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勇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为3%~8%,占小儿良性肿瘤的27.9%。传统的手术切除、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因易造成体表外形的破坏,疗效往往不太令人满意。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是血管瘤的两种常规治疗药物,但两者单独应用,对部分血管瘤病例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近年来笔者采用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治疗的血管瘤患儿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2个月至17个月,平均5.4个月。发病部位:头部8例,四肢16例,躯干21例,所有患儿均为单发。瘤体面积大小:0.2 cm×0.8 cm~4.0 cm×6.0 cm。所有患儿均为经B超或MRI诊断,且发育正常,血、尿常规及胸片检查结果均正常,患儿出生>1个月,瘤体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且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
1.2 治疗方法 取盐酸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加2%利多卡因5nL稀释备用。常规消毒瘤体病变区,于瘤体外0.5 cm处施压以阻断血流,注射针从瘤周皮肤皮下层、肌层或黏膜的黏膜下层穿刺进入,至瘤体中心后开始注药,从不同深度和方向进行多点注射,使药物均匀注射到瘤体内,注射后至瘤体表面皮肤或黏膜变白后继续按压2~3 min,术后1~3 d给予抗菌素以预防感染,7~19 d重复注射一次至瘤体消失。根据患儿的年龄、瘤体的深度及大小决定其药物的计量、浓度及注射次数,平阳霉素总剂量≤40 mg。
1.3 疗效评价[2]治愈:瘤体完全消失,病变区皮肤色泽正常,无功能异常,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瘤体基本消失,皮肤色泽接近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外观未完全恢复正常,需临床继续观察;有效:瘤体未完全消失,但缩小50%以上,皮肤接近正常,无功能障碍,需继续治疗或手术整形者;无效:瘤体缩小不明显或继续生长者。
2.1 临床疗效 本组45例患儿治疗后随访1年,其中治愈34例(75.56%),显效8例(17.77%),有效3例(6.67%),治愈和基本治愈42例(93.33%),有效率为100%。患儿治疗中,治愈的34例患儿经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连续注射3~5次后瘤体消失,局部色泽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异常。
2.2 术后并发症 注射治疗后3~4 h所有患儿均出现疼痛肿胀反应,持续2~5 d后自行消退;45例患儿中6例引起发热,但体温均在38℃以下;5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恢复正常;个别瘤体较大的患儿遗留有浅表性瘢痕或少量的色素沉着。所有病例治疗后均未见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及肺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生药物过敏和中毒现象。
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病变,多发于面颈部皮肤、黏膜和皮下组织,部分可累及深部肌肉,患儿主要表现为皮肤或黏膜形态或颜色改变,呈紫红色或鲜红色,常引起颌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激光、冷冻、介入栓塞、硬化剂注射及口服激素等,但这些方法均有其局限性,易产生并发症或治疗不彻底。如手术治疗常导致组织缺损畸形及瘢痕形成等;硬化剂注射易引起疼痛过敏反应、正常组织的坏死及血栓形成等。血管瘤的发生与内皮细胞过度增殖、雌激素、肥大细胞、细胞外基质及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失衡有关,其中内皮细胞的增生在血管瘤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因此抑制和阻断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有助于血管瘤的治疗。
平阳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由平阳链球菌产生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干扰细胞DNA及RNA的合成,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促使血管瘤变性坏死,并最终萎缩、闭塞和消退,多用于增生期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3]。其可通过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及瘤体注射等多种方式对患儿治疗,注射后在局部积聚高浓度药物,可抑制及破坏血管内皮,使瘤体萎缩及纤维化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及非特异性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可抑制内源性热源的释放及血管内皮细胞DNA的合成,从而减轻局部水肿,防止平阳霉素激发体内热源释放和产生抗炎抗过敏反应,以及局部注射可有效减轻平阳霉素注射后所引起的肿胀和发热等不良反应,从而加速血管瘤的消退[4]。因此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血管瘤的治疗可起到相加或协同作用,提高了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缩短治疗时间,此外可减轻组织的反应及确保瘤体用药的安全。在患儿治疗中,注射液中加入利多卡因可起到局部麻醉、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的效果,从而实现无痛操作以增加患儿的耐受性。本文结果显示,45例患儿治疗后随访1年,治愈和基本治愈42例(93.33%),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的34例患儿经连续注射3~5次后瘤体消失,局部色泽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异常。患儿治疗中出现的疼痛肿胀反应,持续2~5 d后自行消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于停药后均恢复正常;患儿中均未见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及肺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生药物过敏和中毒现象。
此外,笔者认为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用在患儿治疗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暂时性阻断瘤体周围的血运,可增加瘤体局部的药物浓度以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②注射时应采取瘤体内多点和缓慢注药,使药物均匀分布于瘤体的各个部位,避免和减少因平阳霉素的聚集而引发局部出现坏死性溃疡。
总之,笔者认为,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及创伤小等优势,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夏有辰,孙晓东,马勇光,等.安全剂量下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1):996-999.
[2] 邵家松,刘群英,岳毅刚,等.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体表血管瘤286例分析.华夏医学,2010,23(6):738-740.
[3] 农天雷,刘兵.体表血管瘤药物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11,17(13):1957-1959.
[4] 周斌,韦祝,魏晓超,等.平阳霉素注射联合强的松口服治疗婴幼儿体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