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王智慧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黑龙江 王智慧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应用型本科中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成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深入探讨了组建计算机软件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分析了软件课程的关联性,切实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的方法,完成整个软件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与改革,出现了普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中软件技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计算机软件技术系列课程已成为专业的核心。所以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各个高校计算机专业多数是采用单个课程的建设,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致使计算机软件技术系列课程知识点重复,实践环节的配合出现偏差,普遍现象是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师上课缺乏激情,造成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在教学上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核心知识,并拥有更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计算机系统实现能力。
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建设。随着专业的发展,学科目标相应的转化和充实,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扩展和完善,渗透到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各个领域。在这样背景下,软件技术系列的课程相对比较多。为了便于管理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课程体系被划分为“基础课程”、“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三类课程。这三类课程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只有把它们融为一体,才有助于教学的合理、优化。
(一)基础课程
此类课程反映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所需要的软件知识内容,涵盖本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原理。本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是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基础,也是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核心,为课程体系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类课程的知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逐步实现抽象理论到程序语言的实现。以简单项目训练中初步培养以自动计算的思想完成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方向课程
此类课程用以体现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各自的侧重。本类课程包括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网络编程、人机界面设计等课程,以掌握软件的底层与核心,完成软件系统的界面设计、逻辑处理设计、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整套的训练,在学习中逐步建立一个合理软件体系结构。该类课程的实践训练项目以综合性为主,在源程序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算法的要求功能,提高学生把握软件技术本质的能力。
(三)拓展课程
面向所有学生的软件技术拓展课程反映计算机专业发展趋势、体现应用特色以及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专业不断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方向。此类课程包括java、C#、Win32核心编程、.NET框架、J2EE框架、U-nix/Linux系统编程、嵌入式系统编程、Web编程、Oracle、SQLServer、My SQL、P2P 编程、GIS 编程、软件测试、软件质量控制等,它是以当前软件开发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开发平台为主,在软件技术方向课程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更加注重应用。该类课程实践锻炼实际较为大型的工程项目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与测试的各个过程,遵守软件工程的标准,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完成创新精神的培养。
软件技术课程体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了若干种实用的教学方法,适合于计算机教学是任务目标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过程控制法等。教师在施教中,根据知识结构和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本课程体系具有丰富数字教学资源,在基于课程的知识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建立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并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系统知识科学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内容的质与量,生动、丰富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水平。课程体系的教学团队要积极吸收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把将科研工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固化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使课程内容保持最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计算机发展前沿,形成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了课程群的全面建设,提升了课程体系的内在品质和生命力,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协调发展。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可以综合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穿插在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培养的各个阶段,实现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测试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应采用“教师引导、项目驱动、团队运作”的模式,很好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可以参加校企联合项目开发或课程群团队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知识平台的支持下开展自主研究式学习,可以按照兴趣和方向组成某专题的研究小组,再利用开放的资源,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
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和管理机制改革的核心课题。本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系列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目标设立的课程体系,详细分析其三类课程以及各自建设方式。为了更好完成软件技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课程设置的建设,实施教师间的有机沟通和交流,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窦万峰.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刁成嘉.UML系统建模与分析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上海论文网.
[3]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15~17.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编辑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