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李响
现代通常所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指以Internet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和以WAP通信协议为基础的无线互联技术以及两者的综合利用为手段的连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并为相关经营活动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等参考手段和依据的管理中心,其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三层结构,即人机交互的界面、业务逻辑层以及底层业务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支撑能够为企业的各项日常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智能化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内涵构成及其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中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和着手: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准和参考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全面统筹,把对于企业各项业务环节和流程的信息化重塑作为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其对于需求变化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优化信息平台底层数据库规划化接口设计为跨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问题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和领域。
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及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利用。主要始于2003年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推广和成长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商务模式的兴起。据统计2003~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着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11.3%,企业信息化平台搭建过程中所覆盖的企业各项管理环节和领域在2010年底平均达到了37.7%,接近了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水平,同时数据也显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该期间平均达到了18.3%,投入产出比平均也实现了1:9.4的中位水平,同时也带动了企业各项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的飞跃。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和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归纳总结起来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长远布局规划的高度和层次的关注,使得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框架布局缺乏对战略实现的支持力度和全局的统筹,信息化平台构建和实施对于企业深层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可持续提升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发展战略关注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3~2010年期间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企业中平均约有17.8%不到的比例把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入到了信息平台的构建之中,即使在这一少部分比例的企业之中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对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贡献率平均不到20%,同时数据也显示,该期间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和开展并未给企业管理水平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相关系数仅为0.24,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的重新塑造和调整,使得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其具体实施缺少了这个基础和前提的铺垫而影响了其总体设计水平和实施效果。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业务流程信息化塑造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开展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企业中平均约有超过45%的企业没有事先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围绕着信息化而进行重新塑造和再定义工作,当信息平台投入运行滞后约有34.7%的问题来自于业务流程的阻塞和不畅通,直到2010年第3~4季度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才有67%的企业给予了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了重新定义和优化调整。
第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市场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业务变更和运作流程更新要求的充分重视和适当预测,使得信息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相对于市场需求变化而引起的组织变更缺乏弹性,其延展性和扩充能力不足。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系统架构扩展性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拥有独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企业中其平均可扩展性不足其系统总规模的35.3%,而面对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业务运作大模块的调整周期一般为1~3个月,而系统架构的总体调整平均需要2.7个月以上,这使得约有超过65.4%的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系统架构调整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其系统可扩展性是同期国外水平的约1/12.7。
第四,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由于缺乏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数据库设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使得其接口设计对于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和数据共享的支持力度较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综合处理和数据挖掘程度较低且成本较大。据一份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中数据库数据处理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0年期间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企业中其系统底层数据库设计和接口对于资源共享的贡献率不足23.5%,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流量占全部总数据量的平均比重不超过37.8%,该两项指标数值与同期欧美国家相比分别低出31.3%和27.9%,同时数据的综合利用率不足30%,各数据库平台的数据使用成本是同期国外平均水平的11.4倍。
根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内涵构成及其对于企业管理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特别是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实践的调查统计分析,同时参考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企业规划和设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长远全局规划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的统筹和驾驭地位给予充分的确认和明确,以发展战略为依据在信息化平台设计中给予充分的体现和倾斜,从而提高信息化平台构建中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持和匹配力度。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状况等巨大的作用意义客观上要求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层次去审视和对待其整体规划和设计问题,并将企业战略进行细分来寻求其用信息化平台来表达和实现的途径,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构建信息化平台并向其转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模块划分和分布式部署方案等都要服务于这个战略高度。
第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信息平台未来有效运行和流畅操作的企业各项关键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重新塑造和调整,建立信息平台与企业业务运作流程并行的双行运作线路和模式并提高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相互支持性。从根本上说,企业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具有本质的不同,这就需要对传统管理模式所依赖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符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所要求的信息化改造和重新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业务运作模式和相关支持配套环节的部署,同时在大部分情况下两种管理模式还需要并行运行,这就需要有效地处理其协调问题。
第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的变更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关注,从而增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的延展性和搞笑可扩充性,从而打造具有相对于变化而言的高弹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市场需求信息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运作模式的动态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中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思考,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不但建立在解决现行问题满足目前业务运作的需要,也要对于未来可能的市场需求变化所引起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更有所预期和预见,从而增强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容忍度。
第四,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策略中应该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架构和接口对于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综合处理以及数据挖掘等提供便利的支持,以通过对数据库所隐藏的关键商务信息和模式来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底层的数据库存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大部分的商业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重要资源,而在分布式部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各底层数据库的产品类型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库表字段数据类型等都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综合利用和挖掘制造了困难,这就需要在平台规划阶段数据库的选择和系统分布阶段就做出预期的规划和设想,以充分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隐藏的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和商业模式上的成功应用给传统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平台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走向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建议和对策: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全局规划上来看待和统筹其信息管理平台的总体构建和布局,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必须以对传统企业业务流程和运作环节的信息化重塑作为基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能够满足其多变性需求而进行相应延展和修正,对于信息化平台底层数据库设计应该规范标准以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挖掘提供强有力支持。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和顺利实施。
[1]郇矢宇,董渊.企业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2]任年海,胡德鹏.基于J2EE企业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9(01).
[3]傅景琳,李军.建设企业信息平台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27).
[4]朱从旭,李芳萍.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企业信息平台研究与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