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朱家良 凌新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一句话道出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从学校价值来看,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郭沫若);从教师价值来看,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金钥匙(魏书生),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在生活中学会自主,在负责中学会自主;从学生价值来看,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学生要行为多一点自律,人格多一点自尊,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主发展。
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的中专职校学生大都是挤不上普通高中教育,被无情边缘化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进校起点都非常低,在小学、初中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逐渐成了学习上、品行上暂时落后的群体。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还未成年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失败者的印记,成了一群个性反叛者。他们学习自觉性差,厌学、拒学,甚至逃学,行为习惯散漫放纵,不服教育,经常滋事违纪,在宿舍里、食堂里、校园内常常因小事动辄打架斗殴。他们经常顶撞辱骂师长,心理封闭,缺乏爱心,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抽烟,谈恋爱、怀孕,上网吧,损坏学校公物,等等。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但不能自立于社会,而地方经济建设又需要他们。因此,他们是所有未成年人中最需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群体。
根据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学校特别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提出中职三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三十年的发展,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自主选择发展的方向、开发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背景,中山中专通过总结、梳理、提炼出了“参与-体验-感悟”式的德育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塑造自主发展的人”的育人模式。
学生自主发展模式旨在创建一个学习、生活的真实平台,赋予学生以自主决策权、管理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达到自我发展。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发展这个平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最后达到自主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学生自主发展突出“自主”与“自律”两个核心宗旨。自主是关注个体人格的完善。如今,学校里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学生大都处于家境较好、生活优越的家庭。自我意识比较强,但自主意识不够,且长期受家长呵护,造成孩子组织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够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对个性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个性化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之中与日常言行之中,为学生获得真正的自主发展而尽心尽力。自律关注社会的需要。现在的学生由于自身人格特点及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导致其遵守社会准则意识水平低,自我约束能力差,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所以应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这里就学校的管理、学习、活动、发展四个方面的构思进行阐述。
实行管理权下放,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和个性化服务,减少了部门间的扯皮、内耗,有效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管的目的是为了不管,不管的前提是自发,自发的结果是无为而治,这是自主管理的最高境界。”推行“自主管理”制度,学校倡导“人人皆可为领导,处处需要领导力”的管理理念,压缩管理层次,取消制约管理的层级式领导方式,实行管理权下放,相应评价管理机制有利于调动部门、年级的主动型和积极性。由“金字塔”管理模式过渡到“扁平化”管理模式。在学校统一管理和领导之下,实行专业科负责制,为每个专业科组配备一个固定的德育科长和两个德育干事,作为专业科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拥有对教师工作进行协调的权力,以及对教师的师德素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权力,专业科有人事权、经费权、考核权、责、权、利相结合。并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下放给教师一定的决策权,让其自主决策并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负责,实现人人参与的更大范围的自主管理。
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通过鼓励教师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我推荐开办选修课等一系列举措,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为教师个体的成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并大量征集教职工提案,让全体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参与领导管理,参与学校的发展改革。
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塑造自主发展的人。根据这一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紧张、高效的课堂变生为师,变教为学,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自主阅读:将更多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如语文备课组尝试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悟自得、主动发展的语文教学模式——自主阅读,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的形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走进文本,从能读、会读到善读,极大地拓展阅读视野。这个过程以“自读笔记”为载体,按自读、问题、探究、感悟这四个阶段逐层推进,做到读写有机结合,读写活动融于生活感悟之中,整体、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自主探究: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式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提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我们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开发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如我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在选修课中开设了各种校本课程,其中“传统文化进课堂”、“机器人”、“名著解读”等校本课程最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制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课题,多渠道搜集、查找资料,或动手操练,或静心研读,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作品,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自主发展中学会了主动探索知识,学到了课内学不到的知识。
自主评价:我们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原则,在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数学备课组开展了数学学科的自主评价模式的探索,强调评价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操作中注重:第一,评价的自主性,尽可能地让学生来评价学习的各个过程。比如在例题的讲解中,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请其他的同学对他的板书从各个方面进行评讲,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各种形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体现主题意识,提高兴趣,加强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第二,评价中重视主体与个体的差异。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避免结论的单一性,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比如在函数证明的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强求千篇一律。第三,评价的非比性。学生有差异,评价没有好坏优劣,我们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关注他们的成长,培养他们的自信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自评、互评的过程提高了评价质量,既关注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关注了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又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了学生的数学质疑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积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要将教育在学生心中化成一种深层次的意念与力量,就要注重让学生自我觉醒、自我完善。学校倡导“教师个个做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学校自主活动就是以激活学生内在动力为落脚点,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纠正的积极性。
1.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
健全精良的学生干部队伍是自主德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指导三大组织(学生会、团委、红会)实施自主管理,各大组织在章程的引领下自主开展活动,并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工作和活动促进了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自主意识,优化了学校的民主文化氛围,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
2.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让学生自荐班干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根据班级需要设置班干部的职务和名额,公布任职条件,鼓励学生自荐参加竞选,全班学生无记名投票,最后择优录用。就职后的班干部根据自己担任的工作提出工作方案,经同学们认可后实施,并定期汇报自己工作的进展,及时加以完善。同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这种方式产生的班干部责任心更强,工作热情更高,而其余同学也热心关注集体的变化,使班集体的建设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是人人参与,个个发挥作用。
面对学生问题,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既是教育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彼此都受到教育:自己的行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从而形成“班级建设,人人有责”的良好班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学生的班级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3.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开展活动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赋予每个学生以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每年举办的三节一庆(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校庆)等大型活动都由学生会自行组织。学校坚持学生活动让学生唱主角的原则,“目标让学生定,计划让学生拿,形式让学生选,效果让学生评。”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放手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并去组织实施。学校新建校园文化小舞台,举办“每周一演”活动。自2010年3月29日举行校园文化舞台启动仪式以来,共有近十个专业科和部门、几十个社团作了五十多场演出或比赛。参加学校“每周一演”活动的学生超过5000人次,时而出现每周二、周三、周四连续演出的盛况,吸引了50000多人次观看表演。“每周一演”活动为班级、班际、专业科、科际、社团等开展文艺活动提供平台,为师生每周均可享受文艺大餐创造机会,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注定将成为我校师生心目中永不落幕并留下永恒记忆的大舞台。“每周一演”,让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编、自导、自演,引导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了学生主体的、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道德素质。
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阵地,我们支持学生会及团支部带动有关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我校的礼仪队、艺术团、篮球队、美术工作室、心理辅导社、校红会、书法社、文学社等都是由学生自主组建,这些组织和活动为学生发展个性、锻炼才干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便利条件。自2009年起,为了引导学生社团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自主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学生成才和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办了183门选修课,每周二、四下午的第五、六节课为选修课固定活动时间,内容涵盖语言、音乐、器乐、舞蹈、美术、摄影、设计、表演、体育、棋类、欣赏、制作、文化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应用等多种门类。许多项目因其特有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备受同学们青睐。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也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社团文化活动走在了中山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引擎。
只有教师发展,学校才能得以发展。教师要坚持教师本色,拓展人生空间。每位教师都有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做学校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在自身基础上有提高就是进步,要努力“跳出不同的井底。”
首先,拟个人计划,激发主观愿望。学校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自主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从而明确努力目标,如对自己的优劣势的分析,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等。同时学校针对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人格缺陷、技能缺陷、知识缺陷等问题,让全校每个教师都反复地进行“练教”和“修课”活动,在全校上“研究课”和“示范课”等,使课改工作始终定位在教学能力的实际演练平台上。这不仅弥补了教师个人缺陷,而且提高了学科整体的施教能力和水平。让教师通过自我分析、比较、学习、借鉴等方式,把发展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创交流机会,提供专业自主发展的平台。再次,为了成就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师,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细化为3个方面:科学的教育思想、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以及成功的教学经验,并以此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青年教师座谈会、教师基本功比赛、撰写教育故事等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交流机会,提供专业自主发展的平台。最后,培养反思意识,完善自主发展的渠道。加强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引导教师从身边小事入手,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入手,进行反思和记录,并将其发表在校刊《中山中专德育》、《中山中专课改动态》上,使教师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对话。学校还每学期组织不同主题的“班主任论坛”,教师们带着平时自主研究的成果欢聚一堂,排解工作压力,分析教学问题,分享彼此的教育故事。学校还实施多远、开放、灵活的学分制,让教师们因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全校教师自主开发的选修课达300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也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同时也是想了教师自主发展。
办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山中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并由此指导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更相信学生会在真正自主的时空中自主发展,真正达到“自主、自治、自律”的境界,我们仍旧会努力,不断探索,追求更好。这标志着中山中专正在加快成长,努力在创建全国示范型中职学校的大潮中占一席之地。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1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1993.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肖川等.造就自主发展的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