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芳 夏永娥
射频消融术是一项新兴的微创技术,可用于治疗妇科良性增生性疾病。子宫肌瘤(hysteromyoma)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有白带增多,阴道出血、腹部肿物和有压迫症状。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我院自2005年10月开展应用此技术治疗子宫肌瘤及功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最新治疗进展,报告如下。
筛选75例黏膜下子宫肌瘤(肌瘤大小要小于5 cm)的患者,主要为育龄妇女,平均37岁,要求进行射频消融术的。10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平均年龄45岁,均无生育要求。射频消融术的原理:使用射频热效应引起的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切除”目的,射频消融系统由发电器、电极针及回路电极组成,该系统组成一闭合环路,患者将电极针与回路电极相连,传至肿瘤组织的交变。电流震动电极针周围的组织离子,离子震动致使摩擦生热,并传导至邻近组织。电极针通过上述原理产热,在电极针周围产生一个球型毁损区,热毁损区的大小与交变电流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成正比,与局部血流程度呈反比。50℃以上的温度可使周围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临床上紧邻电针的组织被加热到大约100℃。这样高的温度可确保热损区达到预定范围消融区周边的温度达50℃。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戴无菌手套,将电极板置于患者的臀部,消毒后放置阴道窥器,在超声介导下选择治疗的靶目标,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手术中超声介导出现超声定位过程中的伪像,即“声速失真”加以纠正,帮助微创手术的定位准确,手术成功。超声介导下的射频消融术的微创手术,术后随访复诊术后评价记录,评价预后在超声介导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准确性是完全有必要的。
经过射频消融的治疗,六个月后复查彩超,可见肌瘤的周边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减少或者消失,瘤体变小,达到了射频消融的微创治疗目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后,子宫内膜声像恢复正常,阴道流血症状消失。
在微创治疗的治疗过程中,借助超声介导的帮助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达到治疗目的,复发后可以重复治疗,这也是微创的手术的优点。不足之处是不能完全达到手术一次性根治目的,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研究。射频消融的并发病及防治射频治疗并发症少且轻,常见为下腹隐痛,发热、感染以及穿刺引起的组织、血管、神经损伤。射频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病理学基础是肌瘤细胞在射频高热效应下,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变性、坏死、瘤体内血管闭锁,进而破坏瘤体内神经及雌孕激素受体。
我们运用BBT79-B妇科射频治疗仪,治疗电极及表面被绝比喷漆,前端5~12 mm裸露,为形状不同的刀具,以适应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对较大子宫,子宫内膜厚者,术后可口服米菲司酮片12.5 mg,1次/d,2~3月,以帮助子宫内膜萎缩,防治术后阴道出血。
本组初步临床验证认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新技术,适于2~5 cm大小的子宫肌瘤(有蒂浆膜下除外)及无需生育的顽固功血,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创伤轻微,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该技术的长期疗效、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探讨、总结。
[1]张凯,章文华,傅军,田海梅,邵长君,吴令英,张伟.ATP生物荧光技术在卵巢癌体外药敏检测中的应用.癌症进展,2003,01(2):242-243.
[2]满洪柱,谢荣美,彭丽静,张弘.正常妊娠与妊高征孕妇血清ET-1、β-HCG及HPL含量的变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12(02):125-126.
[3]张凯,章文华,傅军,田海梅,邵长君,吴令英,张伟.ATP生物荧光技术在卵巢癌体外药敏检测中的应用.癌症进展,2003,01.
[4]满洪柱,谢荣美,彭丽静,张弘.正常妊娠与妊高征孕妇血清ET-1、β-HCG及HPL含量的变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12(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