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超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只要善于反省自己,不断地改正错误,他就会不断进步。据《论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子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诗人邰筐是一名清醒者,他利用每天散步的机会,在《散步》中反观自身,反省自己——
每天晚上出去散步
我总要把白天走过的路线
再走一遍。
要是白天去的地方太多、太远
我也要在心里走上一遍
我要把白天丢失的东西
一点点地找回来。
把被白昼打磨掉的激情找回来
把泥沙俱下的生活
再反刍一遍。就像
从肉里挑刺,剔除
一天的虚假、浮躁、麻木、欺诈
之后,我才能安然入睡
才能保证次日再次醒来
还是一个完全的人。
邰筐,1971年生于山东临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批判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曾参加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系首都师范大学2008—2009年度驻校诗人。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泰山文艺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奖等多种奖项。出版个人诗集《凌晨三点的歌谣》(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城》和诗合集《三个刀伏手》、《我们柒》等。作品被选入《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诗选》、《中国诗典1978—2008》、《新世纪五年诗选》、《新世纪十年诗选》、《70后诗选》等40余种选本。
邰筐的诗歌多以沉实、客观、冷峻著称。这首诗一共15行,没有分节,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实际上可分四层。第一层是开头三行,“每天晚上出去散步/我总要把白天走过的路线/再走一遍”,总领全诗,既说明散步的时间和频率,又说明散步的方向和路线,一个疑问随即也在叩击着读者的心灵:他为什么要把白天的路再走一遍呢?是闲来无事,还是神经出了毛病?这样,自然地开启了下文。
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补充和回答。“要是白天去的地方太多、太远/我也要在心里走上一遍”,补充上文,由表及里,非同凡响。这完全不是平常的散步了,这是心灵的散步和回望。“要是”一词,虽是假设,但委婉动人,让人回味无穷。“我要把白天丢失的东西/一点点地找回来”,这是对开始隐含问题的一个整体而简洁的回答。为了生计和功名,白天总是忙忙碌碌,身处俗世,我们可能被飞扬的尘土所遮蔽甚至污染;疏忽和不慎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被我们弄丢和遗失。但主动去找回来的自省者并不多见,我们的诗人却要一点一点地全部找回来。这种心灵的自觉十分难得,也弥足珍贵。
第三层,“把被白昼打磨掉的激情找回来/把泥沙俱下的生活/再反刍一遍”,这是对上一层的具体化。激情,对生活、对工作都非常重要,找回磨损了的激情当然也就十分必要;尘世生活异常芜杂,泥沙俱下,我们来不及处理,就已经“囫囵吞枣”了,“反刍”一下,分出个青红皂白来,也千正万确。
第四层,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就像/从肉里挑刺,剔除/一天的虚假、浮躁、麻木、欺诈”,运用一个精当的有痛感的比喻,把虚假、浮躁、麻木、欺诈等假恶丑喻为肉里的刺,把剔除这些东西喻为从肉里挑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灵散步的的重要。“之后,我才能安然入睡/才能保证次日再次醒来/还是一个完全的人”,这是坚持心灵散步的收获和效益,也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健康标志。一个人,要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就必须善于清除掉假恶丑的杂草;只有这样,他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全的人。
邰筐曾经说:“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常人,像常人一样说话、处世……同时,我的内心还藏着另一座城,那是一座理想之城,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毗邻,和莫尔的乌托邦接壤。从此城到彼城的距离正是现实到理想的距离。”诗人邰筐立足现实,追求理想,并且具有一双审视生活、反观自身的眼睛,其中荡漾的光亮,灵敏、犀利而内敛。他的诗句,看似朴素庸常,繁琐浅陋,却不断地涌现出温暖和高贵,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个善于反省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一个善于反观自身的诗人也就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