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患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策略的探讨

2012-08-15 00:42郭可可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病患心肌梗死冠心病

郭可可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阻塞或狭窄,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心肌氧供需不平衡而致心肌坏死或缺血的一种心脏病[1]。冠心病患者的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大多患者有烟酒嗜好。这对冠心病来说是很危险的生物性因素。从心理因素看,不良的情绪如焦虑、愤怒、烦躁、紧张、抑郁、过分激动、惊恐、憎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甚则猝死等。本实验针对冠心病患者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采取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笔者把此心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及体会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3~70岁,41例,70~78岁9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23例,冠心病合并心肌梗死6例,冠心病21例。首次住院诊断冠心病32例,反复多次住院18例。

1.2 冠心病病患常见心理问题

1.2.1 焦虑心理 患冠心病后,因为原有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情绪,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睡眠不佳、关心治愈时间。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周内需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要在床上完成,此类患者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违反平日生活规律的事情,由于不适应,显得不安和焦虑。

1.2.2 紧张恐惧心理 在临床上常因恐惧心理转变为紧张病理状态[2]。在夜间冠心病患者常加重或发作,有的患者每晚睡前精神变得紧张,有的患者当看到抢救其他患者而紧张恐惧,还有的患者看到一些吸氧装置或抢救仪器等,精神就变得紧张,结果加重了病情。

1.2.3 忧虑心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治疗结果及预后生活的担忧。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症缓解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常担心冠心病会复发,有的患者则担心出院后再复发时医护人员不在身边会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忧虑。有的患者不愿意更换他的主治医师,担心换医师后,对自己病情不了解而延误治疗。

1.3 护理方法 针对调查发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3.1 加强健康教育 向冠心病患者讲解稳定乐观的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避免压抑紧张。焦虑、情绪紧张、忧郁等因素会促使病情加重,并引起内脏器官器质性改变、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使心律加快、血压增高而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所以,冠心病患者应适当参加一些运动,但不能过于劳累,鼓励患者以乐观、自信的心理,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1.3.2 指导患者了解疾病。患者或家属应掌握冠心病的一些基本知识,减少心理压力,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睡前不饮咖啡及浓茶,要适当使用安眠药,不要蒙头睡觉,起床穿衣动作避免大幅度运动,大便保持畅通,排便用力可诱发心绞痛。

1.3.3 护患配合默契 护士应与患者主动接近,做到耐心、细心、有爱心;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交谈,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对患者给以安慰,护理操作细致、轻柔、准确无误、紧张有序、让患者有安全感。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除2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16 h后因突发室颤死亡外,其余48例均顺利完成治疗。出院后随访6~10个月,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讨论

护理工作者应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用启发、劝导、消除顾虑、同情、支持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提高信心,有利于促进健康。通过护理干预措施解决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患者尽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和治疗的最佳心身状态[3]。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要具备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和一些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松弛他们紧张的神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缓病情的发展。正确的护理,保证患者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4],用细心的照料、亲切的语言和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积极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对冠心病病患进行有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消除患者心理疾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郝芹花.现代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2):197.

[2]沈思媚,杨小芳.接受心脏病介入性疗法的病人的心态及应该进行的心理疏导.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1):66-67.

猜你喜欢
病患心肌梗死冠心病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研究序贯性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心血管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