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经济学院 段亚敏
从大处着眼,服务贸易依存度指的是一国的对外服务贸易额对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重,是衡量一国第三产业是否发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体现其整体服务业水平在国际环境当中所处的地位。主要的计算公式是: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额/GDP×100%。服务贸易包涵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方面,具体到服务贸易依存度则可以分为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进口额占一国GDP的比重)及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服务出口额占一国GDP的比重)。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2008的26年间,我国的服务贸易就从原先的45.4亿美元跃升到3044.5亿美元,总共的服务贸易总额占到世界总服务贸易总额的4.19%,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而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攀升。1997~2008年,服务贸易依存度从5.48%升到7.03%;服务贸易出口贸易依存度从2.57%升到3.38%;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从2.91%升到3.65%。
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成本低,资源浪费少,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完善服务行业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能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较好的生活质量。国内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等都在积极前进,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积极推行消费策略,发挥服务行业在社会经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稳步实现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它能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贸易关系,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做好准备,迎接世界挑战。从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来看,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了。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多年,其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的世界地位、经济水平、综合国力等等,都有了显著提高。根据2010年的最新统计,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5.88万亿美元,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货物的进出口总额也居于世界第二位;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3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4%,直接高出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实际数据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服务贸易国家。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为发展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服务业已经处于发展阶段,而服务业将逐渐成为拉动国家内需、提供国民就业的主要行业,也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主导行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我们的将来要依靠服务贸易的发展。
根据产业划分的方法,我们将社会生产划分为三类,以农产品初级生产为主的,为第一产业;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属于第二产业,除此之外的,都统称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正是最典型的服务业,当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最大比重时,我们的社会就成为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保持着国家经济结构的和谐有效,是国家经济是否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服务业则有着重要的联系,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反之,服务贸易也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根据我国2007年的服务业统计,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虽然不高,但是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通过比较1978~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和GDP的趋势,能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服务业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正在不断的上升。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增长是有正比关系的,其次,服务业的全新发展肯定对服务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服务业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对经济的增强有积极意义。
在不断的实践证明中发现,服务要素的积累和服务技术的进步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服务贸易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第一,服务贸易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新兴服务贸易不同于传统的服务贸易,首先是它的成本低于传统服务贸易,一些高端服务贸易的成本趋于0,其经济效益显著。国家应全面推动新兴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大大将少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第二,技术效益明显。服务贸易的能带动技术的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新兴服务贸易更多的是高端服务,其服务技术能力强,创新性强,进口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能提高整个进口企业的综合效益和技术生产能力,从而提升竞争力;另外,国内企业也要对自身的产品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产生技术外溢效应。
新兴服务行业的兴起,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机构,使结构更加优化,同时还实现了资源共享,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和成本,出口单位的贸易规模也逐渐增大,并且对一些稀缺资源提供服务,新兴的服务贸易得到全面发展,一些珍贵的资源也在向国内流入,贸易部门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服务贸易是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组成的,我国的服务贸易基本处在逆差状态,而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比贸易总额的贡献还高出一倍,这说明了占服务贸易总额50%以上的进口部分对中国GDP增长没有拉动作用,甚至为负,这也解释了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原理。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服务贸易进口是为了保证将来出口贸易更加顺畅,出于有利于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或提升出口再生产能力的目的,大量吸引高科技、新技术、高级人才以及管理技术等,帮助进口贸易额扩大,这种服务进口模式是值得鼓励和推崇的。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不仅能带动国家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世界经济进步,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去积极面对全球服务贸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贸易体系。时代的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在这个新时期环境下,充满了知识与经济的竞争,而一个公正、自由、全球性的贸易体系也就这样建立了,它维护了所有成员国的根本利益,促进了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即使有时会出现经济效益不良的局面,但我们始终要保持一个原则,就是保证服务贸易能持续发展,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进步。但是,服务贸易壁垒的风险依然存在,所以一些国家在开放服务贸易的道路上设置了过高的门槛,有的也开始减少或限制服务外包,可所有的事实都向我们证明,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保持自由开放的态度永不改变。
(2)秉承互利共赢理念,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让世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各国要和谐共处,这是符合各国利益要求的。我们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便我们在贸易的过程中增加信任度,减少分歧和隔阂。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初期,最常谈及的就是服务贸易的问题,而承诺最多的也是服务贸易减让表。从2001年入世到现在,10年的时间,中国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多个经济部门实现贸易开放,而对于服务贸易的开放更是超过了入世时所许下的承诺,一些地区的贸易水平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在这10年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谋求发展,积极完整地履行着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责任、承诺,在为世界创造巨大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服务贸易的发展。
(3)坚持协调合作原则,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协调、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则。服务贸易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国家必须进一步扩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与新型服务行业的合作,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未来的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积极、公平、稳定发展,为世界服务贸易的进步营造更好的环境。
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较广,牵涉的经济部门较多,尤其要注意服务贸易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建设。不管是政府主管机构和政府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机构,还是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其职能、权限、责任都必须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贸易主体的行为有效,为拓展服务贸易的范围、提高贸易水平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在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中,应积极发展一些附加值高的产业,加大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化已经国际竞争力。总之,我国还是要重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去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改造传统的生产服务,整合运输、仓储、交通、邮政服务业等,为服务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者就是要重点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金融、电信、保险以及科技服务、广告设计、管理咨询等服务等服务行业中的比重,向知识服务产业社会靠近。
人力资源成本是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关键要素,这是为提高国家服务贸易的世界竞争力创造环境和基础。关于对新兴服务贸易的进口,应该采取适当进口的原则,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敬仰,让国内的服务企业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不断创新,稳步提升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其次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来调节进口带来的负担,采用一些直接投资的方式,直接投资形式可以促进技术的转让,不会出现进口依赖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服务的技术层次,实现服务贸易的快速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服务贸易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认真完成这项任务,对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落实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同时也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贸易方式。对一个国家来说,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就等于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更要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发挥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1997~2005[J].亚太经济,2007(1).
[2]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3]尹忠明,姚星.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动态效应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