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模式”产业转型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2012-08-15 00:49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商论 2012年14期
关键词:东莞升级转型

兰州 大学经济学院 胡 琳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模式”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上堪称奇迹。东莞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至今累计吸引外资270亿美元,将东莞从农业县拉上现代城市的快车道,东莞外贸出口额曾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元,位居全国第四。然而,这种以外源带动为主、以来料加工和劳务消耗为主、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历史局限。近年来,东莞着力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以科技进步、人才集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和加强管理为突破口,努力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东莞的转型是珠三角乃至全国先发地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莞的创新与求变也必将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1 “东莞模式”的特点

1.1 “东莞模式”的特点

“东莞模式”是一种外源经济模式,即利用外资发展本地制造业,其核心特征是“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2],即用来料加工、来料定做、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在“东莞模式”中,东莞地区只提供建成的厂房、廉价的劳动力,而外资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产业链中,产品设计、测试由外商承担,所需原材料由外商进行采购,一般从国外进口,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也是由外商提供,产品的物流销售也由外方所掌控,中方只在生产过程中承担加工、组装的角色,这种模式的本质即OEM(国际代工厂委托加工模式)。由于核心的设计、技术和销售部门都由外商掌控,利润都大部分被外商所得,而东莞方面只得到相对较少的加工费用。而加工贸易,是指东道国采用免税方式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并最终再出口的一种生产与贸易活动。加工贸易一直是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东莞由于地缘优势,利用加工贸易这种方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工贸易增值率缓慢、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升级困难,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东莞模式中,台商高度集中是一大特色。台商在中国的投资中,广东所占比例超过35%,而在广东地区,东莞所占比例更是高达2成。台商对“东莞模式”形成和促进作用是决定性的。

1.2 “东莞模式”发展的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的“东莞模式”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原料涨价、人力成本、技术升级等限制,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难以为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目前“东莞模式”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链固化在低端,科技含量不高。“东莞模式”的本质决定了其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处在最低端的位置,设计、技术、销售等核心部门均掌控在外商手里,东莞方面挣取的利润相对较低。受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原材料大幅涨价、人民币汇率升值、外国订单大量缩水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内劳动生产力成本的提高,“东莞模式”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本来就少的低利润,变得更少,很多制造企业,为了减少损失,采取停工、甚至倒闭的手段,影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经济结构问题和企业缺乏产业升级动力,限制着东莞经济增长速率和质量。东莞外源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轻重工业比例失衡,产业的植根性不强,内外资的投向失衡。外资主要投向加工制造业,民营经济主要投向第三产业,投向工业的很少。同时,企业普遍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东莞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一般采用外销的发展道路,设计、研发等核心技术部门一般都在母公司,或不进行技术研发投入,习惯走外延型发展道路。

第三,外资特别是台资的撤离,动摇了东莞经济的发展基础。高聚集度的台商,为东莞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沿海地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加,加之东莞地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为了降低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使用成本,外资纷纷向我国北方和内陆地区转移,甚至一部分企业转移至越南、柬埔寨等新兴的社会经济体。外资的撤离,严重影响了以外资为主导的东莞模式的发展,直接威胁到整个东莞经济的安全,将动摇东莞经济的发展基础。

2 “东莞模式”的产业转型升级经验

2.1 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东莞的支撑产业,改变“东莞模式”发展困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推进东莞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东莞在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升级。大力推广应用信息、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增量调整方面,要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把重点放在大项目引进上,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起东莞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调整升级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应明确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搞好产业规划,提升统筹资源的能力;在时机把握上,要顺势而为, 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消极等待。

2.2 推动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培育创新

在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和高校、研究结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设置专项基金,采用招投标等方式,吸引公有和私营研究结构,承担研发课题项目,独立承担或者合作共同对科技项目进行公关。同时,对于企业,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科技项目公关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科研技术公关项目中,发挥企业的能动性。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高新企业,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打造自主品牌,增大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把产业扩展到最大化,促进企业增资扩产并鼓励中小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手段创建自有品牌,推动企业走“品牌强企”之路。

2.3 转变发展理念,从过度开发逐步走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由于“东莞模式”中制造企业为主,用地需求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经过30年的发展,当地土地使用已达极限,制造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解决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限制,需要转变发展理念,从过度开发的思路转变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狠抓用地管理,全面清理闲置厂房和闲置土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工业园区清理整顿工作,整合工业用地。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建设公园化城市为思路进行新城市的建设。设立专项整治基金,“建城、修路、整山、治水”,拆除破旧建筑物,关闭采石厂等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启动建设污水处理厂。

3 “东莞模式”产业转型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3.1 转变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重要支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特点:绿色、智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催生产业的突破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升教育和培训的水平,促进科技的发展。绿色、智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突破点,是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区域。

3.2 改变传统粗放模式,提倡高科技,以科技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产业,而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促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必须建立促使科技技术进步的奖励的机制,提高生产的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增减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多样性、质量层次,提高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对于促使科技技术进步,第一、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非盈利国家研发结构的投入,通过大力支持非盈利机构的科技研发力度,将研发的成果应用于生产,使之商业化并创造出利润。第二,加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对科技、技术最为敏感的单元,通过加强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一方面可以使研发机构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明了企业现阶段最需要的科技,促使研发机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并利用企业现有的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员,加速研发的速度和实用性,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利用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促使研究院确定最新的科技研发重点,确定重点的研发项目,同时通过企业资助的形式,减少国家的资金投入。第三,鼓励私营的机构参与科技的项目研发。在允许的行业,只要私营机构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并得到批复,私营机构可以得到相配套的资助资金。这样,可以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减少项目审批的时间,缩短研发成果应用的时间,同时可以提高研发结构的竞争力。

3.3 改善外商投资结构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投资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外资企业是我国沿海城市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莞、苏州等地,外资企业占当地企业的比例超过1/3,有些地方甚至超过1/2,外商投资在我国改革开发三十年中,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对外商投资必须一种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显示,国外投资产业,如果呈现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等特点,一般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利润等问题。因此,对与外商投资,我们应该转变发展思路,变“邀请投资”为到“选择投资”,以强调“项目投资”改为“产业投资”或“集群投资”积极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和质量,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4 结合国际产业转移和自我梯度转移,实现了可持续的价值链和产业转型升级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产业链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应该利用这一巨大的产业链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我国产业特别是西部产业的转移升级。并利用东部产业西移的机遇,结合国际产业链转移,构建先进的产业集群,促进西部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国际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跟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积极转变在生产中的身份,努力摆脱“原始设备生产商(OEM)”的身份,向产生高利润“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和“原始品牌制造商(OBM)”转变,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品的创新,逐步取代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内陆地区也要积极抓住在东部产业西移的机遇,努力学习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开阔的管理思路等,构建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内陆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

3.5 实现产业整合,使先到服务业称为拉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促使产业间的相互整合。成本优势、网络效应和消费者的行为,使现代服务业在日益增加的商业活动带来的大量的利润。现在服务业的GDP占全球总GDP的60%。参考东莞地区的港口物流业定位,内陆地区可以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大功夫。因此,必须抓住国际产业整合的机遇,促进内陆地区信息、证券、保险、物流、媒体等服务行业的整合,并扩大传统行业的服务范围,并且创造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业务,使现代服务业称为拉动内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东莞模式”是改革开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东莞模式”的不利因素也逐步显示出来,模式的升级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利用国际产业链转移、东部产业西移,采用高科技技术、改变外资使用方式、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发展理念,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促进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孙霄汉.东莞模式的成就、挑战与未来[J].广东行政学院学院,2009(2).

[2]郑建宝.论东莞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3]孙肖远.苏州外资经济的未来走向-兼与东莞模式的比较[J].决策咨询,2004(10).

猜你喜欢
东莞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回暖与升级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