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辨治

2012-08-15 00:42:18王永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9期
关键词:方用溃疡病舌质

王永燕

胃及十二指溃疡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相当于祖医学“胃脘痛”范畴。早在《内经》就有记载:“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噎”。溃疡病出现的黑便或便血,则似《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远血”。《景岳全书》认为“远血或在小肠,或在胃”;《金匮要略》亦记载“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的“反胃”症状则酷似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

1 病因分析

1.1 饮食不节 长期不注意饮食,过饱过饥,过食生冷辛辣及油煎食物,饮食时凉时热等常为本病发生或复发的原因。《内经·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东垣十书》云“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肠胃乃伤”;《医学正传》曰“胃脘痛者,多为纵欲口腹,喜食辛辣,恣服热酒煎……”,均明确指出其病因病机。

1.2 情绪改变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舒,使肝气失调,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则胃失和降,从而形成肝胃不和的病变(又称肝气犯胃)。沈金鳌谓“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气犯胃若迁延日久不愈可有下述转变: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火热易移于胃,耗伤胃阴,胃失润降则见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肝火犯胃,胃热炽盛,迫血妄行则见呕血便血;肝气侮脾,脉络失运,湿浊内生或化热上泛则见吞酸;胃气不降则见嗳气、呕吐清涎等。

1.3 气候变化 溃疡病的发生,往往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常可诱发溃疡病或病痛加重。

1.4 体质因素 “阴虚之体,素多痰湿”;“体丰之质,中气必虚”。溃疡病患者阳虚体质较多,阴虚体质较少,阳虚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如过食生冷或外感风寒病邪,或过于劳累均能诱发本病。

在溃疡病的发病原理上,祖国医学认为肝脾胃三脏的关系最大。发病之初,往往先在胃,以后又影响到脾,但多数人认为“脾胃先虚”是溃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祖国医学对一般疾病的原因的主要论点,强调了人体的内在因素。至于祖国医学提示的肝在发病中的地位,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情绪波动引起肝气郁结的表现,实质上反映了高级神经功能障碍,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影响胃及十二指肠的功能致病。

2 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呈刺痛,或烧灼样痛,或隐痛,或喜按或拒按等,疼痛一般在秋末冬初最易发作,一般与进食有关,可呈疼痛-进食-缓解-疼痛的规律,疼痛的部位多在剑脐线左侧或右季肋部,胃镜检查可见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点或疤痕变形。有的可有嗳气、吞酸、呕吐、呕血或黑便、便血等症状。

3 辨证治疗

3.1 脾胃虚寒型 上腹部隐痛,饥饿时加剧,进食后缓解,上腹部发凉,呕吐清水,大便稀软,舌质淡,苔薄白或白滑,舌边正常或有齿印,脉缓弱,沉迟或沉细。治宜温胃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15 g,白芍18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大枣 4 枚,元胡 10 g,吴茱萸 10 g。

3.2 肝胃不和型 进食后上腹部胀痛,牵连胁痛,嗳气后减轻,呕吐酸水,或胃中有灼热感,口苦,便干,烦躁易怒,舌质正常或偏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数。治宜疏肝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 10 g,枳实9 g,白芍12 g,陈皮10 g,制半夏12 g,元胡 12 g,金铃子12 g,乌贼骨18 ~30 g,炒大黄9 g,生甘草9 g。

3.3 气滞血瘀型 上腹部锥刺样疼痛或胀痛,进食后疼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大便色黑或如柏油样,或呕吐暗红色胃内食物,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化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加减:蒲黄 12 g,五灵脂 12 g,元胡 10 g,白及 15 g,赤芍 12 g,川楝子12 g,乌贼骨15 g。

各型疼痛明显者可加用乌贝散(乌贼骨、浙贝、元胡;或云南白药、田七粉等);制酸可加用珍珠层粉1.5~3 g;出血可加用云南白药、田七粉、象牙丝、大黄粉、柿霜等。

猜你喜欢
方用溃疡病舌质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冬季溃疡病高发 防治须加强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48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家庭医药(2019年16期)2019-01-15 13:32:42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猕猴桃溃疡病致病根源及防控对策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39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