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鸣 丘冰青 王文耕 陈海燕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痛多见,临床上多应用抑酸药、促动力药、黏膜保护药进行治疗。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故对RE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我院用埃索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56例,其中男144例,女112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8.6岁,所有患者均有烧心,反酸,胸骨痛等食管返流症状,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以下病例排除在外:①胃、食管肿瘤及手术史、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严重心、脑、肾疾病及可致胃肠症状的其他全身性疾病。③4周内服用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④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以上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次,2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尼替丁20 mg/次,2次/d,两组均联合应用多潘立酮20 mg/次,3次/d口服,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均做胃镜复查。
1.3 疗效标准 治疗6周后,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结果,分别判断疗效。显效:原有的症状全部消失。有效:原有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痛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原有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胃镜判断标准:食管炎消失者为治愈,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改善不明显为无效。
2.1 临床疗效 治疗6周后,观察组显效87例,显效率为67.97%,有效例数32例,无效例数9例,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97%(119/128),对照组显效43例,显效率为33.59%,有效例数47例,无效38例,70.31%,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0/128),两组显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内镜下疗效 胃镜检查后观察组显效76例,显效率为59.38%(76/128),有效例数40例,有效率为31.25%(40/128),无效例数为12例,总有效率为90.63%(116/128);对照组显效38例,显效率为29.69%(38/128),有效例数为60例,有效率为46.88%(60/128),无效例数为30例,总有效率为73.40%(98/128)。观察组中出现轻微头痛2例,轻度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便秘1例,均可耐受,未影响继续用药,治疗后复查肝功、肾功均未见异常。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道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是多因素参与的酸相关性的上消化道动力性疾病,多由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减退,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等因素引起,治疗目的为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治疗原则为抑酸、促进胃排空。药物治疗主要是抑酸治疗,同时辅以促胃肠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确实对过度的食管黏膜暴露及其产生的症状和黏膜损害有效,但单用抑酸剂对反流性食管炎并不十分满意。埃索美拉唑呈弱碱性,是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是奥美拉唑的S型光学异构体,通过特异性靶向作用机制,减少胃酸分泌,起效迅速,抑酸能力强,效果持久,减少食管的酸暴露,故能迅速缓解症状并促进损伤的食管黏膜得以恢复。雷尼替丁为H2受体阻断药,对基础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进食、胃泌素、迷走兴奋及低血糖等诱导的胃酸分泌抑制作用较弱,可用于无并发症的胃食管返流。多潘立酮能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而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防止食物反流,发挥胃肠促动药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我们认为埃索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显效,值得推广。
[1]朱雅碧,陈军贤,黎红光,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同疗法的总体评价(附112例临床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3):186-189.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