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华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血细胞检验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它在细胞计数及形态和结构鉴别方面还不够完善。比如血液病时白细胞的计数易受到有核红细胞的干扰,分类时影响更大。因此遇到疑问时,必须在显微镜下用手工的方法进行细胞计数及复查血片。根据我们几年实践和体会,并结合分析仪的有关说明,对如何加强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及提高血细胞检验水平作初步的探讨。
如何才能通过加强血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来提高血液检验的质量水平呢?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血液检验前的准备工作。第二检验结果的分析和复查。
1.1 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保证。每天开机后首先清洗仪器,用稀释液做空白测定。然后用合格的质控物进行质量控制,并绘制质控曲线。当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时再对标本进行检验。定期对分析仪进行必要的保养和正确的排堵,使分析仪处于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
1.2 采血的质量保证。在采集标本前应使患者保持平静,减少运动量。应尽量避开炎症、化脓、冻伤、皮肤病等部位取血。在采集静脉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或过紧,否则会造成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抽血针头过小会引起轻度溶血。血标本要充分混匀。特别在采集小孩末梢毛细血管血时,要使血液自然流出为好,要注意在挤血过程中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组织液混入造成结果不准或者血液轻度凝集造成分析仪堵孔。混匀时要轻柔,快速且充分的混匀不要剧烈震动以免血小板被震碎,白细胞成裸核。进而影响仪器的检验结果并造成白细胞不分类或者分类不正常,血小板假性增高。
首先要仔细观察分析仪给出的各组数据,正常范围,直方图及提示信号,同时结合患者的疾病类型及临床表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及复查的内容。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复查呢?有人认为只要仪器给出警示信号或者给出的结果特别异常都应该进行复查,这种做法对其范围的掌握未免过于呆板,例如一个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仪器结果提示白细胞结果偏低,就不一定为此复查。还有人认为复查就是白细胞分类,其实不然,复查还应该包括血细胞的形态观察及血细胞的计数,以确定与分析仪给出的结果是否相符或者相近,观察有无幼稚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寄生虫等。观察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及有无巨大血小板。在推片时应先建将血液充分混匀及早推成血片,用新鲜皮肤穿刺血直接涂片,EDTA抗凝血影响细胞形态。应该先用低倍镜观察以了解血片染色及细胞分布情况,然后再用油镜仔细观察。
2.1 如果白细胞计数、分类或者直方图异常,首先应该观察血片有无幼稚或者异常细胞,若发现与仪器有明显的不同,则要进行显微镜下白细胞手工计数及分类。在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片复检时;应注意观察胞浆有无毒性颗粒,杜氏小体,空泡等,此类在重度细菌感染的血片中多见。另外注意观察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形态,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细胞,在病毒刺激下,一部分会发生增大并向浆细胞甚至幼稚细胞转化,从而导致多种形态变化。例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变多蓝染加深,有的含有空泡,核成不规则形偶尔隐约可见核仁等;这就是异形淋巴细胞,凡此种种经常被误认为白血病的幼稚细胞,进而影响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2.2 若为贫血或者其他类型血液病患者,其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其相关的 HCT、MCV、MCH、MCHC、RDW 及其直方图出现异常,则着重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内涵物着色性及有无有核红细胞等,由于血液在推片时用力不均或者其他技术原因,有时血片局部区域出现假的靶形口形半月形红细胞等。简单的鉴别方法是涂片的其他区域是否有无,如果真的是异形红细胞,全片都可看见,而不是局部区域才有。
2.3 如果血小板数、直方图、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异常,首先应该进行手工血小板记数,以确定与仪器给出结果的符合或接近程度。其次应该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大小及有无聚集、有无巨大血小板。
综上所述,作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尽管操作起来简单快捷,但毕竟有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做到快,更要做到准确。怎样提高它的准确性呢?除了前期认真准备工作外最重要一点就是结果的分析及复查。要把仪器给出的结果和其他实验室提供结果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使许多常见疾病例如各种贫血血液病各种感染等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争取做到既快又准,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