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娇
应对产能过剩准确定位 精耕细作
■文/吴娇
受楼市调控影响,陶瓷市场行情低迷的状态一直持续,众多陶瓷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矛盾凸显。同时,国际大环境未见起色、贸易壁垒频出,阻碍了陶瓷产品出口进程,也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有专业人士指出,今年,陶瓷行业的产能将会继续过剩。面对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局面,陶瓷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媒体陆续报道陶瓷产区生产线关停的消息,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仓库已经爆满,再也放不下新的产品,再加上销售不理想,只好停产。
产能过剩、库存高企、销售不畅,很显然只是问题的开始。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企业,卖出的产品远低于生产出的,肯定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流动资金紧张、生产线资源浪费、管理人才和工人流失等。这些问题叠加起来,就会给企业生存造成巨大压力。一位陶企老板抱怨说:“只要每天生产一窑的产品出来,就等于没有了十几万元的现金。长期下去,肯定是支撑不住的。”支撑不住,生存危机就出现了,如果再没有外援,就只能看着企业破产倒闭。即便勉强挺过去,等到有机会复产的时候,又会面临招工困难等新一轮问题。
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最近开始减少生产,原因就在于销售不乐观,但是生产线又不能停,因为工人需要生存,他们不可能放假等着复工。如果生产线一停,工人就流失了。因此,公司只好采取半生产半停工的方法来应对。
产能过剩除了使生产企业面临困境外,也让陶瓷经销商压力倍增。仓库存货长期无法消化,资金占用严重,而门店又面临租金上涨等压力,但对于代理的品牌又不能轻言放弃。这种矛盾,使经销商左右为难。
在这种困境面前,企业和经销商都需要改变营销策略、加强营销力度,千方百计地开拓新渠道,尽快消化现有库存。杭州诺贝尔陶瓷北京大区总经理沈建法表示,今年下半年,公司将更加主动地抢销量、保增长;北京闽龙陶瓷董事长陈进林认为,越是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将大众化的产品进行平价处理,以消化库存、盘活资金、释放产能。
目前,企业除了依靠已有的渠道销售产品,还应该深挖国内市场潜力。虽然上半年市场惨淡,但仍有不少陶瓷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可见,即便是冷淡的市场也是有需求潜力的。在产能过剩与需求骤减的大环境下,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需求仍以不同形式存在,关键在于企业的营销重心是否下移,是否把挖掘市场做到了最深程度。销售人员应利用手中一切可用的资源和渠道,把产品卖出去并及时回款。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缓解库存和资金链紧张的压力。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也要加强国际市场拓展。虽然欧债危机和反倾销影响了我国陶瓷产品的出口规模,但印度、巴西等“金砖四国”和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机会和空间仍然较大。陶瓷企业应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把产品推向这些市场,以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
陶瓷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积极消化库存产品、盘活资金、释放产能的同时,企业还应转变经营思路和模式,不能再注重规模一味求大,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经营,而要进行精细化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增强企业活力;同时,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品牌建设,摆脱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力求在品牌营销与品牌竞争中拔得头筹。
企业成长和品牌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精细化的内部管理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可以加速企业发展和品牌成长。如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简一陶瓷,完全得益于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
简一陶瓷的大理石瓷砖是一个全新产品,因其高技术含量成为行业中的独特产品。简一公司在对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后,通过适宜的渠道推广、品牌传播,很快就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该产品基本没有同类竞争对手,因此,即使在当前的低迷行情中,销售势头依然不减。
可见,对于陶瓷产品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过剩的不是产能,而是竞争对手(同质化产品)太多;拖垮企业的不是库存,而是落后低效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当企业能够做到精细化科学管理、研发出独领风骚的产品时,就会发现,不仅当下低迷的行情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在环境恢复正常之后会更加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