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赛平,杨 英
(1.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2.福建三钢集团,福建 三明 365000)
[企业经营与管理]
我国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和问题探讨
俞赛平1,杨 英2
(1.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2.福建三钢集团,福建 三明 365000)
供应链管理质量的评价是供应链管理很重要的方面,我国许多学者为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然而,从我国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涉及的评价指标设定、指标体系构建模式和评价方法采用等三个方面研究现状看,存在评价指标可比性低、忽视战略决策层和操作层区别、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用性不强等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供应链管理;评价研究;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加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立现代供应链(SC)和加强供应链管理(SCM)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渐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对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优势环节、改进薄弱环节、培育供应链持续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供应链管理相对落后,如何建立有效、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哪些合适的评价方法,是当今我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许多学者为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还比较零散,尤其存在评价指标可比性低、忽视战略决策层和操作层区别、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用性不强等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论文拟就这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借鉴。
(一)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构建模式研究
我国供应链评价指标研究较著名的有马士华、霍佳震、陈志祥、徐贤浩等人和CSCC。马士华等从供应链内部、外部及综合三个方面考虑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供应链管理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等四个方面指标,同时还指出,除了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评价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或定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顾客满意度、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等指标。霍佳震等从结果层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提出由顾客服务水平、财务状况两个方面为一级指标来构建下级评价指标。陈志祥提出以物流协调、信息协调、资金流协调与工作协调四大方面为一级指标构建敏捷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徐贤浩等提出以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和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等构建供应链整体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CSCC)于2003年10月发布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参考模型(SCPR),提出了五个一级指标:定单反应能力、客户满意度、业务标准协同、节点网络效应、系统适应性以及15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
此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以下一些研究。关锐等提出由面向供应商作业、企业内部作业、客户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财务状况五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宋香暖提出由顾客价值、供应链价值和发展能力与潜力三个方面为一级评价指标的供应链管理四级评价指标体系,共59个指标。方承武等提出由柔性、可靠性、价格和质量等四方面为一级评价指标的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符瑛提出由客户、运营、学习与发展、财务价值四个层面为一级评价指标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申文等提出由流通量、生产率、订货周期、产品可得性、交付可靠性、配送柔性、服务水平等为一级评价指标构成的供应链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杜建邦等则提出由两方面(结构和运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四大角度(不确定性、可靠性、经济绩效和发展能力)为二级评价指标构成的供应链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黄国青等提出由财务价值、客户服务、成本费用、业务流程、环境绩效五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式多数是以各自不同角度分析后直接构建。此外,主要有基于供应链评价参考模型 (SCOR和SCPR)、基于平衡记分卡模式(BSC)、基于绿色环保视角以及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模式。另外,还有基于供应链指标体系物元模型、基于Multi-agent系统模型、基于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模型、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模式、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模式、基于经济学思想评价模式等。
(二)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供应链管理评价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有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及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此外还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主成分分析法、熵值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法(GRA)、神经网络法(ANN)以及理想解逼近法(TOPSIS)等评价方法研究。其中一部分文献是专门的供应链评价方法研究,多数是在供应链评价研究中运用上述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构建模式方面
1.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低。从评价指标的选择上看,现有评价指标研究是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构建模式设置,多种多样,使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大为降低,难以在不同供应链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实际中的应用。一些定量指标缺乏确切的计算公式,定性指标缺乏明确的定义,影响其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性。多数指标体系设置过于繁杂,各级指标总数达几十个,大大增加理解和实际操作的难度。通用性、易于理解、应用广泛、便于不同企业供应链之间分析对比的指标偏少,并且多数构建模式视角偏小,只适合供应链管理中某个方面问题的评价。
2.多数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合作伙伴关系的指标明显缺乏。供应链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同盟,或者说是扩展性企业,体现当代供应链优势的精髓在于伙伴企业间的信任和紧密配合。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合作伙伴关系上。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内部要避免出现“囚徒困境”式博弈或“零和博弈”。因此,反映供应链管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突出伙伴关系状况。
3.现存评价指标体系多突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供应链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反映不足。现代供应链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它是一个涵盖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各级分销商、物流商到最终用户的交叉的复杂动态系统,是由多个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构成的虚拟企业,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各种供应链风险,并极易造成供应链突然中断,给企业造成极大危害。供应链精细化趋势、敏捷化发展、外包战略实施、全球化供应链,使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强。因此,能否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是供应链管理质量很重要的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在这方面应有突出反映。
4.评价指标忽视战略决策层和操作层的重大区别。从供应链评价体系构建模式看,现有评价都着眼于从各自的角度或采用各自的构建模式,试图建立一个不区分战略决策层和操作层的单一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决策层和操作层的评价着眼点是不同的,有的指标只适合于战略决策层的评价,有的指标只适合操作层。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基于战略决策层的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另一类是基于操作层的评价。大型企业还应有基于职能管理层的供应链管理质量评价,因为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往往有三种使用者:一线操作管理人员、经理人和董事会。一线操作管理人员负责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过程,关注的是大量而具体的过程性指标;经理人的目标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功能,关注的是供应链管理基本功能指标;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层,关注的是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战略决策性指标。不同指标适应于不同层次的供应链管理评价,任一评价指标体系应明确属于哪一层次,并分别构建和评价,这样指标体系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供应链评价方法方面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较简单的分析法,但在供应链评价中,一般要在各因素评价结果出来后与标杆值进行比较,它适用于评价过程的最后分析阶段,需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Thomas 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目标、多准则、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计算较复杂。萨迪后又于1996年提出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它与AHP的区别是以网络化的方式来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允许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反馈的关系,与现实问题更接近些,但计算要复杂得多,若不借助计算机软件,很难将ANP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它是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通过评判人员对影响某事物的各个因素考虑,对该事物的优劣做出恰当评价。AHP和FCE这两种方法都适合于供应链管理质量的整体综合评价,不足之处是对评判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评价结果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而出现偏差。评判人员(不管是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或企业外部的专家)的素质和类别构成差异,尤其是评判人员的主观认识包括知识、经验、业务熟悉度、智慧、态度(责任心、谨慎度等)、信息和价值观等的差别都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尤其模糊综合评价法一般只适合供应链战略性管理评价。灰色关联法、神经网络法、熵值评估法和理想逼近法等也适合供应链的综合性评价。尽管人为因素干扰少些,但同样有很重的主观评判因素,其权重的确定同样受评判人员的主观认识影响,且其他数据的采集与计算也复杂得多。其他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其优点是可以排除评价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不足之处是对数据的要求很高,数据需精确、充分完整,它不适合用于供应链管理质量的整体综合评价上。这部分方法研究大部分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与实际结合较少,其数学模型中哪些参数在现实中可以追溯和估计以及它们合理估计的精确度应为多少,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而且对一般管理者而言,其数学建模过程过于复杂,理解和掌握难度大,不易广泛应用和推广。
供应链涉及面广、节点繁多、管理复杂,在各方面相互作用中产生大量信息,有的可以定量,但多数无法直接量化,面对处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系统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应是多种方法的结合、集成。如何实现最佳的组合、集成,且为多数供应链管理企业而言易于接受,是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李海娇.基于BSC-SCOR模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
[2]符瑛.平衡供应链记分法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79-81.
[3]黄国青,华凤燕.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07,(1):116-129.
[4]王如燕,张梅.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零售企业供应链物流绩效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75-79.
[5]贾立江,刘家国.基于可拓理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99-101.
[6]鞠军,陈国华,孙胜楠.基于Multi-agent系统架构的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J].计算机工程,2007,(20):193-195.
[7]关锐,罗环凡.基于作业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7,(1):44-46.
[8]罗明,马卫,周叶.供应链生命周期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81-84.
F27
A
1673-0046(2012)4-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