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 郝建彤
理论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都面临着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质押物安全风险、信用风险等诸多风险。加强对农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面临的农村供应链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备受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的关注。本文针对加强农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提出四点对策。
建设现代农村供应链早就列入了国家规划,国家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并通过政府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参与农村供应链金融的建设。
政策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实际,从政策上建立完整的根本性的制度。内容包括对农村供应链金融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以及操作指南,产权归属与登记制度,运行机制的建立等,保护好与发展好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的环境。
根据中国国情,实行农村供应链金融商业性和政策性的运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农村供应链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组建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中心。
识别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防控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客户资信风险识别可以防控潜在风险。在开展业务前,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对客户企业的工商登记资料、各种证照、银行信用等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当期验资报告等资信情况,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
供应链金融机构要对客户质押商品风险进行识别。可以从商品的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两个角度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指的是商品的合法性审查,检查商品是否有国家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农产品;审查购货发票、质检报告、运输票据等原始凭证确认其所有权;质押品的种类、型号、规格符合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规定。市场风险识别主要是变现能力审查。要接受市场需求大、流通性能好、价格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质物。质量风险识别是商品的品种、规格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便于计量,不易变质,易于长期保管,无质量问题。
仓单是客户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虚假仓单和改单风险应是农村供应链金融控制的重点。
目前,许多开展农村供应链金融的机构信息化程度都不够,落后地区甚至停留在人工作业阶段,特别容易出问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化训练,提高在操作规程中的风险识别能力。
随着数据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物流信息和金融信息都可以及时地、大批量地获得,并进行存储和快速处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
开发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控制风险。信息系统具体包括企业信息和运营数据的存储、分析、模型、传送及内部报告和外部的披露系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理的能力和效率,有效地实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
要建立可靠和完善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 就需要实现信息的标准化。要在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领域,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标签的国家技术标准,实现金融产品与产业结合、产业发展与标准结合。具体包括基本信息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相关数据校验标准、数据接口标准和数据评估标准等。
防控中国农村供应链金融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很重要的举措就是要把风险意识内化为行业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形成风险管理文化,推动风险管理的系统建设。
员工是否具有风险理念应成为考察员工素质的重要方面。要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法律法规、供应链营销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并提升员工感知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在于沟通。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就涉及多家企业,金融机构与供应链公司、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和最终客户之间建立起经常性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加强深度合作,共赢互惠。
[1]李金龙,宋作玲,李勇昭,于培友.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孙家庆.物流风险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