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农资流通领域里的旗帜——贺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成立20周年

2012-08-15 00:46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党委副书记李宪斌
中国农资 2012年35期
关键词:农资流通化肥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党委副书记李宪斌

1992年10月18日,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巨大浪潮应运而生,在农资流通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已发展成为行业内的一面旗帜。在促进国内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其作用和地位日益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

应运而生确立行业的领头羊地位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位注入了强心剂,各行各业开始冲破传统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行政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下降。虽然当时农资作为重要的支农物资,流通环节长期被政府牢牢地控制着,但市场中要求放开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农资产品所需的原料已基本放开,而市场在价格双轨制(即计划内外之分)的作用下,距离彻底放开市场已为期不远。面对这种情况,长期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农资流通人,深刻意识到依靠行政命令,一统天下的农资流通格局,迟早要被打破。他们从战略眼光出发,于当年10月成立了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吸纳了国内有实力、有影响力、有区域代表性的企业成为其成员,为农资流通彻底放开提前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通过协会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加强行业自律、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从此以后,协会工作开始变得有声有色,如鱼得水。

不辱使命勇扛行业大旗

协会成立之后5年之内,国务院先后下发 【1994】45号文件和【1998】39号文件,这标志着农药、化肥等重要农资商品彻底实行市场化。

2001年,中国顺利加入WTO组织,国内市场进口依赖度比较高的塑料粒子、钾肥、磷肥进口配额被无限放大。这样,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家配额管控的农资进口商品的最后一块堡垒也被彻底打破,也标志着农资流通领域的所有商品全部市场化。而这种市场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曲折,伴随着激烈与残酷,从而也给协会创造了用武之地。

在协会成立之初的十多年间,市场放开所带来的能量无比巨大。效益优先、效益最大化,成为流通领域追逐的最终目标。这种能量的释放,成为了农资市场在刚刚放开几年后黎明前的黑暗,大家各自为战、相互压价、假冒伪劣、地方保护、打乱仗和乱打仗无处不在。计划经济时期从上到下,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的格局被打破,由此而形成的营销网络也因没有了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而坍塌,有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也有新生的企业不断从市场中壮大。许多有实力的民企涉足流通领域,生产企业也冲破画地为牢的传统,以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在流通领域崭露头角。无度竞争由此带来的风险,让大家触目惊心,谈虎色变,深受其害。

面对这种情况,协会以自己独到的角色,敏锐的观察,充分发挥接近市场、熟悉市场、了解市场,同时了解企业和农民的第一手情况,及时向政府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在1998年化肥市场放开后,连续三年所暴露的问题在两会期间成为热点,成为人大代表、新闻媒体所关注的敏感话题。诸如:农民增收的部分全被农资涨价吃了、粮价一分一分涨、农资10元10元地涨,特别是个别地方所发生的肥荒,更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心。协会代表企业向政府奔走、呼吁,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成员单位,也充分利用协会的优势平台,把自身在市场中所遭遇的苦衷,以及由此带来农资供应的风险,及时向有关行政机关进行反映,并引起高度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完善市场竞争的政策。正是通过协会的专家、学者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工作,不但确立在行业内的地位,而且在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农资流通从起初如脱僵野马,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变无序为有序,协会功不可没,凸显英雄本色,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协会逐步成为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遗余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崛起

加入WTO之前,由于我国化肥生产企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农业生产的需要,每年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以弥补缺口。为此,政府与外商的谈判异常艰苦,而另一方面,国家花巨额投资建设的化肥生产企业刚起步,可以说生不逢时,一投产就被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中长期存在所形成的品牌优势所打压。

当时粮食主产区广泛流传的民谣:“一靠政策二靠天,三靠美国老二铵”,国外产品在中国化肥市场的影响可窥一斑。国产肥尽管颜色、养分含量、纯度与国外的产品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不被广大农民朋友所认可,产能严重过剩,每个企业都在苦苦支撑,深受煎熬。

从2000年开始,协会联合中国磷肥工业协会连续12年召开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协会从会长到成员企业全力以赴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每次在会议期间,都召开协会的理事会,以保证有市场影响力的会员单位到会、参会。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在中国农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的美国二铵被完全挤出了中国市场,国内的宏福、开磷、三环、六国等一大批磷肥企业起死回生,迅速走红,出现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局面。直到今天以及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将成为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化肥品种。不但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而且为农民节约开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原来还不被认可的高浓度复合肥也开始被农民所接受,为中国农业生产用肥的结构性改变、提高科学施用水平、均衡施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穿针引线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谋策

事实证明,国内农资市场走向规范,完全依赖市场的充分竞争,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它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化肥市场放开后,所建立的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制度正是有力的证明。

国内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淡季商业储备已得到业内专业人士以及市场的充分认可,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但对市场的稳定,保障供应所发挥的作用是无量的。这项制度的确立也是经过五六年才逐步完善起来的,包括储备量、储备期、承储单位选定、补贴金额、仓储费、运输费的变化,协会既算总账又算细账。

在邀请招标过程中,协会充分利用的许多人才都是国家淡储专家库的成员优势,有机会参与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的市场调研、形式分析、市场论坛以及评标等工作。基本上能把成员单位的意见如实反映上去,为国家把关,对农民负责,对企业负责。进一步完善并延续的国家淡储政策正在国内农资流通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这项政策已由初期的800万吨储备,逐步发展到目前1600万吨。随着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到位,基本实现了国内化肥流通领域进入了平衡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的多赢局面。

深谋远虑打造农资流通领域的旗舰

这些年国内农资市场白热化的激烈竞争已经过去,随着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到位,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礼,基本上实现了国内农资市场的平稳发展。但是,由于国内农资市场巨大、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突出,农资商品种类、品牌繁多,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导致农资市场经营的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市场信息滞后,不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

为此,让许多企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这种情况,协会审时度势,集中优势资源,建立农资价格指数数据库,并建立农资质量追诉体系,为企业有的放矢、防范风险、科学决策建立有效的保证,对共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净化市场、实现公平竞争将会产生一劳永逸的作用。可以说,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和系统的建成,将对农资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质的飞跃。不但能够让企业跳出盲目经营或凭经验决策的老套套,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而且也为制定政策创造了掌控全局、驾权全局的有利条件,是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猜你喜欢
农资流通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