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通识教育背景下谈高校图书馆服务新举措
◆刘丽萍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通识教育理念,源远流长。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以及19世纪由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等。步入现代大学阶段后,通识教育一词首次由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后经牛津大学马修·阿诺德教授积极倡导,得到众多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并将通识教育运用于教学实践。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通识教育的思想也由来已久,在《易经》《中庸》《淮南子》《论衡》等著作中都有提及。
“通识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引入我国教育界,逐渐为国内教育专家所熟知,近十余年更引起国内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及众多高校的关注和热议。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范围内业已掀起“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尤其是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先行者的“众多重点大学都在本科培养方案中,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来定位和规划大学本科教育,并将通识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回归理性、寻求变革的一个明显信号,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校投身到通识教育改革的队伍中来。高校图书馆作为承担高校教学科研信息保障工作的主要部门,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到通识教育中去,积极营造通识教育的大环境,并不断寻求服务创新,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识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打破了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旧有教育模式,并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博学多才、通权达变、具有独立人格的高素质公民。
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专业教育,也称专门教育。1945年,哈佛大学在其发表的题为《自由社会中通识教育》的报告,曾这样定义专业教育“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的训练”,可以将其理解成“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职业技能人才。而通识教育则是非专业、非职业性、去功利化的教育,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
2.教学体系的转变
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始终围绕着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提高这三大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在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通识教育并非摈弃或偏废专业教育,而是在做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将教育做宽,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通识教育,以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其原有的教学体系将被打破,教学过程的知识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都将重新规划。
3.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专业教育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作为必修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通常被纳入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门类远少于专业课程。据统计,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数量仅为欧美高校的30%左右。通识教育的主旨,“不在于教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了解不同学科及知识的价值”,着重体现在以下几点:课程设置方面,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为学生架构贯通各领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上,需打破传统院系的专业划分,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学习领域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修养等,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课堂组织上,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过去传统的大班授课将向小班教学或分组讨论等转变;课程考核方面,通识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能力、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因此,单一笔试考核的方式将被取代,通过课堂讨论表现、学期论文、社会实践等多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有“第二课堂”的美誉。再加之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专业的馆员队伍、整洁宽敞的学习环境等,都是高校图书馆成为大学通识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高校图书馆不能静待通识教育改革完成后再去适应或转变,而是应该主动应变,为实现通才教育而努力。
1.建设通识教育特色馆藏
为了支持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并结合现有馆藏,将教师需要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文献、通识课程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及其他通识文献集中收藏,开辟专门阅览区。同时,加大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通识文献的采购数量,为教师开展通识教学、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2.拓展讲座服务外延,举办通识教育讲座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通识学习氛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讲座服务主要以图书馆利用培训、电子资源使用技巧等为主,无论是讲座主题还是目标受众都过于偏狭。借通识教育变革,高校图书馆在全校范围内主办通识性教育讲座将大有作为,这也是图书馆延伸服务领域、参与通识教育的有益探索。笔者所在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就以“成职讲坛”为平台,自2011年4月开办以来,共在全校范围内成功举办通识讲座30余讲,听众人数达到上万人次,邀请的专家学者来自历史博物界、教育界、商界、文化艺术界等各个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讲座品牌特色,成为在校学生补充课堂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基地,业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
3.将课堂讨论搬至图书馆,研修室彰显通识特色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内部宽敞明亮、环境优雅温馨、学习氛围浓厚,与其他学习场所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读者身在其中,便可随时查阅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是最适合大学生研习、讨论的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对现有馆舍进行局部调整,将部分场地打造成多个小型研修室,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研讨,真正将课堂延伸至图书馆。
目前已开放研修室的高校图书馆,如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研修室内部陈设上多以摆放桌椅沙发、电脑、投影设备等为主。可以考虑在研修室中增添一些书柜,用于收藏和展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通识类书刊、影像资料等,以方便读者在研修之余随手就可获取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也进一步提升了研修室的价值内涵。
4.指导读者阅读优质通识文献
读者导读始终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此项工作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理应受到格外重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阅读好书。高校图书馆可沿用传统的宣传橱窗、馆办刊物、读书讨论会等渠道向读者推介中外优秀的通识文献,还可借助现代媒介,诸如图书馆主页、论坛、博客、QQ等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质量。
5.深化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
文献信息检索课,现已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并由图书馆承担教学工作。近几年,很多高校将这门课程更名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等,可见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检索能力等多有裨益。但文献检索课伴随近二十年的发展已遭遇瓶颈,出现院系重视不够、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时减少以及课程教材陈旧、教授内容与现代信息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高校图书馆可利用通识教育改革这一契机,推进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改革。文检课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着手进行:课程教授内容不应拘泥于单种教材,应针对不同院系、专业学生有所不同,可将文献信息检索与专业课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安全、就业求职、毕业论文(设计)等多领域知识紧密结合,这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体现;教学过程应打破旧有的“满堂灌”、轻实践、轻能力的课堂模式,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具体教学场景下启发学生的信息检索意识,引导学生独立去探索和解答可能遇到的信息利用难题;对学生的考核要摈弃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上机实训、撰写检索报告等形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课程主旨落到实处。
通识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配合通识课程建设,将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投入到通识教育中,不断深化和创新读者服务工作,使高校图书馆在培养通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陆琦,王心怡.通识教育.为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N].科学时报,2010-9-28.
[2]姚昱.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的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3]马辉洪.大学图书馆在推行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角色[J].图书馆论坛,2011,31(4).
[4]张卉.谈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通识教育工作[J].图书馆界,2011,(5).
[5]魏庆东.高校图书馆举办文化讲座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4).
[6]黄筱玲.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