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兰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刘公兰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新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由此可见,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个人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创新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成才。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创新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而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要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加以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如学习新课之前,让大家自由发言,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完课文以后,再让大家对刚才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这样大家虽刚接触文章,但已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同时,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也掌握了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场景。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在教学《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