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探析

2012-08-15 00:47宫维明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人学异化

宫维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社科部,上海20160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便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着重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论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自由和发展等问题,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前,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一方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显然,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是要求中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取得重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有关人的发展问题,如果不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妨碍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以致延缓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紧随时代步伐,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民众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学界而言,要力求把形而上的人学沉思和形而下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促进当代中国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事业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人文底蕴

马克思主义人学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各类著述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宣扬,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些诉求更主要地体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马克思有关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具体表现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人类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上。

(一)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猛烈批判,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异化劳动展开了深入探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条件下,人和自身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大,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小,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异己力量,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变质和异化,劳动成为压迫工人、使工人成为非人的外在的统治力量。而劳动本身的异化又使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因此产生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的尤为关键的后果是使得人同人相异化,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但是异化劳动使这一切完全变了样。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59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以及人的异化的批判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的生活状况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他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憎恨和愤慨,他迫切地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对工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些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马克思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吁求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最美好的发展远景,显示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异化中被毁灭、被推向非人的境地,其悲惨境遇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并导致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产的。”[1]81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坚定地认为只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和人的利益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互相一致的,到那时,劳动也从一种重负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工作,劳动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成为人们的一种享受。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不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也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那时不存在阶级差别,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马克思还这样设想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0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蓝图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按照人的发展需要所作的美好憧憬和科学预测。这种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见,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受到扭曲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包含着马克思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迫切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人类解放的渴求。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的现实依据

自党中央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我国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仅在经济上大有斩获,还充分允许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中国人朝着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前进。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进程的逐步深入,我们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够结合时代特征,紧随当代中国的实践进程,直面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系列问题。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的发展,与人相关的一些负面因素也逐渐显现,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只注意凸显自身的主体性,把自然界当作完全被动的、可以随意改造的客体,这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极度扭曲,各种不和谐因素开始产生,进而威胁到人的主体性存在。具体表现为:人们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却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各种污染现象层出不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不仅使得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不可预知的阴影,还使当代中国人自身的生存面临威胁,处于这种状况下的人们如果不积极做出调整和改变,怎么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们过于强调自身的个性发展,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这一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有点茫然,具体变现为,人们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不再积极关注社会的发展,对不感兴趣的、与己无关的各类社会事务变得漠不关心,进而躲避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等,这些都使得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甚至有些脱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只会使得当代中国人所寻求的纵深发展失去可以依赖的社会大环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虽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之改革开放前有了显著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差距依然存在,在某些层面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近年来各种拼爹、炫富、仇富、地域歧视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这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蕴藏着各种冲突的因素,而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了较大冲击,如果不去积极改变这些现象,只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被破坏,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背道而驰的。在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上,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各类诉求也随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实现基本的物质需求,而要追求获得自身更高层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条件,然而,由于当代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人们的这些高层次需求很多无法获得满足。尤其明显的是,劳动依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人们无法自主把握整个劳动的过程,也不太容易在劳动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并肯定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等。

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这些生存与发展问题表明,要想推进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就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加以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界要紧密结合时代需求,研究如何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力求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应用性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党和国家所制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人学理论根据,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事业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何以可能

如上所述,在当代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众在朝着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行进的过程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发展上亟需做出调整和改变。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刻不容缓地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人们克服这些困难,这就要求学界在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相关人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促使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民众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那么,这一时代化的过程能够顺利地得以开展和实现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一个科学体系,就因为其自身具有开放性的特性,其从不固步自封,而是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于时代的需要和时代条件,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不断的发展,就在于从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一系列继承者,都能够在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要在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体系上的时代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它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可以完成这一理论要求,其要力求吸纳时代精髓,并注意总结和吸收来自各门学科的最新的、与人有关的科学理论成果,促使自身吐故纳新,不断地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学术界也要反映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担负起推动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研究的重任,不能仅仅拘泥于梳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人学理论,还要顺应当代中国的时代要求,反映民众心声,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系的时代化,最终促使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体系,力求从理论高度上总结和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最终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和指导人们解决相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契合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1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忠实继承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纵深方向不断发展。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并在实践中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人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毛泽东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目标就是为了解放被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让他们获得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则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现实的人”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国民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升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向了新的境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它们的落脚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把握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的主体,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民群众生活所引发的巨大改变,已经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和价值,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认可度在不断增强,这有效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而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马克思主义人学坚持推动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做到和时代、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时代化的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可以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把握的,并最终成为他们促使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论武器。

四、结语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新的、复杂性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而言,如何做到持续保持时代化,及时更新理论体系,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自身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就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层面。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人学异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