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霞 籍虹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准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正确分期、评价预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1.1 一般资料 全部为女性。乳腺癌组6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28岁~67岁。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 MHz~15 MHz,乳腺检查条件下,常规检查双侧乳腺及双腋下,记录乳腺内病变情况及腋下淋巴结形态、大小、数目、位置及血供情况;测量长径/横径(L/T)比值、髓质/皮质厚度比值;轮廓等级分三级(0级:形态规则,边缘光滑;1级:形态基本规则,轮廓略有起伏;2级:形态不规则,轮廓凹凸不平)。
2.1 分布情况 本组64例乳腺癌患者中,超声检出同侧淋巴结58例,淋巴结检出率90.6%,超声检出的47例转移性淋巴结中,有39例为转移性,检出15例为良性淋巴结中,有2例为转移性。64例乳腺癌患者中,肿瘤直径0.9~5.6 cm,其中肿瘤<2 cm的34例,检出同侧淋巴结30例,转移性淋巴结17例;肿瘤2~3 cm的26例,检出同侧淋巴结23例,转移性淋巴结16例;肿瘤>3 cm的9例,检出同侧淋巴结9例,转移性淋巴结8例。
2.2 本组41例转移性淋巴结直径与21例无转移性淋巴结直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轮廓等级、L/T、髓质/皮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转移组淋巴结门及周边情况 可见点状、条状血流信号28例,仅淋巴结门点状血流信号13例;无转移组淋巴结门及周边均有条状血流信号6例,仅淋巴结门有血流信号11例。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以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隐匿性乳腺癌”可能。
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可能。
以上只是对乳腺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基本症状腋窝淋巴结肿大作一简单描述,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
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隐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
乳腺癌早期即可经淋巴途径转移,其淋巴液主要流入腋窝淋巴结,约占75%左右,为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根据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术前确定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手术方式选择、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64例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检出率89.86%,其中转移性淋巴结占59.57%,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显示:包膜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常多发、部分可融合,皮髓质界限不清,皮质非对称性增厚,髓质减少甚至消失,淋巴结门消失,L/T<2,髓质/皮质<0.5,CDFI在淋巴结门部和皮髓质内显示紊乱血流信号;本组检出的62例淋巴结中,有21例为正常或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正常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包膜光滑完整,形态规则,呈椭圆形,大小约2~5 mm,髓质区呈高回声,约占淋巴结面积的50% ~80%,皮质区呈均匀低回声,L/T>2,CDFI仅在门部显示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表现为体积增大,髓质增宽,皮质变窄,L/T>2,CDFI于淋巴结门和髓质内显示条状血流信号。本组资料亦显示随着肿块增大,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和淋巴结转移的数目亦增加,肿瘤<2 cm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50%,肿瘤2~3 cm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57.7%,肿瘤>3 cm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为88.9%。由此可见,随着乳腺癌肿块的增大,淋巴结转移的机会亦增加。高分辨率超声虽然易检出淋巴结,但远不能达到病理诊断的目的,本组超声检出的47例转移性淋巴结中有8例为假阳性,而检出的良性淋巴结中有2例为假阴性,说明良恶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仍存在部分重叠;另外这也与操作者的仪器调节,对正常和异常淋巴结图像的识别和腋窝淋巴结分布特点的掌握程度有关;总之,淋巴结的结构改变是鉴别淋巴结的重点。腋窝内多发、相互融合淋巴结,髓质和淋巴结门消失以及L/T<2,淋巴结内紊乱血流的声像图特征,可作为转移性淋巴结的观察指标。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患者良恶性淋巴结的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是简便、易行的鉴别诊断方法。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