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武 王文忠
(山东省青州市黄楼初级中学)
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赵凤武 王文忠
(山东省青州市黄楼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可谓轰轰烈烈,有的人从个体的角度,以一种理想化的姿态去阐释“素质”,诸如全面、和谐、完整,等等,其结果是对素质教育的理想化、抽象化解读,导致培养的人脱离实际需求,与社会时代有距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功能虚化,就教育论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从整体而言,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够,这也是我们一直有“人才危机感”的原因之一。尽管现在教育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张,但大家仍感觉教育问题成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能只顾升学,考大学,还应考虑大学毕业后的发展,考虑终身的发展。要把职业生涯的成功看做终点站,不仅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更应突出的是实践的能力、合作沟通的能力,等等。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考虑他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关照的社会才是可持续的,我们人口多,资源少,就应该节约资源,控制个人的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素质教育上,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可持续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物品的循环使用、节约型消费、环境保护型消费等。当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殆尽时,就需要创造新能源、新材料。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将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新能力、能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的人。
如今,信息化浪潮把我们推向了一个文化融合的大时代,既给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上相互联合,科技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学习,国际交往十分频繁,国际合作日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需要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定位,既要坚守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又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培养融会中西两种文化的新型人才。因为他们“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不同”,前者是西方的进取精神,后者则是东方的容纳态度,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将来的领军人物。
所以,我们理解素质教育,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就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让勤奋努力、注重人伦、综合思考这些取向融入学生的血脉,又能够把西方优秀文化的精髓,诸如个性独立、民主合作、讲究规则、尊重科学等变成学生的素质。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鲜明的民族性与突出的世界性的统一。
1.全社会尤其是育人者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意识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意识的觉醒,应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在多元的标准和尺度下,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只是他们表现不同。不把学生的升学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防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选拔人才要重素质,而不是重学历,要从学历社会走向人才社会、能力社会,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挑选出来。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了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今日中国,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发展仍比较传统,长期以来主要靠投资拉动,靠廉价劳动力,考资源消耗,靠别人的技术。我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发展关键靠创新,创新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考素质教育,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逻辑。
3.三位一体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只有各种影响因素形成合力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素质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协调一致,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总体效果。不少人对家庭、社会教育在学生素质养成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有待进一步树立。
诚然,学校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各学段素质教育的目标要相互衔接和层递,但总目标的指向性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只是各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因为学生素质的养成不是那一科教师单个个体的作用,而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第三,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融于各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1世纪的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教育与人类持续发展的问题,面对知识爆炸和人类有限的吸收能力,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终身教育趋于必然。终身教育将学校与社会更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变革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目标、内容及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学生已由传统的“文字一代”转变为“影像一代”,学生的社会化意识大大加强。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目标及发展。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又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评价,很明显,素质教育决不能孤立的单单在学校内部开展,而要将其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校门,亲眼目睹社会对未来发展的素质要求,激发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逐步走向教育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还要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和方法。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素质养成中的合力效应。
总之,素质教育要注意发挥诸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有效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各教育力量发挥合力作用,以取得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