拟了企业在实际操作时的状态,需要以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积累和消化,并能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进行思考和探索[3]。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相互协作,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教师交予的项目。
(3)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有:辩证适度原则;实现素质教育目的原则;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原则;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开放性原则;超前性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等。本课题完全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拆分每个项目模块,每个子模块都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一一确定的,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尝试。
(4)建立多元的评价制度。在教学体系中,评价制度一直是考核学生和教学质量的最好的量器[4]。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我们团队做了大胆的尝试,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教师对学生进行总评。在每个项目模块都得到肯定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考证。
在课程改革体系中,我们及时调整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实操和理论课程学时的比例,有效调整了实验室利用率,大量采用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的课程任务,提出了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按照工作逻辑顺序和难易程度来安排课程、分配课时,编制课程计划。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I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31):49-50.
[3]朱新宁.浅析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0-31.
[4]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