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狮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比较——以泰山狮雕为例

2012-08-15 00:44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泰山狮子艺术

吴 禾

(泰山学院美术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泰山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信仰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众多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在泰山及周边地区,以狮子雕塑作为宫殿、庙宇、宅门或牌坊装饰的现象比比皆是,狮雕艺术成为泰山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狮雕艺术在世界各国历史与文化遗址中同样丰富多彩。如果孤立地欣赏某地区的一个狮雕作品,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但是如果把不同国家、民族的狮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相对明确地辨析出每件作品的不同特点。因此,将泰山狮雕艺术与西方著名文化遗址中的狮雕艺术进行横向比较,是解析中西狮雕文化内涵及造型特点差异的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一、个性鲜明的西方狮雕

狮雕是西方建筑装饰雕塑中最常见的题材,在西方漫长的文化积淀中具有众多重要的象征意义。如果说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艺术的灵魂,那么西方狮雕就以不可重复性为其主要标志,强调的是与世不同的个性。

(一)古老雄壮的《狮子门》

建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遗产迈锡尼考古遗址《狮子门》,具有古希腊建筑典型特征的柱梁结构,[2]门宽3.5米,高4米,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门上过梁是块中间比两头厚的巨石,巨石的门楣上方镶着一块三角形石板双狮浮雕,《狮子门》因此而得名。浮雕正中间上粗下细的柱子象征宫殿,柱子两边是两只对称的雄狮。雕工粗犷传神,锐利的线条刻出狮子的前爪按在高处的祭台上,粗壮的后腿撑起高昂的身体,生动挺拔,壮硕的身躯构成双狮拱卫城池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进入城门的人,彰显着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厮杀惨烈的战争风云。城门口用整块岩石铺成的阶梯上,还残留有当年隆隆碾过的战车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古老雄壮的狮子门,历经三千年的风雨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

(二)勇猛顽强的《亚述王国猎狮浮雕》

古代亚述王国的猎狮被认为是帝王的运动,是国王保护子民、捍卫国土的象征。创作于约公元前645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猎狮浮雕,表现了亚述国王阿苏尔巴尼帕(Ashurbanipal)的狩猎生活。[3]在其中一块浮雕中,受伤的母狮身中数箭,鲜血淋漓,后半身已丧失支撑力量而瘫在地上,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并试图重新站起来。母狮生命垂危之际发出狂怒嘶鸣的动态令人震惊,充满了悲壮顽强的气氛。另一块浮雕则表现了人与狮对峙的瞬间,屹立的亚述国王一手避开扑面而来的雄狮,另一只手顺势将长矛刺进咆哮雄狮的身体。雄狮带剑前扑的动势与国王镇定勇敢的静态,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国王威武的无敌形象。这组浮雕还显示出亚述人的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残酷战争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烙印。

(三)宗教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威尼斯飞狮》

意大利威尼斯全城摆满了飞狮雕塑,在圣马可广场的圆柱上、大教堂的大门上、广场路灯顶端上、里亚托桥旁边的建筑上、慕拉诺岛的桥头上,以及彩色玻璃商品的橱窗里,无不彰显出风格独特的飞狮造型,[4]据说这都与《马可福音》的作者圣马可有关。公元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把圣马可的遗骨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偷运至威尼斯,葬在教堂祭坛下,教堂即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教堂前的广场也由此得名“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因而成为威尼斯的守护神,其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广场一侧的圆柱顶端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狮。位于圣马可教堂顶端的是镀金的飞狮,浑身金光灿灿,高扬着展开的翅膀,四爪挺立在柱头上,左前爪扶着一本打开的《圣经》,上用拉丁文书写着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有西方学者指出,飞翼狮子的造型可能源于古代苏美尔人的拉马苏(lamassu),即亚述王国宫殿入口处的守护神兽,其造型特征是人头、牛身、背上长着鹰的翅膀。也有学者认为威尼斯的飞翼狮雕是于公元1172年从叙利亚掠夺后,安放在圣马可广场石柱上的。[5]另据芝加哥大学东方艺术研究院报道,飞翼狮子的造型是来自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项链垂饰。[6]如果以上学说成立的话,那么这个著名的雕像就不是威尼斯人原创的,而是威尼斯人在外来狮雕的原型基础上,赋予了飞狮基督教的意义和想象,成为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世上最悲壮感人的《狮子纪念碑》

位于瑞士卢塞恩市一个悬崖上的《狮子纪念碑》,是纪念1792年为保卫法国皇室而牺牲的七百多名瑞士雇佣兵,由丹麦雕塑家巴特尔·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 1770–1844)在1820–1821年设计雕凿,并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Twain 1835–1910)誉为“世界上最悲壮感人的一块石头”。[7]

今天繁荣富足的瑞士,几百年前还是阿尔卑斯山区贫穷落后的联邦体,许多瑞士人为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为其他国家充当雇佣军。险恶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瑞士人勇敢善战、纪律严明的作风,成为欧洲皇权争相购买的雇佣军。令人唏嘘的是,在那场厮杀中,当忠诚的瑞士卫兵与试图冲进杜乐丽宫(Tuileries Palace)的人群殊死战斗之时,他们的皇室雇主已悄悄地离开了宫殿,而以忠诚闻名的瑞士卫兵却为保卫雇主而厮杀到最后牺牲。石雕上方刻有拉丁文“献给忠诚和勇敢的战士”,下方刻有阵亡者的名字和惨剧发生的时间。

一头中箭垂死的雄狮奄奄一息地俯卧着,断裂的矛尖仍然插在身上,它悲戚地皱着眉头,面露痛苦的神情,颈部鬃毛凌乱无力地披散着,微张的大嘴露出利齿,身后盘绕低垂的尾巴,它的一只前爪按在象征法国皇家的鸢尾花盾形纹章上,头边紧靠着印有瑞士十字国徽的盾牌和散落的长矛,暗示着悲剧发生的历史缘由。绿色的藤蔓从岩壁上垂悬下来,映衬着灰色冷硬的岩壁,清澈的流水如同眼泪般从岩壁上方涓涓流入狮雕下方的一汪碧水中,人们似乎能听见雄狮渐渐衰微的喘息,整体造型处处彰显着无奈与不甘的凛然气概。《狮子纪念碑》是对世界和平的祈求呼唤,是对生命顽强不屈和忠诚坚守精神的讴歌,恰似一首悲剧英雄的奏鸣曲,回荡在观众的心底。

二、文化厚重的泰山狮雕

就在迈锡尼遗址古老威严的“狮子门”已经矗立在地中海岸、亚述王国“受伤的母狮”咆哮不屈时,中国人还从未看到过狮子。《后汉书·班超传》:“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由此可知狮子是在汉代由西域进献到中国,而且以“师子”记之。[8]

狮子进入中国恰逢佛教东传之时,随着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富于幻想的华夏民族演绎出许多关于狮子的神话。皇帝是真龙天子,龙生九子,第五子是狻猊,“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9]狮子地位的提升,给狮子在原有佛教护法象征意义的基础上,赋予了驱凶辟邪、祈福纳祥等更多的象征涵义。庄严神圣的泰山一直是帝王、圣贤朝拜的对象,这种不同文化的发展和变异,必然反映在泰山狮雕艺术之中。

(一)儒释道和谐共存的孔子登临处狮雕

将具有佛教意义的狮雕恰如其分地融入华夏文明的艺术标志,当是泰山起始处的“孔子登临处”牌坊。在道教圣地泰山脚下,象征佛教文化的野性狮子终于以福瑞祥和的形象,蹲坐在颂扬儒家圣人的牌坊下。这座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绿色古藤掩映青灰石坊,典雅端庄。石坊额题“孔子登临处”,两侧石柱刻有楹联,柱联下方的正背面分立四个须弥座,正背面各有一对雕琢质朴的雌雄石狮相对而坐。雄狮前爪踩一绣球,表示“统一环宇”或寓意财源滚滚,雌狮爪下则是顽皮的小狮。用大小狮子组成“太师少师”造型,是根据古代有太师、少师等官制的谐音,祈愿官运亨通、望子成龙。[10]

中国狮雕摆放通常以人从大门里走出的方向为参照,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而“孔子登临处”牌坊狮子的摆放则是左雌右雄,与通常情况正好相反。在礼制等级观念盛行的明代,出现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不可能只是工匠的失误而致,肯定有其深刻的文化象征内涵,尚需后人深入挖掘考证。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庙宇遍布,历代不息。经过隋唐时期的儒、释、道三教鼎立,宋代以后逐渐走向了三教会同,提倡“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寓意人的眼界心胸要不断寻求更高的突破,超越自我,这与佛教倡导以超然度外的心境观看世间变幻纷扰异曲同工。所以,“孔子登临处”牌坊上的石狮雕塑,借助它所处的颂扬儒家精神的具体环境,更能体现独特的精神内容。

另外,由于泰山粗硬石材质地的限制,“孔子登临处”的石狮蜷缩成团、蹲守基座的造型,已没有了西方雄狮的凛冽威风,中国工匠把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用特有擅长的线条简略地雕刻出狮子的形体,更显稚拙古朴而乖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西方艺术资料中,对于此类狮雕赋予了别样名称,如:“富狗”、“福狮”和“狮子犬”。[11]但是在泰山民俗文化中,蹲坐在庙宇、宅门或牌坊前的守护神——狮子从来与狗无关。这是由于狮雕外表的造型差异,引起了中西文化的误解。再者,西方对“福”字的音译可能与汉语拼音的FO或 FU有关,因为这意味着“佛”或“繁荣”。总之,泰山狮雕不强调对客观动物的逼真塑造,而要求表达充实的思想内容,它造型的突出特色是为了“言志”——表达儒家、道家与佛家于一体的思想以及包容博大的中华精神。

(二)驱凶避邪的岱庙配天门铜狮

矗立在配天门大殿前方左右两侧的一对铜狮,是明代万历年间建造。[12]铜狮以铺有锦铺的须弥座为基座,采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技法,由金属熔铸而成。铜狮的面部造型狰狞而清晰,用深浮雕技法刻出一对醒目而凸起的眼球、扁平而宽阔的鼻子和夸张而呲牙的大嘴。隆起卷曲的“佛螺髻发”从浑圆硕大的头部延伸到肩背部,而“佛螺髻发”的数量也暗示着官职的高低。粗壮的前肢撑起挺胸昂扬的上身,两条后腿仅用几下简洁的浅浮雕线条即显示形体,两条后腿连成一个整体,共同承载着敦实厚重的身躯。雄狮闪耀着寒光的利爪下,抚按一象征权力的绣球,雌狮爪下抚按顽皮可爱的幼狮,同样含有“太狮少狮”仕途顺利的寓意。两狮均用浅浮雕刻出绶带等配件,表示事事如意、吉庆绵绵。[13]

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蓄含东岳大帝“配天作镇”之意,为岱庙正阳门之后的第二道门。古代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时,要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帷少憩,并盥手而入仁安门再行祭礼。在帝王远道而来、行祭祀大礼之前的盥洗整装要处,精心设置一对威风凛凛的铜狮镇守护卫,驱凶避邪。原本佛界护法的狮子,也被引到了人间为帝王护驾,从而彰显皇威浩荡、德配天地。

另外,明朝万历年间也是政治上最独裁的时期,相对于之前的石材狮雕的厚重、稚拙、祥瑞,岱庙配天门前这一对泛着耀眼强光、用昂贵的金属浇铸的铜狮,面目更加狰狞可怖,它们与同时代建立的紫禁城皇宫里矗立的铜狮遥相呼应,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体现。[14]

(三)祈福纳祥的岱庙沉香木狮雕

相比西方国家狮雕材料的单一,泰山狮雕可谓取材丰富、应用广泛。常见的有石雕、铸铜、铸铁、木雕、玉雕等等。其中最罕见、最珍贵的就是1762年乾隆皇帝封禅大典时,御赐泰山,并成为镇山三宝之一的沉香木雕狮子。在众多千篇一律的狮雕中,这对沉香狮子可谓独树一帜。

一件高37.5厘米,长36.5厘米,重3.5公斤,另一件高36厘米,长38厘米,重3.75公斤。狮雕利用千年沉香树根的天然形状,巧妙地雕凿、粘合和镶嵌,狮体古色古香、灰绿典雅,质地坚硬且散发清香。两只狮子均采用了中国民间舞狮的造型,前腿直立,后腿蜷坐,双目圆睁,微微启口,显得生动可爱,活灵活现。扭动的头部嵌入的宝石眼睛熠熠生辉,凹凸起伏的树根疙瘩形似狮子的卷毛。象征喜庆吉祥之态的高高翘起的尾巴,是根据狮子“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的特性雕刻的。它们头大身短的比例,更像是一对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其造型寓意可谓巧夺天工、奇想妙成、栩栩如生。“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15]岱庙沉香木狮雕在造型上不模仿自然的动物,夸张其特征,用呲牙咧嘴的“丑”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神奇之美。

从原始的山岳崇拜到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始终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是皇权与上天对话之地。历代帝王祭泰山以告天下,成为数千年不变的皇家大礼。乾隆祭祀泰山,虽有对泰山的敬仰之因,也定有展示“康乾盛世”丰功伟业之意。当时,狮子从传统文化里的避邪灵兽又拓展为祥瑞的象征,舞狮已成为民间祈福纳祥的喜庆活动,岱庙沉香狮子与舞狮活动中夸张稚拙的狮子造型如出一辙,即是借用舞狮的美好寓意,祈望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普天之下都能够“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

三、中外狮雕艺术比较

纵观以上中西颇具代表性的狮雕作品,尽管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许多共同的艺术特征,但由于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又各自表现出众多风格差异。中国狮雕艺术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造型形象逐步趋向程式化

西方艺术有着写实模仿的艺术传统,追求造型形似。然而,中国狮雕追求造型神似,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具有“神似胜于形似”的写意表现艺术传统,二是中国不产狮子,传入中国后也只限于权贵阶层,民间艺人缺乏写实模仿的“模特”。中国狮雕在其写意艺术传统和狮文化涵义不断拓展演变的双重作用下,造型形象逐步走向了程式化。

汉代狮雕以力为美,以大是崇。魏晋隋唐,狮雕犹如佛之护法,气势恢宏,威严宁静。宋元时期,伴随国势走向衰落,狮雕之狞厉威严气势大减,显现出温顺柔情的世俗意味。进入明代以后,狮雕造型完全实现了程式化,雌雄有别,成对设置,虽用途种类丰富,但造型大同小异。

为什么泰山狮雕与中国其他地区狮雕如此雷同呢?明代正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就在西方艺术冲破中世纪宗法的戒律、创新蔚然成风之时,明代之后的泰山狮雕造型却是非常师承古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朝是一个在推翻元朝蒙古人统治之后汉人复兴的政权,因此明朝是一个特别强调复古和传统的时代。另一个重要原因,从汉唐到宋元是狮雕艺术由起步发展到兴盛的时代,明代之后的雕刻工匠们在复古之风的影响下,完全笼罩在前人的制作范式中,艺术仿制病入膏肓,泰山狮雕已经没有自己的创作了。

相比西方那些个性鲜明的狮雕作品,从明朝开始的中国狮雕就呈现出强烈的保守性,尤其是由皇家出资熔铸的泰山铜狮完全是前人狮雕的翻版,复古传承,技巧虽好但没有自己的创新。这种狮雕模仿风气,从明代一直延续且泛滥到今天的中国各地。

(二)象征涵义更加世俗和功利化

中西狮雕艺术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都有其内在的象征涵义。相对而言,西方狮雕艺术较多服务于历史纪念性等精神范畴,如《狮子门》浮雕就是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象征,《猎狮》浮雕意在颂扬亚述国王卫国护民的功德,《狮子纪念碑》更是纪念那段可歌可泣、为王室而忠诚献身的瑞士雇佣兵。那么,中国的狮雕艺术从传入时起,就一直向着世俗功利化的方向发展。

狮子与佛教基本上是同时传入中国的。由于狮子在佛教中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佛教的护法者,有时被看作佛的化身,所以其形象传入中国后,就立即被视为佛界之灵兽。在佛教造像运动中,狮子常被作为佛的卫道者和信徒,置于佛像的两侧或下方,其形象已没有了西方狮子的凶猛气势。泰山“孔子登临处牌坊狮雕”应是这种佛教文化观念的体现。

中国人认为,既然狮子是护佛灵兽,它自然也能保护佛的信徒。于是,唐代以后狮子雕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人间,扮演起驱凶避邪的守护神角色,其护卫范围和对象从寺庙、陵墓逐步扩展到凡尘人世。在岱庙配天门前设置铜狮,彰显皇权君临泰山的威严,自然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和象征。

文化演绎仍在继续。既然狮子是为人们驱凶避邪的保护神,“凶邪”远离必然带来平安祥和,哪里有了狮子,哪里就会祥云普照。清代康雍乾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相对繁荣,皇帝御赐泰山岱庙的沉香狮子,如同感恩上天、昭示天下的功利化符号,象征着国家更加昌盛,其涵义更加明显。

(三)设置摆放追求对称和谐美

西方狮雕大都根据表现主题,以个性鲜明的单独造型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成对摆放的案例较少。相对于西方狮雕着意追求个性美,中国狮雕却刻意追求对称平衡的和谐之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生殖崇拜的文化氛围,而言“生”则离不开“阴阳”,“阴阳是宇宙、生命构成的两种基本元素”。[16]追求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统一和谐,是中国美学的审美理想。

狮子自传入中国后,无论设置在什么地方,无论象征什么涵义,一律都是成对出现,且一般都按左雄右雌规则摆放。雌狮左脚抚慰着小狮子,象征子孙昌盛;雄狮右脚踩一绣球,象征威力无比。泰山岱庙沉香木狮子也是雌雄一对。这种“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对称和谐的构思设置,正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写照。

追求对称平衡的和谐之美,还表现在牌坊狮雕与诗文、书法有机结合,综合表现同一主题。如泰山《孔子登临处牌坊狮雕》,一方面,它遵循了成对出现、“阴阳合德”的传统制式;另一方面,明嘉靖状元继洪先题写的牌坊楹联,左为“素王独步传千古”,右为“圣主遥临庆万年”,上联为“德同天”,诗文对仗相和,书法刚劲隽秀。在这里,无论是牌坊前后两对相背而蹲、象征佛教的石狮,还是左右相对、直表褒扬的诗句,都实现了诗文、书法、雕塑对称和谐的完美一致。这既吻合了中国“诗、书、画合一”的传统美学表现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泰山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存的主题思想。

[1]http://whc.unesco.org/en/list/437.

[2][3]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9%A9%AC%E5%8F%AF%E5%B9%BF%E5%9C%BA.

[5]http://www.waymarking.com/waymarks/WM9G2T_Winged_Lion_of_St_Mark_Englewood_CO.

[6]https://oi.uchicago.edu/order/suq/.

[7]http://en.wikipedia.org/wiki/Lion_Monument.

[8]http://inspier.com/edit.php?id=50008&catid=16&catname=%E4%B8%AD%E5%9C%8B%E5%8F%A4%E4%BB%A3%E5%8F%B2.

[9][13]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guardian_lions.

[10]http://wenwen.soso.com/z/q254832799.htm.

[11][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范景中.艺术词典[M].殷企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2]http://www.infobase.gov.cn.

[14]http://www.zdic.net/cd/ci/9/ZdicE8ZdicAFZdicAB253746.htm.

[15]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泰山狮子艺术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狮子的喷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纸的艺术
狮子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