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张舒涵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波动会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国际间传导。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对外贸易也受到重大冲击,2008年12月起,我国对外贸易自“入世”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呈现复苏的态势,但是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有可能使经济出现反复波动。因此,回顾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及时做好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波动和挑战。
金融危机以国际贸易为传导渠道的影响机制,一方面通过影响另一国的进出口, 直接对该国的国内经济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危机的爆发会改变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贸易条件,从而改变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中,一国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越高,危机所引发的需求、供给效应就越容易被传导和放大。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程度加快,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对我国经济在这段时期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从数据来看,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比重占GDP 的比重已接近45%,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2007年外贸依存度高达65%,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更上升到38%左右。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以及与世界密切的贸易联系,使我国经济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金融危机爆发后,给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从2008年开始,全球GDP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自2008年三季度起经历了连续3个季度的萎缩,危机的蔓延也使得欧洲、日本等国家的宏观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长期以来,欧美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金融危机直接使中国的进出口需求大幅减小,原本快速发展的出口形势被逆转。
由于存在影响时滞,2007年全年我国进口与出口总额仍呈上涨趋势,增长率为23.5%,其中进口9558亿美元,出口12180亿美元。进入2008年后,金融危机的贸易影响效应开始扩大,我国不论进口还是出口增长都明显放缓。从2008年8月开始,我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下滑,进口额、出口额的增速也在11月起由正转负。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2009年前三季度,出口贸易在2009年2月下降至最低,仅为649亿美元,进口额在2009年1月下降至513亿美元。直到2009年11月份,中国进口额才开始出现正增长,而出口贸易于2009年12月份起出现正增长。
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等外贸出口型行业获得巨大成本优势,在国际上一度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不断贬值,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加压力,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大幅升值,中国的出口产品逐渐丧失原有的价格优势。出口竞争力的降低使得企业销售困难、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出现停产或倒闭,进一步引发了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本质上对我国过度依赖外向经济的增长方式产生冲击。
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除了进出口总额外,还表现在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及贸易市场结构的变动。我国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恰恰是受本轮经济危机冲击严重的地区,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大幅削减。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危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2009年2月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24%,对日本出口下降27.5%,而与此相对,此时期对巴西、印度及东盟的出口增长较为明显,2007和2008年对印度出口的增长率分别达64.7%和39.2%。这反映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贸易对象结构发生了一定转变。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当一国经济衰退时,往往会出于保障国内经济的目的,违反自由贸易规则,出台贸易保护与限制措施来抑制外部环境的冲击。这必然使我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受到较大冲击,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问题研究机构在2009年9月的数据显示,各国政府正计划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130项。由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大,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重点,我国企业频繁遭受反倾销、反补贴、各种保护措施。2008年前10个月欧盟新发起的14项反倾销调查中,有6项针对我国。2008年中国遭到的反倾销案例占全球的43%之多。
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影响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利润,而且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声誉,使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恶化,间接加剧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发展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方面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波动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国际贸易渠道等在各国间传导,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周期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深度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中,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和总体经济形势造成的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此次危机,将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我国政府和企业在过去几年及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近些年出口贸易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安全,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确定性。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需减弱,企业普遍面临订单减少、生产规模缩减的问题,更加说明了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呈现回落态势,由2007年的65%降低至2011年的50.1%。转变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循序渐进,短期内通过拓展多种出口渠道,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分散过度集中于某一出口市场的风险,中长期应该把扩大内需、刺激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国际经济新形势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通过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协作,提倡用协商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其次,完善我国法律防范体系,掌握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增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企业也应发挥应对贸易问题的主体作用,着眼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谨防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危机后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了有力措施扩大内需和增加消费,主要包括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注重投资领域的选择和提高投资效率;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尽管现在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企业层面而言,出口企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重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从政府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以出口、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变。
[1]石红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传导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10.
[2]戴翔,张二震.危机冲击与中国贸易“超调式”震荡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
[3]蒋瑛,曾忠东.美国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1.
[4]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