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赵琳
纵观我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乏杰出的管理大师。其中春秋时代的范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出身贫贱,后被越王勾践起用,助越灭吴。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泛舟江湖,以经商致巨富,人称“陶朱公”,被后世商人视为鼻祖。本文将从现代管理学视角出发,就范蠡的经营理念做一深入思考,以期发掘其现实意义,并对今人有所启迪。
范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往不复”、“物极必反”的系统思维体系对市场做出了正确预测,来指导生产和采购,从而在经商中每每获利,而“致产巨万”。范蠡主张“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国语·越语上》)”意思就是夏天要预做皮草的生意,冬天预做葛麻的生意,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则做船的生意。因为在水灾过后,车往往成为特别需要或缺乏的商品,车的生意必然利润可观,其他亦同此理。后人将其总结为“待乏”原则,即要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经营的物资不是现在需要的而是将来需要的,而这些物资在现时是人们最不需要、价格最低的。
这正符合现代市场营销管理中市场预测的理念,即指根据已知的各种市场经济活动的信息和资料,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发展的方向、性质和趋势,为经济部门和企业研究制订计划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它与企业目前的营销活动密切相关。如果未来的结果对企业有利,则要通过现在的营销活动促进实现这一变化趋势。反之,则要设法减少和转化不利的结果,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可以说,范蠡提出了最早的市场预测理论。
范蠡遵循着这样的经营原则:“积著之理,务完物,无币息。(《史记·货殖列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他认为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要加快货币、商品周转频率,把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流通。尽量不要使商品积压,即使是价格不断上涨的商品,也不要惜售,贪求过分的高价。在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他人奇货可居时,范蠡却将货物如粪土一样抛出,反之,在商品价格低迷时,收购货物如珠玉而不厌其多。这样,在经营中,不论是商品还是货币,都像流水一样,加速周转,这正符合现代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理念。
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都处于周转的状态。同时要求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在不间断地循环周转,从而使企业取得更多销售收入。企业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销售收入,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利用效果好。减少社会劳动占用量(主要表现为减少资金占用量)和提高物流运动的经济效益是零库存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目前,这一先进的管理方式已经在日本、美国及欧洲的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我国企业也在研究、借鉴。殊不知,这一管理理念在两千多年前就可以从范蠡的经商思想中找到依据。
范蠡十分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他把别人认为是垃圾的东西买下来,变废为宝:长短不齐的竹子做成农具、扫帚;粗细不均的芦苇编成芦帘、芦席;货劣价低的树桩制成木榫、砧板、棒槌。据说他还根据需要发明了十六两杆秤、量斗等衡器,结束了人们做交易靠约摸的时代;他又改进了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个造缸能手,被后来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他甚至还写作了一本《养鱼经》。这些是否都是范蠡的发明,不好说,人们把好事都放在他头上,至少说明了范蠡采取了正确的产品策略。他根据人们需要,开发出各种商品投放市场,满足了多方面各层次的消费需求,当然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当今社会,产品仍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它的市场营销活动效益如何,取决于它所生产的和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因此,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品质、性能和使用方便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如果不能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失去生存发展的机会。富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把创新作为最重要的竞争策略,把研制新产品看成是企业竞争力旺盛的重要标志。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注重仁义诚信,主张与生意伙伴互利共赢。他慷慨对待自己的雇工,不仅不重利盘剥,而且在遇到灾年减产时,还适当减免地租。他经常和一些商贾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合约到期,如果商品价格上涨,他就按市场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他就履行合约价格。因此,工匠、农民愿意为他做工,商人也愿意和他做生意。表面看来,这样做是吃了些亏,但是他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商业经营有了稳固的产品、资金后盾和劳动力资源,从而降低了总成本,达到了各方共赢。
合作共赢已经成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原则。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绩效的达成已经由你死我活,一家独赢的恶性竞争变为了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发展。这使得管理者不但要关心组织的绩效,也必须关心员工与合作伙伴的需要,利人利己,合作共赢,从而使组织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出人意料的是,两千多年前,范蠡已经在经商活动中采用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取得了成功,这真是国人的骄傲。可以说:合作共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当前,我国正在创建和谐社会,其本质就在于共赢,即通过管理,充分调动、发挥人的积极性,协调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
范蠡弃政从商后,来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埋头苦干,凭借自己的勤奋、智慧和诚信发家致富。他在十九年中,三次挣得千金之财,每次又都把它分给贫穷朋友和远房兄弟。这种乐善好施,慷慨回报社会的善举,使范蠡的经商之道和诚信仁义远近闻名,潜移默化的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同时又拉动了自己商品的销售,为他带来了更大的商机。他可以说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慈善营销的鼻祖。
慈善营销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个营销新概念,是指企业将其商业目的与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慈善目的相结合,通过非赢利机构(一般是慈善组织),对某事项进行捐赠、资助,从而达到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企业的慈善行为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产品销售,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改变消费者对企业的看法,间接地促进企业的声誉、形象及销售等。正因如此,现在成功的企业家无不同时又是慈善家。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把他某年度分红35亿美元全部捐赠到以他和他妻子命名的一个慈善基金会中,用于为非洲民众改善医疗条件。慈善活动促进了事业发展,事业发展又提升了进行慈善活动的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范蠡不仅创建了很多至今仍属先进的管理理论,而且是卓有成效的实践家。他在商海拼搏20年,最终成为了家财万贯、乐善好施的宏商巨贾。如今,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不要忘了还要从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吸取宝贵营养,结合当下的国情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这不仅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而且可以成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
[1]蔡新春,黄寿德.现代市场营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2]王恩泽.范蠡的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J].质量春秋,2010(4).
[3]亓名杰.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J].嘉兴学院学报,2009(1).